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农历年越过越红,节期越来越长,年节的活动内容发展为综合性的,既有喜庆丰收、辞旧迎新、迎喜接福、家人团聚,也有祀神祭祖等。而其主题则是辞旧迎新,总结、欢庆过去一年的收获、成就,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和更大的发展,是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
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旧时有所淡化外,年节的主要礼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喜庆祥和是现代春节的主题。因此,过个真正的中国年节,仍是华夏儿女的愿望,也是保留本土文化习俗的标志。
依照历年来的风俗习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俗称“三天年”。它是我国各地民间最为重视的一个大节日。由于家家户户在春节前的除夕已将年事办齐,门对贴好,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新春三日可以尽情欢乐。男女老幼无不衣着整齐,尤其是妇女儿童,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俏丽动人,处处显示出更新气象。和县一带大年初一,家家起早秉烛焚香。有供奉家谱的农家,必经敲磬磕头奉敬祖宗,然后才“开财门”,放爆竹,暖槽,以示驱邪。
初一早餐,农村以糖果、糕点、五香蛋、面条为早食;城镇另有鸡汤煮干丝,还用猪肉、干子、韭菜为馅子,用麦面包成春卷放在油锅炸好为早餐,以示幸福,长寿吉利。中餐家家吃除夕多做而剩余的饭菜,以示年年有余。晚餐桌上菜肴丰富,喝酒把盏,一家人欢天喜地欢度春节。吃过早餐后,和县北乡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到邻居家空手跑跑以作拜个新年;南乡晚辈带糖包向家族亲房长辈拜新年。每家桌上放着瓜子、糖果、香烟等,以便来人倒茶、散烟、吃食品、互谈年事。出门遇见熟人,互相拱手拜年,满脸笑容,互相祝贺:"恭喜发财"。
春节三天年,妇女不烧锅、不扫地、不拎水、不拿针剪。一方面是忌讳怕“烂手”;另一方面是关怀妇女平时家务事劳累。年初二、年初三早晚均放爆竹、秉烛焚香,皆同大年初一一样。年初四至十三,共有十天,和县南乡农村大户或中等人家,每天傍晚大门楼上挂灯笼,作为“试灯”。目的是看风向大小,推测今年年成好坏、有无水涝干旱之灾。每晚试到个把小时后,就把灯笼拿回家。到了最后那天晚上,将灯笼拿回家后,大人拎着灯笼在家里墙拐角落一面照,一面喊:“蚂蚁、蜈蚣可有喽!”小孩跟后答:“没有喽!”目的是驱逐爬行害虫(包括白蚂蚁),以示家庭清洁平安。
走亲戚拜年。从大年初四直到正月十五前,家家大人带着孩子,拎着食品到亲戚家中去拜年。但是,拜年时出门和回家都有个旧俗规矩,必须做到七不出(初七不出门),八不归(初八不回家),九的、十的(初九、初十)朝家飞(奔)。因为“七出”、“八归”,属于忌讳之语,不吉利。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宣传破除迷信,烧香敬神的活动逐渐淡化或消失。但是开财门、放爆竹、贺新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等民俗活动仍然流传。城镇和机关新增加了“春节茶话会”、“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烈军属”和“慰问敬老院”,以及“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团拜会”等活动内容,大大地增强了当今和谐社会的新风尚。
对远方的亲友,新时代的人们采取了寄送贺年卡或明信片,还有些人在网上发电子贺卡,而且可以自己随心所欲地设计贺卡。但是,不管从何角度来讲,它都是一种很好的拜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