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部分民俗简介:
一、天下第一龙 姑田游大龙
姑田游大龙这一民俗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从九十节到一百五十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达70厘米,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故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龙,2012年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游大龙的整个程序相当复杂。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龙出游前,要组织十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龙路”,保证游龙和观众都能顺利通过。
因姑田人口、姓氏多,出龙也按一定程序进行,全部由神铳发号作指挥,上午十时三声铳响是接“出寨公爹”、十点半一声铳响才指挥家家户户燃香点烛,燃放鞭炮,供奉“公爹”。又一声铳响,龙身纷纷点火,龙身光彩照人。下午三时又由长者以猪鸡等祭特祭拜龙头,乐队伴奏,神铳、礼炮敬贺。 大龙的制作也相当复杂,家家备有龙板,龙板长4米,厚5厘米,宽20厘米,两头凿有一圆洞用以相互连接。而后用长形蔑条制成龙筋龙骨,相当结实,而且每个手续都遵循一定的数字和比例,才能使整条龙保持完美可观。筋骨做好,便开始糊裱,为不使龙身变形和搓皱,龙头、龙身、龙尾各有一定数量的纸张糊裱,不可多也不可少。龙身糊裱好后,再用颜料进行画剪、贴、题,在龙的身上大展文才,诗词、书画、剪纸、美术均得到尽致发挥,群众愿望也得到欢畅表达。
大龙做好后,村里按规则进行“抓阄”,目的是分组先后游龙。大龙出游,观众跟随,家家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白天龙游似腾云驾雾,入夜龙灯明灭绰约,腾跃如翔海底,极为壮观。
正月十六日上午九时,大龙在庵门口逆时针由外向内绕圈子,圈子由大到小,叫“龙头入囊”。然后龙头顺时针由内向外绕圈子,叫“龙头出囊”。此时,龙腰边游边拆,拆完了一齐把龙身扔到火堆,此叫“烧龙”,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掉,留作纪念。抬龙板的人最后竟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更吉利。至此,天下第一龙的整个出游程序才算完成。
二、山村狂欢节 罗坊走古事
元宵佳节,连城县西北面的罗坊、北团、隔川等地盛行走古事,尤以罗坊蔚为壮观。走古事的来源,据传为昔日本乡常闹旱涝之灾,当地罗氏第十四世祖曾任陕西宁州知府、武陵知县等职,卸任返梓时,即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授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民间娱乐活动。除了“文革”期间遭禁,一直相继延流风行至今。
设置古事棚按房族为单元,一族一棚,当地有九大房族即为九棚。因本乡宗族闹矛盾,现减到七棚。棚内装扮两位本族身体健壮、胆大的男童,一扮主角,一扮护将,均按戏曲规则着装、上脸谱等。九棚古事中,有一领先的天官、武将,后面跟随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霖等古代文臣武蔚,在走古事活动中,他们可以竞相追赶,赶前者为大吉大福,壮本族声誉,但不得超领先的天官、武将。
扮主角的男童并非端坐棚中,而是直立在铁杆上,如踩高翘,腰身用铁圈固定,古事走起来摇摇晃晃,惊心动魄,护将则坐在棚中,以手托主公,成为主次两层次。古事棚则是由木柱镶成,四周饰有精美画屏,两根轿杆,共约400余斤,须用22名抬夫,竞走时需三班轮换,故每棚古事共需66名抬夫,九棚共用600余人,加上邻村观众,为几千余人的大活动场面,极为壮观。
按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房族内被挑选的66名抬夫(一般为青壮年)就要上山劈芦箕草,以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二开始戒斋三天,与妻离房,蓄税养精;十三日晚则净浴更衣,十四日早穿上红衫、打红绑腿,穿新草鞋,抬着古事,在三大祖师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神铳的领引和烘托下开始竞赛奔走。
