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肉莲花


土家族舞蹈“肉莲花”最先只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表演,或者在喜庆日子随意找个空地进行。由于长期受土家花灯的影响,发展到后来,便逐渐与花灯交融,演变为一项集群体伴唱、群体伴奏、群体伴舞于一体的民族体育舞蹈艺术。

在贵州省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一带为中心,延展到黔东北德江、印江、思南等土家族聚居山区的广袤地带,有一种集民族体育运动与民族歌舞艺术为一体的群众性活动项目――“肉莲花”。它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沿河县沙子场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是土家族先民――古代巴人军事乐舞遗风的延续和演变,是土家人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土家族舞蹈“肉莲花”最先只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表演,或者在喜庆日子随意找个空地进行。由于长期受土家花灯的影响,发展到后来,便逐渐与花灯交融,演变为一项集群体伴唱、群体伴奏、群体伴舞于一体的民族体育舞蹈艺术。从艺体项目特性上看,由于其活动时身心轻松愉快,富有趣味性,能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可将之归于自娱自乐类;又由于其动作较简单、强度适中,坚持长期舞练,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可将之归于健体养生类;再由于该项目动作连贯稳定、熟练灵巧,源于土家族原生态歌舞,悦人耳目,具有鲜明的民族体育表演性,还可将之归于表演类。

“肉莲花”追求形体和精神的同步发展,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极高境界。

可以说“肉莲花”是男性独有的运动性舞蹈。它不受人数、场地、时令限制,剽悍的土家汉子不管严冬酷暑,均只穿一条短裤,赤裸上身,双手叉开五指,交错在身上用力拍打每块肌肉和关节。边舞边唱,发出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响声,表现出强壮体格和男性的阳刚之美,还借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节奏声和伴唱各种民间小调,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情感。

“肉莲花”的拍打节奏分四四拍或四二拍,基本动作分“上九响”、“下九响”,因而又被称为“莲花十八响”。

“上九响”包括拍头、双肩、双肘、双腕,加上拧指和击掌;“下九响”包括拍脖后、左右胸、腹、双腿、双膝、脚背。“肉莲花”练习要诀是“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上动下不动”是以腰为界,晃肩、动头;“下动上不动”是扭臀部、晃小腹。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土家花灯身段作为舞蹈的基本造型,如“水牛闪杆”、“嫩狗崽扒灰”等等。

跳的步伐则是以“慢大步”、“外八字脚”、“穿花步”、“线扒子”等为主。表演时唱词随意,唱腔与节奏韵律响亮而清脆,动作激烈威猛、气势雄壮而脚步灵活;其音乐柔和细腻,伴奏明亮轻快,伴舞豪放粗犷。

从内容到形式,极具民族性、体育性和观赏性,自始至终都让我们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命流动和天然自成的和谐情趣。既通过歌舞,达到了艺术追求的审美,又通过运动,揭示出了土家族人民对生命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