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九河黄酒


鹤壁九河黄酒已有500年的历史。据王氏家谱记载,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时带来的传统技艺。鹤壁九河黄酒保持了古老的传统生产工艺,严格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顺应自然,精酿而成。黄酒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积导食暖脾健胃,消肿止疼之功能。

黄酒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一种酿造酒,经过精白、过筛、浸渍、蒸煮、配料、发酵、压滤、杀菌、过滤、杀菌等程序而成。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具有重要地位。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中国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鹤壁殷商古酒——九河黄酒,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

鹤壁,曾是仙鹤的故乡,史书记载“古有仙鹤栖于南山峭壁”。 鹤壁市区北部大湖村旁边有座南山,它西依太行群山,东望无际平原,北枕潺潺羑河,南连秀美丘山,历史名人贤士游此都称风水宝地。山上草青林碧,松柏郁郁,奇花怒放,群鸟竞鸣。朝初彩虹挂空,暮晚夕岚飘渺,山中溪流涓涓,泉声叮咚作响,素有“只闻泉声金环动,泉处何人数得清”的美称,河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爽口微甜,煮沸后不浑浊、无沉淀,总硬度为9.46,PH值为7-7.8,钙镁离子含量、硬度均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也保证了酿制美酒良好的水源。 鹤壁地理坐标东经113°59″-114°45″,北纬35°26″--36°02″,冬暖夏热,风微雨少,气候闷热,使得环境中多种微生物能有效生存并大量繁衍,加之酿酒活动在这一地区数千年传承不息,以致方圆数公里内,长年都笼罩在浓郁的芳香之中,从根本上决定了九河黄酒无须靠添加物质以提高香味成份。

大湖村原名叫湖垒村,据载孔子当年讲学路过此地,孩童垒城,孔子让孩童让路,孩童曰:车躲城,还是城躲车。孔子辩曰:孩童湖垒,故得其名湖垒村。

酿酒 “始祖”仪狄故里位于鹤壁大湖,史籍中有多处提到关于他 “作酒而美”、“始作酒醪” 的记载, 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

早在商朝的时候就有膳酿黄酒之说。膳即膻食,酿即酿酒,殷墟商墓葬中出土的酒具铜卣和铜壶中,发现盛装有液体,据认为是商代酿造的酒。另外,在其周围发现一个大型酒瓮,瓮中发现灰白色的物质。经鉴定是商代的黄酒残渣,其中包含有酵母菌。这一发现,给《尚书》“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一句作了很好的注解。 除了这些酒的实物资料外,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用酒祭祀神灵祖先的记载,商代青铜器铭文中也记载有用洒作祭祀品(铜卣及其铭文拓片)的现象,并且商墓中常出土青铜酒器,有的成套成组地出土。如果说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可信的中华酒文化源头的话,那么,商代已有酒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而鹤壁淇县是商朝的国都,这更充分说明了鹤壁是殷商酒文化的发源地。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鹤壁市西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主峰高584.5米,峰峦叠嶂,山起云浮,气象万千,飞瀑流泉,鬼斧神工,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游览面积10多平方公里。历代志书及碑刻都记载这里是战国纵横家和军事家鬼谷子(王禅)隐居处。王禅著写《鬼谷子》的时候,每日操练,大家人困马乏。他把五行八卦和医术、道术相融合,自酿“养身汤”给大家享用。传说鬼谷子每日至少喝上一餐九河黄酒,致其鹤发童颜,寿达二百余岁。

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在鹤壁五岩山处酿造黄酒,行医治病。据《续汤阴县志·地理》曰:“太行山县西50里,绵垣数百里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因地立名,总皆太行也。”《彰德府志·山川》曰:“五岩山在汤阴县西40里,山有五谷,东南一大窟,孙真人室也,即五岩洞”。1982年6月首次在河南省修武县太行山茱萸峰发现药王洞及孙真人碑刻之后,在鹤壁市西部山区第二次发现孙真人洞,还有宋、金、明、清有关孙思邈的摩崖石刻等。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药王孙思邈曾来过太行山区采药酿造黄酒的传说。

