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武丧葬习俗


丧礼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囿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总希望已故的亲属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所以,一般家庭都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送丧,力图以此安慰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过去礼俗复杂,现在提倡火葬,但旧习难除,人们仍多用棺木土葬。

从前老人年过六旬便准备棺木,俗称喜木头。棺材用厚木板制成,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材厚度分为五寸、六寸、七寸等,长度约为七尺。送老衣又称寿衣。活着的时候做好,有时穿在身上。当老人死后,为其穿寿衣,男穿单数,女穿双数,此时不能哭,以防泪水滴在尸体上不吉利。然后,将尸体抬至灵床上,放至堂屋当门。用麻绳系脚,谓之绊脚索,以防炸尸。口内噙钱,脸蒙白纸。灵床前头竖稻草一把,称影身草。床前头放面条一碗,斜插筷子,称倒头面。焚烧纸钱,称倒头纸。儿女痛哭致哀,守于灵床两侧,叫做守灵。

接着还要搭灵棚。灵棚搭于堂屋门前,正中吊一竹帘,放一张祭桌,放置牌位、遗像和供菜。门上贴烧纸,斜着贴说明一方老人健在,正贴说明父母双亡。

纸花又叫岁数纸,将整块的烧纸一撕三开,连在一起,一张代表一岁,死者多少岁撕多少张,挂在大门旁,男左女右。如果是白天死亡,即刻派人给亲友报丧。

三天入殓,入殓时棺内用青灰铺底,身底分别放上七个铜钱,把尸体抬入棺内,由儿女、儿媳分别拿着一面镜子和三朵带籽棉花沾水给老人镜面,儿子嘴里说:“清似水,明似镜,老人要从大路走,别从小路行,开花结子,留子留孙”。闺女说:“清似水,明似镜,老人要从大路走,别从小路行,开花留花,留到我家”。镜面后,用七色线隔开棺口(男左女右),四周由白纸封棺。傍晚时分烧轿,近几年已改成中午时分。

轿夫以男蓝色,女红色之分。带上老人的旧衣服,在家附近找个十字路口,把轿子连同衣服一起烧掉。同时晚辈要围绕轿子连转三圈,并且男左转,女右转,表示让老人平安归西。一般都是七天安葬,这七天停灵期间,晚辈要在灵堂日夜守护老人。

安葬,俗称“出殡”。当天上午亲朋再次吊唁,奏哀乐,并伴有唢呐接客,请戏班唱戏。这天儿女要为老人买来纸扎。正午时分招待亲朋进行酒席,饭后一切就绪后,准备出葬。把丧架放在大门外摆放好,孝子上前,叩头感谢。棺面上摆放五种不同杂粮,表示后人五谷丰登。

在往外抬棺材的同时,再由儿媳或闺女拿扫帚把杂粮扫入簸箕内。丧架要专门由几个壮劳力来抬。丧架抬起,长子摔盆。棺材一路不准落架,一直到墓地。棺材入坑后,由长子来调整棺材方向,随后叩头行礼。再请亲属叩拜。儿媳在葬坑四角抓土回家,儿媳之间早到家者为先,传说谁先到家,以后就能过上好的日子。

封坟后,长子守坟,等亲属走后,长子往前走百步回头再烧三份纸。然后,一气到家不准回头,传说防止老人的灵魂跟着回家。

葬后第三天,儿女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给老人封坟,俗称“圆坟”。五七、十七、百天,儿女都要到墓地叩头行礼祭拜。一周年、二年、三年时,亲朋们也都要到墓地为老人叩头行礼祭拜,主家并且要在家中招待来客进行酒席。

寿诞礼俗

人至老年,每逢生日,儿女亲朋都要送些礼物表示祝贺。礼物主要为寿面、寿桃、寿糕、牌匾等。牌匾题词多为“寿比南山”、“福山寿海”等祝颂语。特别是八十岁生辰,称大寿,庆贺更为隆重。旧时富有之家往往宾朋满座盛筳广开,扎彩棚、唱大戏,以示庆贺。另外,乡俗有“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窜一窜”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