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清明特色:柳条子串烧饼


每逢清明节,亳州寻常人家,总要给小孩子买上几串柳条子串烧饼,有的人家还会把柳条串烧饼悬挂起来,待到立夏时节再给小孩吃,据老年人说可以预防“苦夏”。此风俗在亳州已流传了很久很久,至今依然不衰。

据亳州名老中医杨秋鹏先生说,北宋时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柳条串烧饼的景像,亳州的柳条串烧饼最迟出现于北宋。亳州距开封很近,涡河可以直通开封,两地的风俗习惯大致相同,《五代史·后周序》上说,江淮地方,寒食日家家杨柳插门;北宋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以面造枣锢飞燕(一种面食),柳条串之,插于门楣。”《事物纪原》一书上讲的更详细:“以发面夹大枣蒸成饼,此饼成飞燕形,以柳条穿之,挂在门楣上,故称‘枣锢飞燕’。”这种“燕穿杨柳”的寒食食品,意在祭奠先贤,敬仰忠烈。

史册和地方志上记述的是柳条串大枣蒸饼,然而,亳州的却是串烧饼,为何是此?非正统传承?抑是传承变异?欲知微妙,须从古亳州说起——亳州乃商汤古都、魏武故里、老子家乡,古文化积淀非常深厚,饮食文化,特别是时令小吃,真正高人一筹。例如,仅烧饼一品就花色纷呈,有小如柿饼的薄壳焦酥小烧饼;有大如菜碟的满瓤、花边大烧饼;有狗肉、羊肉、兔肉、羊尾烧制的大烧饼,至于那些油炸、枣泥、豆沙、山楂等烧饼,更令人垂涎。亳州人把烧饼视为吉祥福气之食品,儿童一岁、三岁、十二岁生日时,祝福贺品中必须有烧饼;为干儿子“十二岁开锁子”仪俗,干爸妈必备烧饼十二个,至于金链、金条可有可无(最好有),送上烧饼就是送福送贵,长命百岁。

长命福贵人人所欲,北宋的真宗皇帝为求长命笃信道教,祥符七年春,宋真宗赵恒专程来亳州觐谒太清宫,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同时又御赐北关外涡河上的永清桥为“灵津渡”。灵津者,是通向灵宵宝殿的渡口,有仙缘的人欲成仙,必经此渡。据说那年的清明节灵津渡热闹非凡,如逢大庙会一样,远较《清明上河图》上的场面热闹。此时此地那些烤烧饼卖的生意十二分兴隆,刚刚下炉的、烫手的烧饼被抢购,烫手怎么办?只得从桥边柳树上折下柳条串起烧饼。柳条子串烧饼在灵津渡出现了。还有一种传说,柳条串面饼传至亳州,亳州人认为面饼不雅,又不好吃,于是就以亳州的花边大烧饼代之。亳州的烧饼串上柳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柳条象征青春活力,烧饼寓意圆满福贵,提上两串柳条串烧饼何乐而不为呢?

清明时节,春深似海,风筝飞天,柳丝垂地。灵津渡口柳笛嘤嘤然,孩子们三五一群,手提柳条串烧饼欢蹦嬉戏,童心、童趣在这烟花三月里尽情荡漾。你听,灵津渡口传来了古老的童谣:

“柳条子串烧饼,谁不串谁孬种……”

“拧、拧、拧笛笛,笛笛不响我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