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 饭店幌子挂门外


幌子是几十年前,东北开饭店门脸的标志,幌子中间是罗圈,下面是飘带,上面是三根绳拴一个环,便于早晚挂摘,风儿吹来,幌子飘来飘去,招徕客人。那年代去饭店吃饭,多称为“下饭馆子”,现在挂幌子的饭馆子已经不多了,在大城市里更看不见了。

也不知从何时起,东北的饭馆子时兴在门前挂上形状如同灯笼一样的幌子,数量是一个到四个。

饭店门前挂幌子是有讲究的,饭馆挂幌子的数量,不是随心做的事。掌柜必须根据厨子厨艺,饭菜质量,饭馆规格档次等条件,决定挂几个幌子。具体的讲:如果门檐下挂一个幌子,就是小吃店,只能吃到本地的家常便饭,很少做炒菜,准备点散装二锅头,打发囊中羞涩的老酒友,更多的是为客人填饱肚子的地方。如果门檐挂两个幌的饭店,一定有熘炒菜,而且可以包办酒席,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上菜,是三五个亲朋相聚饮酒的好地方。四个幌的饭馆不仅能包办酒席,而且想吃啥就有啥,只有客人想不到的,没有厨子做不到的。客人可以随意点菜,南北风味皆可,室内装修颇有讲究,餐桌用具也有了档次,一般可以容纳一二十张桌子,可办红白喜事。但集镇小城饭馆子挂四个幌子的可不多见,表明饭馆没有好厨子,撑不起四个幌,不敢个性张扬,饭馆如果实力不足,叫啥没啥,客人发了火,砸了幌子也说不定。

但你走遍东北的大小饭店,都见不到挂三个幌子饭馆子,这是为啥呢?原来东北老人在说一、二、三的时候,通常说成一、俩、仨(sa),“仨”和“幌”连起来,“撒谎”谐音,有谁敢进“撒谎”的饭馆吃饭呢?这就是饭馆没有挂三个幌子的原因了。

饭馆门前挂幌子的颜色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蓝色的,代表的是清真饭店,是由回族人开办的,表示宗教的“清真高切”。饭馆如有肉类,是以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的肉制品为主,常售有牛、羊肉。在清真饭馆最大忌讳就是点猪肉菜肴。当然,另一种是挂红色幌子,饭馆就是汉人开的了。

开门挂上幌子,晚上打烊取下,有时晚上忘了摘幌子。如有客人进店吃饭,厨子走了,掌柜也要亲自下厨,就是这个讲究,谁让你还挂着幌子呢........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饭店很多都不再挂幌子了,不过还是有一些街边的小饭店依然选择在门外挂上两个幌子,既能做为装饰,也可以增添一些文化氛围。但是这些从以前传下来的习俗和讲究真的是越来越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