走古事在大坪与河水中分别举行,第一次在大坪中,大坪由成千上万观众围成约四百米环形跑道,古事在跑道中竞相奔走,观众在里外两边拍喊鼓舞,每跑两圈,休息换人。另在坪中央设神祭位,善男信妇女燃香不断,铳声轰鸣,与赛场情景构成极为热烈之场景,至抬夫精疲力尽,赛出名次,方为结束。
第二次在河水中举行,时为正月十五上午,观众在河两边观看。古事在河水中竞走五百米,虽天寒水冻,河石苔滑,更有跌倒浑身湿透者,但情绪异常激昂,脚下浪花飞溅,群众欢呼叠起,最后分出名次,这一年一度的民间大型文体活动才算结束。
三、天下第一神会 河源十三坊入公太
河源十三坊入公太,被誉为“天下第一神会”,从明代中叶沿袭至今,传承了六百多个春秋。每年二月初三,由河源十三坊村庄轮流“入公太”。“公太”轮到某个坊(村)值祀期间,该坊(村)举办各种活动,主要有五项:一是参拜公太(简称参公太),在入公太前一年的中秋节和当年的元宵节,先后参拜两次;二是二月初三的游公太庙会和迎接公太进村,俗称”入公太”;三是进村之后,按一定的次序安排家家户户奉祀公太,并相互宴请宾朋,俗称“承公太”,承担操办当天奉祀公太的大小事宜;最后就是二月初一日将公太送往“公太”信仰中心朋口镇马埔村珨瑚庙,移交给下一年的村坊,俗称“出公太”。以上几种活动,规模最大、最为隆重者莫过于“入公太”。
“入公太”这一天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公太巡游活动,成百上千的旌旗,撼天动地的铳炮,曼妙悠扬的鼓乐,望不到边的巡游队伍……几万人似乎是一夜间集结到“公太”值祀村庄,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而且所有人的表情是一致的,都是虔诚而乐观的。当天,无论亲戚、非亲戚,不论相识的、不相识的,只要你踏进哪一家,都会把你当作座上宾,用香茶美酒珍馐热情款待你,经常是这家人刚吃完,隔壁一家又来恭请你,吃完了你一抹嘴走了也不会责怪,一户人家一天接待一二十桌客人是常事。
晚上热闹不减,彻夜的游花灯,彻夜的演社戏,彻夜的喝酒猜拳……尽管他们知道在这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将耗费十分可观的积蓄,但是他们已经毫无理由地习惯了这种奢侈的消费,他们愿意不出任何纰漏地做完这件事情,而从第二天起用加倍的努力并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去努力和拼搏换取平安和更多的财物,以弥补这项活动的巨大支出。
“公太”,指的是开闽王王审知,因为他治闽有功,被尊称为“珨瑚公太”。同样是对福建开发和建设有历史功勋、受到福建人民的崇敬和爱戴的省委原书记项南生前挥毫疾书颂扬王审知:“避战乱,施廉政,福建有福;开海禁,富山林,功盖八闽”。
“河源十三坊”分上河源和下河源,上河源原归长汀管辖(1956年划归连城县),今为宣和乡,以前辖8个坊,即吴家坊、曹坊、墙里、江背、科里、黄沙坑、城溪和洋背;下河源今为朋口镇管辖的朋口、张家营、洋坊尾、文坊、马埔等5个坊。
四、天下第一大粽 北团游大粽
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北团乡上江坊村民就开始游大粽的准备。他们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120斤糯米裹粽(其中用60斤蒸成糯米饭装入尖顶,60斤生糯米浸泡后装入粽底),制作成1.6米高的笋状大粽。初七晨下锅,蒸煮四天四夜。十二日用金箔纸包裹,贴上吉祥纸花。另包上百个指头大小的公母小粽,挂在大粽尖端,在宗祠内吹吹打打供奉一天。
十三日出游,神铳、鸣锣开道。二棚大粽、龙凤旗、花灯、古事棚、“五谷真仙”轿队列,一路吹打,浩浩荡荡,沿着田间大道、村民家门前游行。
热闹完毕,四邻妇女到“福手”家(制作大粽的家庭)讨小粽,想生男孩讨公粽吃,要生女孩讨母粽吃,大粽则分给村民酿酒。据传掺上游过的大粽米酿出的酒,醇香扑鼻,特别带劲。二月一过,春耕大忙开始了,家家备酒闹春耕,去夺取夏粮丰收。
五、芷溪花灯
