惠州梁化民间宗教信仰


农村民间宗教信仰是民间风俗的一种体现。农耕时代的中国乡村,各种信仰往往在同一个地方和平共处,反映了中国农村民间风俗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地处岭南的古镇梁化,民间宗教信仰尤其是民间俗神信仰源远流长。自置县建郡算起,其肇起秦汉,兴盛明清,延续至今,绵延千年,而且各种信仰融于一地,相互包容,长依长存。可谓是:金炉不熄千年火,银盏长明万载灯。细观之,境内民间宗教信仰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寺庙众多

境内传统民间寺庙众多,一村一庙,甚至一地多庙,遍布圩村。传统民间崇祀的神祇也多不胜数,除佛、道神祇普遍奉祀外,还有许多对圣人、祖先或灵物的奉祀。就拿圩镇来说,旧时大庙小祠就有10多处,大的有东岳庙、观音庙、仓圣庙、三王爷庙、文昌宫、马王宫、谭公庙、关帝庙、魁星庙等。小的主要是敬奉土地爷的矮小祠庙,本地也叫“伯公仔屋”,其中柴行街、大街的街头街尾均各有一座低矮的“伯公仔屋”,圩外围也有不少奉祀土地爷的小龛或小土墩。

解放后,圩内上述大小庙宫被拆建移作他用,现经重修而留下的有东岳庙、观音殿、文昌宫和马王宫等。在梁化境内圩镇和乡村的庙宇中,数量最多的是观音庙,其次为谭公庙和关帝庙(含不同庙宇内置供奉的观音、谭公、关帝的神殿和神座);时间最早的是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地处梁化屯的城隍庙;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圩内中心的东岳庙。境内不但庙宇众多,而且具有“一庙多神”的特点,如东岳庙,在主殿东岳宝殿后面,还有观音殿、文昌宫和马王宫,各殿宫除正中分别供奉东岳大帝、观世音菩萨、文昌帝君、马王爷外,里侧分别还供奉有玉皇大帝、佛祖、财神爷、关帝爷、谭公爷、魁星爷、仓圣爷等神位。

境内寺庙的功能,在民间信众眼里,大都为锡福攘灾,驱恶抗邪,保家宅平安,佑财丁两旺,其中也不乏体现“尚文崇学”、祈求“文运功名”的特点。如在圩镇,就分别单独建有仓圣庙、魁星庙、文昌宫,三庙宫分立于圩中心的南、北、西3个点上,相距也在百米上下,与至今仍保留的、屹立于东面梁化河上游的文昌古塔遥相对望。三庙宫后来均被损毁,其中仓圣庙被用来创办了梁化中学,魁星庙原处也办起了梁化小学,文昌宫同东岳庙一起被拆。而今,文昌宫已迁建于重修的梁化东岳庙内,仓圣庙和魁星庙供奉的尊神也升座于东岳庙内的殿宫里。

二、道佛相融

境内寺庙,大多数是道、佛两教的场所,奉祀的也是道、佛两教的神祇,而且两教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不少地方,两教场所互邻而立,有的甚至“道中有佛”、“佛中有道”。小和洞村的谭公庙和观音庙,不但相依为邻,而且信众香烛齐点,道佛同拜。圩内建于明末清初的东岳庙,原庙内主殿为东岳宝殿,后殿为观音殿,右侧为马王宫。

重修后的梁化东岳庙,主殿东岳宝殿后面为并列的观音殿、马王宫和文昌宫,道、佛殿宫集聚一园。民间信仰也大都道、佛并重,两教共仰。

旧时,境内信众有一些专一信佛,长期吃斋,现已罕见。民间奉祀也一样,除专门神诞、打醮外,平时“拜神”,既拜道教之天神,亦拜佛教之佛祖、观音。如圩内周氏祠堂,不但安置有祖先灵位,还安有观音宝座及天地诸神位,每逢拜山祭祖或重大节庆“拜神”时,顺序是先拜天神,次拜观音,再拜祖先,堂内“众神”均拜,昔今相沿成习。

三、中西合璧

境内传统上清一色的民间俗神信仰,近代以来终于被逾越。1914年,在古老的梁化屯村中矗立了一座西方宗教建筑——天子教堂。上世纪80年代,又在境内黄竹浪村耸起了另一座西方宗教建筑——基督教堂。有趣的是,城隍庙与天子教堂、西华寺与基督教堂,均分别在同一个村里,其中城隍庙与天子教堂近邻相望,西华寺更是紧挨基督教堂,近在咫尺。

两种建筑,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信仰有差异,但信众却和平共处,你做你的礼拜,我点我的香烛,你祷告“主赐平安”,我求请“神明保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宗教和谐特点。

四、神化祖先

在俗神信仰中,有不少神祇与姓氏有关。一些姓氏的先人或出道成仙,或具有杰出的德行和非凡的本事,后人出于对其的崇拜,使之被神化,并由此建庙立祠以“神”供奉。境内姓氏先人被神化而建庙立祠的,主要有马安岭石陂村周姓的周法瑄公庙、星湖水联村胡姓的胡法旺公祠、光长谢屋村谢姓的谢姑婆庙等。

其中周法瑄公乃周姓本族入粤始祖仁德公系的七世祖,马安岭周姓均为其后裔。同样,星湖水联村胡姓的胡法旺公,也是当地胡姓五世祖的祖先。以上两姓的祖先,也一样当过朝廷的官,行过大善,具有非凡的才能,分别对其同宗后世有着深深的影响,具有神一般的崇高威望(其中胡法旺公还曾到过茅山学法成道),因而被塑身入祠进庙,受世代子孙以“神”膜拜。

七星墩村钟姓的钟馗公元帅祠,供奉的钟馗爷既是有名的道教之神,又与本村姓氏相同,可以说属“亦道亦祖”类型,对钟姓人家影响尤甚,故以神祖专门立祠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