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
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饰镜,后此种带装饰的衣柜在全国各地大为流行。上世纪70年代,这种衣柜门上的装饰镜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多种日用品上。
温州玻璃银光刻的第一代传人邵思荣,自上世纪40年代从上海学得制作这种装饰镜的技艺后,辗转黄岩,于上世纪50年代回温,将这种制镜技艺传授给了其弟邵松。上世纪70年代,温州玻璃银光刻的第二代传人邵松将这门制镜技艺传授给了龙湾区的项有礼。项有礼在此项技艺中不但融进“月份牌”年画(又称“上海年画”)和“杨柳青”年画(又称“天津年画”)技巧,还将这门制镜技艺从衣柜门的装饰镜扩展到了堂匾、对联、礼品、奖品等用品领域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玻璃银光刻的技巧技法,扩展了它的市场用途。
自上世纪下半叶,原来批量生产玻璃银光刻的温州制镜厂歇业以后,温州地区专业从事玻璃银光刻制作的唯有龙湾区项有礼的“树仁堂”镜厂一家。其作品不但在温州市郊和乐清、瑞安等地曾经风靡一时,而且一度出口美国。
玻璃银光刻制作工序分为八步:一、涂蜡;二、蜡层上刻图;三、上腐蚀剂;四、刮去蜡层;五、上镀银液;六、敷上红丹;七、刮去图案上的银层。至此,预备工作就绪,最后在留有银线的空白图案上着色作画。
制作玻璃银光刻用到的器具主要包括刮刀、竹笔、羊毫笔、油画笔等,涉及的材质包括玻璃、蜡、氢氟酸、硝酸银、红丹、磁漆、油画颜料等。
主要工艺特征:玻璃银光刻是在玻璃上作字画,像制镜工艺一样要在镜子的背面操作,使这种创作有别于其他画种的创作。它是作者凭日积月累的经验,用手指醮着颜料在玻璃的背面,顺着经化学处理出来的银线内创作,创作难度较高;由于画作在玻璃的背面,通过玻璃的映射作用,使画面色彩鲜艳,光彩夺目,观赏效果极佳;又因画是作在玻璃的内侧,受到玻璃表层的保护,所以常年常新,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