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民间要点灯盏,打灯笼,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灯节饮食也颇多讲究,民间喜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作年糕以及祈福避邪的馍形,诸如鱼、刺猬等。大部分地方还要炸油饼、菜角。也有讲究十五吃饺子,十六吃元宵。
点灯盏 打灯笼
旧时,某些人正月十四日下午鸣炮焚香要“请神”,至夜将备好的灯盏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俗称“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届时焚香祷告毕,将所有灯盏送放于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大树下、捶布石,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粪坑,粪堆、厕所、磨盘、碾盘,石滚,井边等。每处均放两个,大户人家有放百十个灯盏的。测旱涝的灯盏要放在大门两边,每边六个,院中搭有‘灯山”、“灯树’和竖有‘天灯”,检杆的要放上灯盏,然后统统点燃。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此时满院生辉,一片光明,灯花起舞,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当年生活一定富裕。民间称此举为‘送灯”、“点灯盏”。
现在主要是小孩子晚间要点灯笼,打灯笼。
送灯笼
灯节前夕,各地民间姥姥或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所送灯笼是“一年方,二年圆,三年过来打转转”。
观灯
民间灯节时还要举行集体‘玩灯’。丝制品外罩的花灯、方灯、园灯以及各种纸灯、玻璃罩灯、“走马灯”和扎制成各种动植物形象的羊灯、牛灯、鸡灯,鸭灯等。灯罩上都绘制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图案,或为历史故事,诸如“火烧战船”、“苏武牧羊”;或为古代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如“王祥卧冰”等;也有书以吉祥的词句,如福、禄、寿,万事如意等。灯节时,各灯社将灯张挂于公共场所,以供人观赏。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还临时搭制大型的:灯树”、“灯山”,灯山搭制有按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布局;有按南极、习匕极、启明、长庚、牛郎织女等天上星斗布局。
猜灯谜
民间灯节玩灯,历来还有猜灯谜之举。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各种谜语供人有奖猜测,俗称“谜灯”或‘灯谜”。50年代以来,灯谜活动多由当地文化部门群艺馆组办。
点老杆
安阳民间旧时民间玩灯之夜,喜配以“焰火”。民间焰火会的高潮是在搭设的高杆上,用烟花表现各种故事,称“点老杆”。
搭彩棚
安阳各地旧日有灯节相庆之俗,也称“搭神棚’,即用苇席和秫杆在村头路边,或村内公共场合搭起各种彩棚。彩棚内供各种“神位”。棚外两侧遍插翠柏枝叶和高悬红灯。横额上写有“欢度灯节’字样。棚内还悬挂着绘有各种图案的“吊画”。灯棚在汤阴最为盛行,它是汤阴县城内一年一度的元霄节举行灯节活动的一种设置.人们走进这些灯棚街,真如同走进了一个光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殿堂,令人目不暇接.汤阴灯棚街不仅对县内城乡人们有极大的诱惑力,对邻县的老百姓也倍受吸引,每逢元宵佳节,方圆数十里的观众如潮水般涌向汤阴城,三里长街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郊游
俗也称“踏青游百病”,尤为妇女所喜爱,她们穿红着绿、三三两两,到野外“游百病”,以“将晦气掷之外边”,称“十五十六游百病,老牛老马歇三天”。郊游也有“玩十五,逛十六”的讲究,即在十六日上午方郊游踏青.郊游时,有病之人要作绕水井或转古庙的活动。安阳人多与这天赶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与会上折柏树枝回家后放于炉灶内熏烟以除毒、祛病。
社火
安阳灯节期间是民间歌舞最活跃的日子,有狮子、高跷,大鼓、高台、竹马、早船;龙灯、耍大头和尚,扑蝴蝶和吹奏乐等等,它们由民间的文化组织-—‘社’、‘会”组办,俗称“社火’。灯节演出称‘兴社火’“赛社火’。灯节社火旧时许多地方从正月初七便已开始训练,直到正月十三。从十四日请神开始‘亮相’或称‘预演’,活跃演出连续三天,热闹非凡。
闹社火的来历 ,民间这样传说:
一年四季的节日这么多,为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呢?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风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
安阳,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还有正月十六的安阳桥庙会。
安阳桥村共有三个庙会,分别是农历正月十六的安阳桥庙会、农历五月二十三麦奶奶生日庙会和农历九月十三关爷生日庙会。
关于安阳桥庙会的起源,《安阳市北关区志》有如下记载,“关帝庙建于明朝洪武年”,又根据安阳桥村村民的口传,“建庙即起会”,那么安阳桥庙会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安阳桥庙会的兴盛与明朝经济的繁荣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安阳桥一带漕运的兴起,造就了安阳桥一带商业的繁荣。并且在安阳桥庙会的发展过程中,庙会所围绕的中心( 庙宇)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安阳桥南端有一座大王庙,每到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这里烧香磕头,伴随有些小摊贩,卖些小孩杂耍。安阳桥村村民说,安阳桥村正月十六庙会是由叩头敬神演变而来的。由此看来安阳桥庙会最初是为祭祀“大王”而兴起的庙会。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安阳桥庙会移到了安阳桥东北边河岸上的关帝庙。当时关帝被人们供奉为财神,商户及财主为保护自己的事业兴旺,集资在关帝庙前建了安阳最大的戏楼,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和农历五月二十三两个庙会,村民都要请戏班在戏楼唱戏,老百姓则在河坡看戏。
解放后,关帝庙前的戏台被拆毁,安阳桥村委会又在村北的南顶老爷庙上新建戏台。安阳桥庙会又移到了南顶老爷庙附近。庙会时唱戏一天。南顶老爷庙东为牲畜、农具交易市场,西为生活日杂交易和小吃市场。庙会越来越大,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各街、村出民间艺术节目,庆祝一番并祝福来年事业兴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