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平孝感圣姑庙


圣姑庙过去是安平县的标志性建筑。

圣姑庙位于河北省闻名全国的中国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其庙宇位于安平‘闫会沃’村西。安平古称博陵,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取“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之意,得名安平。安平自汉高祖置县,至今已历悠悠两千年,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交通便利。

圣姑庙相传是汉光武帝刘秀降旨修建的。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圣姑庙毁于1945年5月抗日战火之中,现仅存高大的台基,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姑庙由牌楼、碑亭、蹬道、门屋、工字殿、寝宫殿、观稼亭6个主体建筑组成,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钟鼓楼和配殿左右对称,为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据1935年营造学社调查,牌坊重建于1932年,位于庙南25米的方形台基上,面南而建,为三间四柱歇山顶琉璃牌坊。四柱为方柱,金柱粗290,次间柱粗230,南北都设有圆戗柱。四个夹杆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和兽首。牌坊设11踩斗拱,施彩绘。瓦黄琉璃瓦,安正吻、垂吻,正脊中设塔刹,垂脊安仙人、走兽。牌坊正中横匾刻五个大字“孝感圣姑庙”。

穿过牌坊,沿着石甬路向北5米就是碑亭,与牌坊同位于一个台基上。碑亭为青砖青瓦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脊设瓦片拼成的花脊。碑亭内东西各有四座石碑,石碑高大雕刻精细,石碑上帽雕有盘龙云海,龙体透花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石碑两边雕有八仙,人物凸出碑面生动活泼。碑亭外东西还各有一个白色巨大的石碑,因为年代久远,碑面凸凹不平已看不清字迹。

走过碑亭,迎面就是高大宏伟的圣姑庙台。台宽23米,长68米,高5.3米。台阶向外凸出近10米,由条石砌成,两边垂带上设条石女儿墙。登上30级台阶是圣姑庙的门屋。门屋仅一间,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门屋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配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占地面积仅有4.6平方米,屋面为卷棚硬山布瓦顶,内供土地、蚤王。

过门屋,是钟楼和鼓楼,与门屋平齐,而且大小也完全一致,面阔2.9米,进深2.8米。钟鼓楼外观是二层,一层面北开门,一、二层层间设砖檐出挑,二层四面设砖券窗采光。屋面为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正脊中间设宝顶。但由于钟鼓楼开间很小,楼内不可能设楼梯,所以楼内仅为一层。钟鼓楼北面东西两侧设配殿,面阔3间,进深1间,也是硬山布瓦顶,设正脊、正吻、垂脊、垂兽。庙门正北是高高的天灯杆,后面有一个2.6米长的香池,上庙的人多时,香客进不了庙殿,就把香投入池里。再北为正殿,殿的平面,系于前后二殿之间,以柱廊连接,成为工字形。前后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显三间,上覆单檐歇山顶,面积外观完全相同。柱廊平面正方形,进深显二间,即今日俗称的穿堂。

工字殿所有阑额、普拍枋及昂嘴形状,都和定兴县慈云阁一致。唯昂系假昂,后部秤杆乃撑头木所延长。上部梁架,因为平面采取工字形的关系,结构比较复杂。梁架有两点特征。一、梁架富于变化。二、尽量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关于后者,如稍间的顺爬梁,外端置于外檐斗拱上面,比内侧置于四椽栿上者,约低半米,乃选用天然弯曲的木料,以当其任。工字殿外东西两侧在庙台上设有磴道,可以下到庙外。工字殿北是寝宫殿和观稼亭。寝宫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后出廊,为卷棚布瓦顶。东西山墙上有腰墙和腰门把前后院隔开。观稼亭面阔三间,进深2间,前出廊,为卷棚布瓦顶。

圣姑的传说

相传圣姑姓郝名女君,是周朝末年“本郡节政通玄里”(古时安平)今会涡村人。其父名义,母张氏,世代务农,女君品行贞洁,性格善良。有一年,其父生背疮久治不愈,她心急忧虑,就用姑娘圣洁之口,对着疮口把脓血秽物吮吸出来为父治病。乡亲们怕她这样作有害身体,她说:“愿父病愈,以身代之”。不久父病果然痊愈,乡亲们无不为之感动。女君到结婚年龄。父母劝其出嫁,她说:“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意思是说她无兄无弟,一旦出嫁了,反会使他忧虑。从此,更尽心孝敬父母,终生未出嫁。父母死后,并“寝毡枕块”为其守墓,按时祭祀,三年毫不懈怠。她的孝道感动了上苍成了神仙,乡亲们敬仰她、纪念她,为其修建了祠庙,弘扬她的孝道精神。按当地习惯,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称为“圣姑”。人们尊敬她,效仿她。后来又有二姑、三姑、众姑的传说,孝道蔚然成风。

时至西汉末年更始之乱,王莽篡夺了刘氏的政权。建立新朝,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百姓怨声载道,农民纷纷起义。刘姓宗室后裔刘秀(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支系)虽世代贵族,但当时他无宦官实职,被刘玄委派,代表朝廷来河北宣示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赵国邯郸有个卖卜人(算卦之人)叫王蟒,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说他母亲是成帝的歌女,怀孕生了他,他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且是天命当然的。于是在地方势力的拥戴下,自封为王,定都邯郸。派人通告各州郡,自赵以北,都望风响应。王蟒知道刘秀到河北后恨之入骨,出高价悬赏刘秀的人头,并派大批兵将追赶捉拿他。

