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阎良地名的来历传说


“阎良”地名来历说法不一,写法也有差异,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临潼县志》中写作“阎梁”,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临潼县志》中写作“颜良”,后又写作现在沿用的“阎良”,其地名演变的渊源,使“阎良”地名的来历有了多种传说。

传说一:“阎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相传在民国时期,阎良城区东三里处,东广合村南有两个大冢,区境内传为三国时期大将颜良、文丑之墓,“颜良”因此而得名,而且,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县史传远编纂的《临潼县志》的“临潼县疆域图中,也标注着“颜良镇”字样。但遍查古籍文志,均无“阎良”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的记载,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临潼县志》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均记载“阎梁”,与颜良其人也无关系,因此,“阎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只是一个传说。

传说二:“阎良”地名因“闾阎良善”一词而得名。相传在秦孝公年间,秦孝公召见卫鞅,并认真倾听了卫鞅的《治秦九论》,“其一《田论》,其二《赋税论》,其三《农爵论》,其四《军功论》,其五《郡县论》,其六《连坐论》,其七《度量衡论》,其八《官制论》,其九《齐俗论》,此九论为《治秦九论》之大纲,若变法开始,还尚须逐一制定法令细化,使之落于实处,如若变法功成,大秦将如这初升的太阳,国富民强。栎阳古邑,闾阎良善。”

在此之后,秦孝公嬴渠梁决议任用卫鞅在古栎阳城(今阎良区武屯镇)开始推行变法……中国历史上便诞生了著名的《治秦九论》---商鞅变法,自此秦国开始走上民富国强的道路,最终为秦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闾阎良善”一词掐头去尾,从此,衍生出了“阎良”——这个今天颇有些影响的名字。但是,“闾阎良善”一词至今没有碑文、史料记载来佐证,“阎良”地名因此得名也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

传说三:“阎良”地名因“阎梁”姓氏及“梁”这一地形而得名。在康熙《临潼县志》、光绪《临潼县续志》中均有阎良与闫良同用的现象,其他文献中也发现了阎梁写作闫梁的情况。金代《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康熙字典》有闫,其注释为“《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其意同阎。”《现代汉语词典》中把闫列为阎的异体字,无闫。

阎作为姓可以写作闫,地方文献中二者混用,证明这里的阎(闫)就是姓的意思,“梁”字也有姓的解释。根据阎良附近蒲家、银刘、纪家、贤孙、柳家、麻张、褚家原、谭家、郑家、三田等许多村庄的得名都与姓氏有关,毗邻的富平县华朱乡就有阎村,文史爱好者大胆推测“阎良”因梁姓和阎姓建村或以这两姓人口居多而得名早期的“阎梁”一名是有可能的。另据,元代《长安志图》记述石川河渠时说:“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文中记述的梁村应该就是今阎良村东南侧的大良村,这个梁村可能因为这里“有梁子”而得名的,到康熙《临潼县志》时就开始写作良村,1959年称今大良村。

目前,阎良地名源于“姓氏说”虽然有理可信,但还需最为直接的证据,源于“梁”这一地形说也须进一步研究考证。希望在广大文史爱好者的考证下,早日解开阎良“身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