孙真人洞口朝向东北,洞高2.18米,宽1.7米,深30余米,系天然岩洞,洞中幽暗,日光仅能通一线,洞壁由凸凹不平的岩石构成,洞中尚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所造的孙真人石座。从洞底向右拐,洞继续伸延10余米,需借助灯光照明,俯身前行。此向右伸延之洞,高不及肩,阴暗潮湿,洞壁两侧隙缝时有渗水流出,泉水清澈。当地老农说,这就是孙真人酿造黄酒用的泉水,泉水可供饮用,包治百病。距孙真人洞口2米处有当地善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塑造的孙思邈石像。两侧有一副石刻门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楷书端庄,苍劲有力。传说孙思邈一生不慕仕途,拒隋文帝之征招,辞唐太宗之厚禄,却高宗之封爵,笃志采药行医,经常深入太行山区采药,以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治病救人,在广大人民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鹤壁五岩山就是他曾在此行医的地方。孙思邈于永微三年(公元625年)著有《千金药方》,其中就有黄酒治病一方。上元元年(公元657年)东出长安,游太行,居五岩,补《要方》之不足,完成《千金药方》之巨著。有“药圣”之称。享年141岁。

孙思邈洞前空阔地数百平方米,有宋、金、元、明、清历代碑记。可惜很多已被损毁。唯洞口上端还有道光年间一方石刻书曰:“大唐名医”。向左侧50余米有天然溶洞一间,谓之孙思邈酿酒处,墙四壁皆钟乳石,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手叩之澎澎如鼓声。再前行,有巨石似牛,平滑如镜,晶莹透亮,甚为奇观,传为“五岩冰牛石”,为当年孙思邈诊疗燥热心烦者的绝佳床位。躺在床上,可观到患者的五脏六腑。左侧洞顶,有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摩崖石刻,记述相州人朝拜孙思邈事,完整无缺。

人们在五岩山孙思邈洞东南七里处山坡上,发现千余方古老的天文星象图,每一个圆圆的青岩上镶嵌着众多的分布奇特的小铁钉形成的星象图。据当地农民讲,青石上嵌入的小钉子表示的是大约3000多年前的星象图,还传说是孙思邈为酿造黄酒密图。但据当地的有文化人讲,圆石盘上钉点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观察气象的天文台。该山坡共分布大小青岩石千余个,每个青岩上约有直径30余厘米—100多厘米形状近似圆形、锥形的图案。都被分列整齐的长形铁钉嵌入,根本起不出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铁钉是如何钉入坚硬的岩石的,且不弯曲折断。在这一被当地群众称为“天图”的岩石上,点点斑驳的钉子图可能是代表月亮、星象等天体的位置,尤其是其中一个圆大的青石上聚在一起的110个钉点,它们被认为是金牛座星宿团的星象,当年人们以这种方式记录下当时的星象位置。使这个青石成为一幅非常独特的星象图。这座山中的钉子图案还有待于有关专家来进一步论证,以便向世人展现它古老神秘的真实面目。

宋朝崇宁元年九月(1102年)《游孙真人洞》记载:“苏门南望回,嵇阮为谁来”的诗句,无疑三国魏的嵇康、阮籍都曾经在五岩山一带生活过,而修武太行山茱萸峰下的百家岩有嵇康的炼剑池、竹林七贤活动的“竹林寺”等古迹。明朝弘治三年、金代大定二十三年都对五岩山孙思邈洞进行过修缮描写。据宋徽宗元年(1101年)《苏门山重修真人像记》曰,孙真人晦迹韬藏,名扬四海,民众不忘,塑造仪像万古不朽,岁月同于五岩山阴。充分展现了当地民众对孙思邈来鹤壁五岩山酿造黄酒、济世群众的感激之情。