一天,刘秀从广阳过蓟县南逃至博陵郡(古安平)境内,走进一个村庄不知进退,往来徘徊,后来这个村就叫“徘徊”。最后刘秀决定南逃。怎知这里是河渠纵横,洪水经常泛滥,一天,刘秀人马正在一柳林休息,忽然王蟒追兵赶到,刘秀等拼命逃跑,怎奈大河阻隔,河水滔滔,无桥无船无法过河。刘秀正逢绝路危急,突然前面不知何时闪出一位姑娘,她面目俊秀,衣着朴素可体,只见她飘身入林折了一支柳枝,投入急流的河水中,立即柳枝相连沟通两岸形成浮桥,并笑盈盈的示意刘秀过河。刘秀带领人马脚踩着摇摇晃晃的柳枝桥过了河,回头看河里的柳枝不见了。滔滔的大河把追兵阻于对岸。再找姑娘踪影全无。这就是柳枝桥渡刘秀的传说。

刘秀等继续南逃天色又晚,决定在一个村庄过夜。为防备王蟒追兵夜袭,刘秀让随从夜里巡逻查访,后来这个村就叫“察罗”。有一天刘秀等突遇追兵将他们追散。刘秀在田野逃跑眼看被捉,正遇一个农民赶着牛耕地,又是那个姑娘飘然出现,并示意刘秀躺在新犁的田沟里。农民随后犁地翻土,把刘秀埋了个严严实实。刘秀正在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只觉得一只蝼蛄在他鼻孔处拱了一个洞直达地面。刘秀才没有闷死。又躲过了追兵。这就是“蝼蛄救驾”的传说。近处这个村接下来就叫“牛具”。

刘秀被人追的丢盔卸甲狼狈不堪的经过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后来就叫做“卸甲庄”。后改“卸家庄”,现在叫“薛各庄”。一天,刘秀实在跑不动了,就走进村边一个树林歇脚,忽然有人追进树林,刘秀大惊,不料是他的随从赶到,刘秀大喜。后来靠树林这个村庄就叫作“护驾林”,后叫“护林”现在叫“胡林”。刘秀等经过短暂休息继续往前赶,后来又有了“前程赶”,“后程赶”村,现在叫“程干”。时至初冬,天气变冷,刘秀逃至一河沿,河水则结薄冰,为摆脱追兵,刘秀等冒险踏冰过了河。心想,河水再解冻把追兵阻在对岸多好。又见那位神奇的姑娘一挥手,大河立即冰消,河水又滚滚流动,把追兵阻于对岸。刘秀再一次摆脱了追兵。这就是“冰消水再流”的传说。

一日,刘秀来到会沃村,人困马乏,见一个姑娘在村口口井边洗衣裳,面目很熟但一时想不起来。随向前讨水喝,那女子提了一罐井水递给刘秀,甘甜的井水刘秀喝了个饱,直起腰抹了抹嘴对姑娘说道,这一小罐水怎够我将士们喝。那姑娘只笑未答,说也怪,这一小罐水将士们喝了个够也没有喝完。人解渴了马怎么办,那姑娘好象明白,走向井边双手一挥把井扳倒,马苑就能饮水了,这就是“扳倒井”的传说。

刘秀正奇怪时追兵又到。刘秀求姑娘救他。只见姑娘把洗衣水往地上一泼,立即成了一条波涛凶涌的大河,追兵无法过河刘秀得救。这时,刘秀连想几次姑娘救他,突然悟出道理,这是神仙助我。正要上前道谢问个明白,突然空中笙笛悦耳,那姑娘踏着歌声飘然而去。刘秀带着将士追赶,见前面有一个祠庙,里边的塑像正是此女,刘秀方知此女定不是凡人,随下马参拜,并表示他登上皇位后,一定为其修庙封赏。

刘秀等三番几次躲过追兵,召集身边王霸等人商量转危破敌之策,他们分析河北只有信都(今冀州)没有从属王蟒。于是决定投奔信都,村里百姓们出来为刘秀送行道别,后来这个村就叫作“别驾村”。“别村”现在叫“新民村”。刘秀到了信都迅速招兵买马,并与起义军结合,势力大增。于更始二年(公元二十四年)四月攻克邯郸,灭了王蟒。第二年刘秀乘胜夺取了洛阳,举行了登基大典,称为光武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

刘秀平定天下以后,想起了在河北曾多次救助他的郝女君,即封为“孝感圣姑”。在全国宣扬圣姑的孝道,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并传旨在安平修建圣姑庙,要求庙的高度在京城(洛阳)能看的见。所以圣姑庙建在高台上。

尽管圣姑庙建的高大,但是京城是不可能看的见的。怎么办?聪明的建庙大臣,在京城建了一个圣姑庙的南天门(也称山门)解决了这个问题。据《安平县志》记载,我们见到的圣姑庙是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三零六年)在旧庙东侧建造的。后经历代增建才有了后来的规模。它以平原少见的高台建庙闻名于世。又以孝感圣姑的神话传说吸引着安平及邻县的善男信女们前往朝圣。

圣姑庙在宣扬孝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安平人的道德风尚,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