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三平寺


三平寺是闽南一所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唐代高僧广济大师曾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因而成为闽南佛教圣地,每年海内外香客朝山进香达数十万人之多。

三平寺距漳州市区约60华里,从前香客朝山进香须从塔潭登山,其间"岩谷深邃,结曲奇危"。据《漳州府志》记载:"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故名为"九层岩",苟非心诚志坚者不能至焉。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群山环抱,清溪回映,茂林修,悬泉飞瀑,风景极佳期,也是旅游胜地。

三平寺由义中大师(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创建于一千一百多年前,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所以说只建"两殿半"。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后进就是祖殿,最后半殿是塔殿。其中还有这样饶有趣味的传说:原来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李炎灭佛,毁寺汰僧,强迫僧尼返俗。义中禅师被迫避居化外的九层岩,卓锡于“山鬼”(注)穴前。引起“山鬼”们骚动不安,一意要撵走禅师,经过屡次斗法失败,终于心悦诚服,转而愿意为禅师架院建寺。请他闭目七日,让它们便于工作。义中禅师接受了它们的建议,但闭目未逾五日,因听见众“山鬼”凿石牵枋,杭唷杭唷,喊声甚苦,于心不忍,遂开目一视,不料神光照耀,惹得“山鬼”惊惶走散。院宇虽成,而天王殿却付缺如,布局未全,是为遗憾。

三平寺处于“岩谷深邃、结曲奇危”的三平峡谷之中,座北朝南,规模宏伟,依山而筑,前低后高,层次分明,总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格局特殊,一连三进,有内外二个山门,依次为大雄宝殿、祖殿、塔殿,民间称“三落半”。三殿两侧有走廊连接,并有莲花池、钟鼓楼、僧房、斋堂等建筑物。

外山门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大牌坊,高18米,宽24米,三门四柱双层石建筑物,正门匾额“三平寺”镏金大字,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秀丽苍劲。两个边门题款分别是“入如来”、“出解脱”。山门前有一条大道,大道两侧有十二座生肖石雕像。每座石雕长2米、宽1.5米、高2米,另有2米高的基础衬托,雕工精细,惟妙惟肖,气象万千。大道两旁又有鱼池两口,与十二生肖石雕像相得益彰。

山门大道另一头是“九龙照壁”大型石雕,长15米,高6米、厚1米。壁面上有九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蛟龙浮雕.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九龙照壁”是一个石雕杰作。

跨进外山门,再走过宽敞的寺前大石埕,便到了内山门。三平寺内山门兼做天王殿,仅有半殿结构,俗称“半落”。大门匾额“三平寺”亦是出自赵朴初居士之手。大门口竖有四根大龙石柱,镂空雕刻,工艺精湛。进大门即天王殿,两壁镶立四大天王浮雕像。四大天王也叫做四大金刚,一个弹拨色魂琵琶、一个弹动乾坤宝伞、一个手擎宝幢神鸟、一个舞动青蛇黄龙,威风凛凛,使观者惊心骇目。殿中有一联,“梅岭禅灯照八闽,潮州法乳抚三平”,为闽南佛学院田光烈教授所题。

山门内石埕,左右各有一口莲花池,又称放生池。石埕两侧为钟鼓楼,左钟右鼓,均双层。钟楼大钟重一千多斤,其声宏亮清远,每当撞响,经久不息的钟声,更为深山古寺增添无限生机。

三平寺为一连三进的古朴殿宇,结构严谨,表现在中国传统的“纵轴式”建筑布局。在中轴线上,除了天王殿半殿之外,还有三大殿。一进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外观庄严雄伟,斗拱交错,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前有万年宝鼎一尊,重4千斤;石狮一对,庄严浑厚。殿中供奉如来佛、阿难、迦叶、弥勒佛、观音菩萨、善财龙女、韦陀和十八罗汉,全身贴金,光彩灿烂。

如来佛位于大雄宝殿正中,左为阿难,右是迦叶,座北朝南。观音菩萨背向如来佛,座南朝北,善财龙女分立两旁。一般佛寺,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内,韦陀立于其后,而三平寺的弥勒佛却供奉在大雄宝殿里如来佛像之前,韦陀则立于如来佛的左前方。