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以宫灯为主灯,分二层、三层结构。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多达113盏小灯,组合而成。点灯用特制玻璃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
每个花灯要12个抬护,元霄节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曾出过110多个花灯长队。花团锦簇,琳琅满目,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十分壮观。
六、犁春牛
犁春牛由中原传入连城南部地区,约五百年历史。每年立春前后,以家或片为单位,群众自发组织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整个队伍,由七人的锣鼓队开道,二位童男童女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利灯。牵牛僮牵着用红绸布扎花絮披头的健壮耕牛,后接犁田、送饭、钓鱼、挑柴、抬农具、读书、担牛草、挑谷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余人组成。牵牛僮和犁田者扮丑,即兴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声。他们卷袖、赤脚、戴斗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围裙。观众多时还要唱山歌,俨然是一幅模拟春耕劳作的热闹非凡的春耕图。
由几队犁春牛舞蹈队组成了大队游行队伍,群众在家门前用鞭炮迎接,便开始表演,各种农耕的夸张动作,配以锣鼓、乐曲声,引得围观群众乐而忘忧,热闹非凡。据传,装扮犁春牛的犍牛一年无灾无病,依仗耕牛劳作的农民也就丰收有望也。
七、烧炮
新泉镇四邻有东南、西、北三个村,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筹备“烧炮”无宵活动,他们购置一万至十万响的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炮仗密集圈围成三角旗状的鞭炮团,悬挂在屋前空坪上。
十五日凌晨一时许,村民抬着“三太祖师”菩萨轿,狮、豹、龙、凤旗、锣鼓、十番队列,自北、西至东南村旅行一日。每到家户门前,村民就烧香点烛,燃放鞭炮。只听一声炸响,倾刻之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团非放,而是烧,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
傍晚,游行队列才能到东南村老街,数百村民户主,早已恭候老街两旁,列队成阵,人人手中抓着一只大公鸡,面前摆上盛有少许清水的三只碗,点燃香烛。街游行队列到面前,立即割鸡血入碗,祷告神灵庇佑,马上倒扣鸡血,以示虔诚,街上血流成河。“三太祖师”返庙,村民将鸡带到滚沸的温泉边拔毛清肠,然后回家煮鸡下酒,宴请亲友。温泉边数百人杀鸡场面蔚为奇观。
八、游金瓜棚
“游金瓜棚”是姑田镇的后洋、邓屋、新庄、石厚、溪口、城兜、长校、上地、河畲、郭坑十个村庄联袂组成的民俗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举行。主要内容是展示丰收成果,祈求五谷丰登。
“游金瓜棚”的由来,源于群众对“罗仙公”的崇拜。据说闽西一带旧有“罗仙公”三位兄弟神仙,能保佑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群众每年春耕开始前都要到仙公庙祈祷丰年,并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已有数百年历史。现在虽然游行仍有仙公神像,但主要的内容已转到丰收成果的展示了。
“游金瓜棚”规模盛大,场面十分壮观,除了各类民俗游行中必有的神铳、彩旗开路、古事台、花灯、十番鼓乐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活动的中心:150多台的“金瓜棚”。瓜棚系扎制而成,由人扛着,上扎由塑料、吹塑、绸缎、彩纸、金属片等原料精心制成的五谷、瓜果、稻麦、甘薯、玉米、冬瓜、西瓜、丝瓜、大白菜、卷心菜等各种农产品,鲜嫩欲滴,维妙维肖,最多的是南瓜棚,因南瓜色泽金黄,连城俗称金瓜,因而得名游金瓜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