在五岩山下有当地年近古稀的村民郭宝珍为纪念药圣孙思邈发动当地百姓而重新修造的葆光观,该观始建于明靖年间,雍正九年重修孙真人殿前燃香台和万兴桥、万悦台、万鹤台。雍正十年修山门和南善门,现有老君堂、三官殿、天爷庙、地母庙、全神庙。天爷庙后隐约依稀可辨有龙爪印,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公主名叫引琴,十八岁还待字闺中,没有招下附马。一天,引琴公主为了解闷,私带贴身宫女到御花园散心,园前河中小青龙看见年轻美貌的公主,竟然动了心。当晚小青龙化做眉清目秀的美少年,跑到睡眼朦胧的公主闺中。从此以后,引琴公主就有了身孕。月余后,引琴公主茶不想饮,饭不想用,整天浑身无力,只想睡。唐太宗得知后,请来御医,给公主诊病。可是,一个个御医诊过后,都认为公主像是怀了孕;但一想,公主并无附马,怎能越轨做出非分之事呢?于是,谁也不敢肯定,个个推手谢罪。太宗无奈,就下了一道圣旨,叫手下大臣徐勣到五岩山上去请孙思邈。徐勣到了五岩山,见到孙思邈,说明了来意,孙思邈二话没说,就跟徐勣来到了长安。

孙思邈来到皇宫后,就去给引琴公主诊病。谁知公主躲在宫室不愿见这个从山野里来的孙思邈,孙思邈想了想,也罢,他就用一根细线,隔窗接进宫室内,一端让宫女掐住,按在公主腕上;一端自己逮在手上诊断。引线诊断完毕,孙思邈果断地说:“公主是喜不是病,公主身怀六甲”。太宗听罢,满面通红,气冲冲地反问道:“你可断定是喜不是病?”孙思邈毫不迟疑地说:“敢以头颅担保”。太宗一怒之下,把孙思邈送进了狱牢。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重视良才,治国有方,孙思邈被送进大牢后,他想来想去,这孙思邈敢以自己头颅担保,可见公主有私。不然先生怎能冒这个险呢?既然女儿有丑,留恋何用,不如剖腹明心,若女儿真的是有喜,她是罪有应得,若不是喜,以先生的头颅为女儿鸣冤,也堵塞了天下人的耻笑。想到这里,他就传下一道圣旨,要女儿剖腹明志。旨意发出后,被狱中的孙思邈先生知道了,先生立即托狱官传奏一本,说可用药物来证实,太宗应允了,孙思邈就用大胡黄酒一剂让公主用药,公主堕胎了,堕下的胎儿竟是一个小龙娃,于是,太宗就把孙思邈请出牢狱,皇帝亲自赔情道歉,又荣封孙思邈为“药圣”。小青龙为了感激孙思邈救人之恩,逢年过节都要到五岩山敬奉孙思邈,从此,在山上就留下了龙爪印。

天爷庙右侧有菩萨洞,壁上画有虎驮孙思邈采药之图,洞深约10米,高1.5米,越往里走越窄,强挤一下,方可进去,传说这里是孙思邈的藏药洞。还据民间传说,孙思邈常用毛驴去驮药,一次在途中驴让老虎吃掉了。孙思邈采完药材,去寻找驴,看见虎吞驴难以下咽,卡住喉咙,就立即上前用黄酒救之,老虎为了感谢孙思邈救命之恩,就让他骑在自己背上,往返于山中采药。

万鹤台位于鹤山区崔村沟东五里处,现存有一大型圆形土堆,高约一米,面积约10余平方米。从断层中可以看出1.2米厚的灰土层及鸟类化石,杂有陶片、骨片、蚌壳、红结土、真骨等物,据《汤阴县志·山川》载:“县东南60里石崔村有一万鹤台,魏永熙年建,有圆型塔龛三丈余高,虽无详细年月之考,然之刻工审之,知为魏刻。”目前,塔龛无存。据传,唐朝时期,这里水清山秀,曾是万千仙鹤聚集栖息之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岩山虽无华山之险峻、泰山之嵯峨、黄山之奇崛。但它则以孙思邈在此采药行医酿造黄酒的传说和一千多年经久不衰的独特神韵和魅力,吸引着远近游客。