大雄宝殿两厢分立十八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胡貌梵相,曲尽其志”,有的神态安祥,有的气宇轩昂,有的肌肤丰腴,有的癯瘠年迈。构思精巧奇特,雕刻极尽工细,极富人情味。游客们不妨打开想象的翅膀,您说这尊罗汉象谁,它就象谁。

殿中石柱有一联,联句是“不尽祥云高百丈;无方法雨注三平”。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另有两小殿。左边一殿奉祀伽蓝大王。伽蓝是梵文僧加蓝摩的简称,意译“众国”或“僧院”,后伽蓝衍变为寺院守护者的通称。据民间传说,三平寺伽蓝大王实有其人。他是个乐善好施、笃诚礼佛的施主,常常捐钱建寺立庙,为此倾尽家财。有一次,一个和尚来化缘,这位施主已身无分文,想不出个办法来,忽见自己左手腕上还套着一只玉镯,想施舍给和尚,却怎么脱也脱不出来。于是,他拿起一把刀,把手腕剁断,再把沾满鲜血的玉镯施舍给和尚,便死了过去。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菩萨的化身,塑像于寺中供奉,成为伽蓝。请游客们细心观察,三平寺伽蓝大王的塑像左臂用衣袖遮掩住,谁也看不见他那只剁断的手腕。

大雄宝殿右侧一殿,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夫人种氏、子陈向(王子)、女陈怀玉(柔懿娘)、部将李伯瑶(辅胜爷)、马仁(马公爷)。唐初,陈元光开发漳州,不仅得到历代王朝的赞赏,而且赢得漳州人民的怀念。一千多年来,漳州人民把陈元光尊为“开漳圣王”,并建有大量祭祀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曲的庙宇。

三平寺二进祖殿,即三平祖殿舍。始建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面宽三间。殿中只供奉三平祖师的全身木雕像,庄严、慈祥、灵秀,双目炯炯有神,四肢关节皆能活动。据此间父老说,这尊祖师公像乃良工雕刻,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三平祖师雕像两则,祀四尊青面獠牙的侍者。左为“蛇侍者”,右为“虎侍者”。蛇侍者一手执杖,一手提蛇,瞋目相视,威风凛凛;虎侍者吡牙咧嘴,生相凶恶,手执麾杖,虎视眈眈。

祖殿右侧有一地藏王堂,祀地藏王菩萨。地藏王堂备有药签,凡75首。据传,三平寺药签极为灵验,求佛问药者众多,历千年不衰。近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平药签进行研究,认为三平药签符合医理,明规律,药轻盈,适旧疾,对老幼体弱者慢性疾病尤为相宜,奥妙深远,具有较高学术探诗价值。

祖殿左侧为监斋爷斋堂。据传,监斋爷生前是三平祖师的厨师。祖师临终时,监斋爷十分悲恸,声言欲随祖师西去。祖师公不肯,说:“你是俗家人,荤腥不禁,岂能随我西行。”监斋爷分辩道:“我自侍祖师后,一直守戒持素,腥荤半点不沾,祖师若不信,我可当众自剖,请祖师验看我的血是红是白,若流白血即说明我五脏六腑中无半点荤腥。”说着,挥斧自剖,果然流出白血。祖师见此,十分感慨,嘱咐众僧纪念这位监斋爷,便在斋堂立像供奉,让其监察供品。就这样,伙夫亦成为寺中神。

三平寺第三进塔殿是三平祖师藏骨的所在地。殿基比祖殿高出两米有余,两侧各有台阶,可以从边门通往殿堂。殿为正方形,面积200平方米。殿正中屋顶为八卦斗拱相连,围成一藻井,结构十分精巧,称“蜘蛛结网”。殿中间有一座石龛,三平祖师的法相,高大如人,僧帽袈裟,结跏跌坐龛内,两目低垂,端庄慈祥。两旁侍立蛇、虎二侍者。据传,石龛下有一井,井上摆一大缸,三平祖师的肉身即镇坐在中间。塔殿后墙正中,供奉着唐宣宗敕封义中为“广济祖师”的圣旨牌。

