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每一年的第一个传统佳节,在民间称之为“过年”。
过年习俗众多,在庐江一些地方,每当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提前准备好过年的食品,诸如腌制咸鱼咸肉、磨淀粉、扯挂面、做豆腐等,称之为“备年货”。长年在外读书、务工、经商者,不论天南海北,都要千里迢迢赶回家,“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自腊月中旬始,家家户户开始“扫尘”(又叫“扫陈”,即除旧迎新之意),干干净净迎新年。腊月二十三日,为“送灶日”,有些地方谓“过小年”。是日傍晚,每家要举行“送灶”仪式:在灶台上贴“灶王爷”神像,两边写有“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楹联;灶台面上供有“送灶饼”,在灶前焚烧金箔、放鞭炮,全家人轮流跪拜,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请他在向玉皇大帝奏报本家庭一年来的善恶言行时,多多美言,以求得到赏赐或宽恕,并保佑来年四季平安。
大年三十(即“除夕”),是过年最隆重的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窗户扇上贴“门对”(春联)和“门庆”(用红纸雕刻有各种图案的长条形门楣,又称“桃符”),室内贴满年画,到处呈现一派喜庆气氛。除夕夜,各家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先“接灶”(接“灶王爷”回家),后“接祖”(接已故先人亡灵回家“过年”),有的还要到野外“请夜菩萨”(即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过年)。
祭祀活动结束后,便合家团聚在一起吃年饭。在庐江县境内,吃年饭有南北之分,北部乡镇中午吃年饭,其它乡镇多为晚上吃年饭,故又称“吃年夜饭”。年(夜)饭的餐桌上,不论菜肴多与少,唯有鱼不可缺。“鱼”是“余”的谐音,年(夜)饭吃鱼,喻示着“年年有余”,“喜庆有余”。
吃过年(夜)饭,长辈便开始给晚辈包“压岁钱”。接下来便是“守岁”,一家人聚集在堂屋里,烤火、喝茶,或谈唱、或打牌,直至夜半子时(零点)后才休息,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在北部农村,吃过年(夜)饭后,就用写有“万事如意”、“四季平安”等吉祥语的红色封条,把前后门封起来。
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放“开门炮”时再揭去大门封条,后门的封条要到正月初七日才能揭去。
正月初一(即春节),是过年最热闹的一天。凌晨,家家户户争放“开门炮”(鞭炮),喜庆一元复始。天亮后,邻里乡亲,不分男女老幼,人人衣着一新,相见时都互致祝福,恭贺新年。从正月初二开始,亲友之间一般的都要携带礼品相互拜年,时间一直到正月十五,整个拜年活动才全部结束。
正月十五又为元宵节,亦称“灯节”,是过年的压轴戏。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放鞭炮,吃元宵,晚间“闹花灯”。花灯由民间自发组织,有狮子灯、龙灯、虾子灯、车上轿、花挑子灯以及花鼓唱等,在本乡镇范围内每个村庄巡回表演。在元宵节前几天,花灯组织者就请地方上享有一定威望的长者或名人,到各家各户送“灯帖子”,只要收到“灯帖子”,都要准备一份薄礼(少量现金和一些香烟、鞭炮、蜡烛等)“接灯”。
元宵节一过,整个“年”才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