从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到宋代,九河黄酒酿造技术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以及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隋唐时,九河黄酒酿造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上就有“唐兴宋盛”的说法,据《荡(汤)阴县志》记载:北宋时,汤阴有十酒务,仅大湖就有七酒务。酒务是宋朝官方专门经营酒的地方,年收税万贯以上。当时大湖“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酒楼的环境布置、门面装饰和器具陈设极其讲究、豪华。有些酒店茶肆,或张挂名画,或插四时花,或巧设盆景,吸引顾客。每逢节日,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或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在九河黄酒的酒文化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大湖人就已掌握了烧酒的制法。当时的大湖酒,无论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发酵方式还是酒的口味品质方面,都与大湖人今天酿造的黄酒相似。可以说,那就是九河黄酒的根。一千年前,宋代范仲淹驻守延安时,曾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千古名句,说的就是这种浑黄米酒。

可惜的是,九河黄酒酒文化的宋代遗存却在长期的战争中遭到了破坏。直到明代,九河黄酒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人们形容当时的九河黄酒,酒窖比井还多。

明朝建国后,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视,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但困,璧尤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本,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由于采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明初至中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稻田每亩产各三、五石,经济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在明代的时候,王族家谱记载:“先祖王九河家有良田万亩,五谷丰盛,用黍米造酒,酒铺百余,后被誉为‘九河黄酒’,特别是鹤壁处于中原地带,五谷杂粮年年丰收,酿造黄酒开始升温。大湖九河黄酒不仅在豫北享有盛名,而且燕、赵、齐、鲁慕名而来打酒者络绎不绝。当时大湖九河黄酒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

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因此,明代典籍中,对九河黄酒的记载很多。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则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糵法亦亡。”

明朝诗人陈大宾有《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名诗, “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 里面移觞为:相互敬酒,邀月同饮,当时所用的酒即是九河黄酒。特别是鹤壁的明朝王越,在朝中是文武双全的兵部尚书,每次离家回朝,都为朋友捎去九河黄酒。镇守边关二十八载,“虽罹挫衂而志不少衰。”“久膺帅寄,历西北诸镇”,身经百余战。率军擒斩敌数千,夺获驼马万计,盔甲器物数万,追回被抢人畜三十余万,出境数百里,使河套地区久无边患,立功受奖十七八次之多。在防御工事上,王越改挑壕堑为筑高墙,计千余里,创建墩堡数十座。“改选兵甲,简练士卒,区画粮草”,胸有伟略,“一遇有警,身不离鞍马,手不离弓矢。或连日不脱衣甲,或终日不得饮食,寄存亡于呼吸之间,决成败于指挥之顷,百苦备尝,九死不悔。”慰劳将军,必用家乡的九河黄酒。

到明洪武年间形成规模生产,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造酒之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清朝乾隆一七三八年汤阴县志也有记载,第八代传人王孕秀贡生、济源县训导。第九代传人王维宁贡生、候选州判,也对黄酒制造进行了改进,为纪念先祖,且因湖垒村位于淇河岸边,名曰“九河黄酒”。清嘉庆年(1798年)湖垒村旁有一大湖泊,故更名为“大湖村”,后谐音叫“大胡村”。王氏第十二世孙王生孝“重振黄酒美名,誉满乡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这里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鹤壁人民一道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无论是战斗出征,还是胜利归来,红军都用九河黄酒助威壮行,庆功贺喜。在医药物资紧缺的情况下,红军还用酒消毒疗伤,九河黄酒连结着鹤壁儿女与红军的深情厚谊,为推翻蒋家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期间,造酒设备以及厂房遭到破坏,空院落寞,雕梁画柱和墙上的壁画也被破坏殆尽,只剩下破烂不堪、孤零落漠的后院了。九河黄酒酿造传人王洪有,在家里研究黄酒的生产工艺和发酵池的形状,改造发酵池的长度和宽度,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成功研制现代工艺的黄酒。该酒既不同于白酒,也不同于一般黄酒,造酒之法采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特别是流程严格,以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顺其自然,巧妙安排,所用之水是大湖得天独厚的地下天然矿泉水,所用原料是精选的黍米、小麦等,此酒存黍米自然之香气,酒呈琥珀晶莹之黄色,味酸甜适度,余味浓郁,陈酿更加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