塔殿的香火很旺,香客非进不可。殿中有卜事签供香客抽签问卜。三平寺卜事签跟药签一样,都是七十五首。

塔殿供奉的神祗还有石巩慧藏禅师、潘荣尚书、颜颐仲尚书。

一般禅宗寺院的祖殿供奉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及禅宗六祖慧能禅师,而三平寺却是在塔殿左右角供奉石巩慧藏禅师。石巩雕像是后人请入的。石巩禅师是三平祖师的师父,据《五灯会元》记载,当年,祖师到抚州拜谒石巩时,一见面,石巩张弓搭箭,对祖师大喝一声:“看箭!”祖师见此,毫无惧色,用双手擘开衣襟,挺胸挡箭,说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石巩用手弹弓弦三下,叹道:“三十年张弓搭箭,只射得半个圣人。”这也就是三平祖师被称为“半个圣人”的由来。

潘颜二尚书的塑像供在塔殿右后角,左为颜颐仲、右为潘荣。

潘荣,宋代漳州人,仕官尚书、驻琉球国大使;颜颐仲,也是宋代漳州人,官居兵部、吏部尚书。两人都是为三平寺树过重大功德的人,因而被尊为塔殿的“座上宾”。

塔殿东壁上,镶嵌一块石碑,称“王讽碑”,是三平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为什么这块石碑叫做王讽碑呢?因为碑文是王讽写的。

王讽,唐代大中、咸通年间朝官。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他自吏部侍郎谪守漳州,到任第二天,便专程上三平寺,拜访祖师。二人“谈禅论易,深相印可”,结下一段情谊。是年十一月初六日,三平祖师圆寂,王讽为其撰写碑文,即王讽碑。现存王讽碑有二,一是《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载《唐文粹》卷六四;一是保存三平寺中的《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石碑。三平寺中的王讽碑原为木刻,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吏部侍郎王志道(漳州漳浦人)到三平寺进香,回家后,他妻子便有了身孕,不久生下男孩。这件事促使王志道“慕述立石”,于是,他发起修王讽碑,将木碑改为石碑。

王讽碑“字迹清秀,婉如颗颗珍珠”,堪称墨林珍宝。原来,它是由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书写的。李宓也是漳州人,《漳州府志》说他“工诸体书,琳宫碑额,挥洒最多”,连当时名倾天下的书法家董其昌都“自叹不如”。

塔殿后面围墙上有一块石刻佛像,俗谓“石公”,传闻是三平祖师真容。刻工淳朴古拙,有龙门石窟风。这是三平寺保存的唐代文物。

塔殿的楹联最多,计有七对。这些楹联或追溯三平祖师建寺的历史,歌颂他的禅学造诣与法大无边,或记亭、庙形势,山川景色,言简意赅,饶有趣味。这七对楹联是:

法大无边龙虎伏;道高有象鬼神惊。

二箭当襟降魔崇而伏蛇虎;三平摄足显唐宗以赫明清。

见性明心无忌张弓挂箭;飞锡移盖直至伏虎降蛇。

草堂清隐输神力;宝盖长悬卫圣身。

秉烛夜谈经时有玄猿来献果;梵香晨耕法闲看白鹿为衔花。

一尘不染千年塔;万丈难磨半圣身。

祖法无边五天魅化慈悲塔;师容如在千载灵传子孙灯。

游览三平寺之后,也许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三平寺有这样三个特点,三平寺三殿之间中轴线不是笔直,而是如蛇游动之状,有动态感。原来,三平寺是“蛇穴宝地”。

第二,古往今来,佛门都是清静地,而三平寺却是日夜佛灯长明,香烟萦饶,烟花炮竹响连天,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色。这在全国寺院中也是罕见。

第三,三平寺佛、神、人一起供奉,连“伙夫”、“侍者”也成为寺中神,真的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

游览了三平寺之后,可到寺后的虎林憩息片刻,喝一口虎爬泉水,一洗旅途风尘。

三平寺后是一条山岗,宛如巨蟒逶迤蜿蜒,名叫蛇山。据传,三平寺地处“蛇穴”,面朝龟山,“龟蛇际会风云日”,是块风水宝地。这蛇山上,古木参天,修竹摇翠,藤蔓丛生,树密如箍,偶而一两声鸟叫,更增添这密林的静寂气氛。进入林间,一片绿荫,凉风习习,昔日义中禅师带领众僧练武之处,而今成了游客夏日消暑憩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