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十大古镇


说起秦岭的古镇,总忘不了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那些小城的水乡美景,在门前流淌过的溪流上,在雨雾蒙蒙的巷口,在水花轻溅起的青石板路上,在楼台殿堂的残垣上……这里烟雨朦胧,这里青山碧水,这里花红柳绿,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1、茶马重镇宁强青木川:一脚踏三省的胜景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李白的笔下如此描绘了古金牛的山水。古金牛,今宁强也。宁强据“剑门蜀道”东端,为古今秦蜀咽喉,是汉水源地、嘉陵上水。峰峦崔巍,林木葱笼,备秦巴之景色,汇南北之风情。境内奇峰秀水、雄关矗立。七盘关、西峡关、牢固关、五丁关、盐茶关、铁锁关、阳平关、青木川,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阳平关,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青木川位于宁强的西端,毗邻川甘、锁钥三省,重峦叠嶂、山高路险、清溪碧湾、飞流溅珠。

青木川隶属陕西省汉中地区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树而得名,因魏辅堂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

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寺、回龙场、永宁里、凤凰乡、青木川。

青木川远离县城,地处僻远。虽为要塞,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有几条逶迤石径连通邻省邻县,供山民来往交通。青木古镇,闻名遐迩。逢三趁墟,山民结伴,来来往往,背扛肩担,荷货互市,互通有无。当年杜甫过境时曾吟到:“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局。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虽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木川中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

青木川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秀美,民风古朴。一条“回龙场”古街从南向北把小镇拉得悠长,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古街中段,一座盖顶华丽的“飞凤桥”横跨金溪河两岸。整条古街呈现出“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现在还留存的几处中西结合的老式豪宅,里面有回廊、天井,宽大舒展,土改时分给当地居民居住,现在仍然住着多户人家。

民国时期的魏辅堂是这一带的传奇人物,那时的青木川繁华非常,有洋行、商户、茶肆、酒店等,因地理位置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三省商人汇聚于此进行商业交易。农民安于种植,商人忙于交易,秩序井然,仿佛乱世中一处世外桃源,浑然不知战争的存在。很多逃避战乱的人逃到青木川就安顿下来,以此为家,目前这里老一辈的有四川人、湖北人、湖南人等,从他们改不掉残存的乡音里还是觅到一点踪影。

主要景点

金溪河,回龙场,魏氏宅院,唐世盛.辅友社(洋房子),荣盛魁(旱船房),风雨桥(飞凤桥),辅仁中学,徐家茶馆旧址听徐种德老人讲述魏辅堂及青木川王国的兴衰,陕西青木川自然保护区,西沟栈道遗址,羌人墓穴-----古山,将军石,玉泉坝的石梯、石门。

青木川往北走10公里可到马家山自然保护区,往西走210公里可到九寨沟。

2、陕西最美丽的乡村:周至老县城

老县城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位于秦岭南坡胥水河中游的山谷之中,群山环抱,海拔1700米,已辟为保护区。县城内地方也不大,但是城区里很干净,这里的空气也很清新,道路两边的民房基本上都是土胚房,还保持着一些过去的风貌,原文庙及城隍庙仍有碑刻残垣尚存,庄严的县衙只有遗迹可供凭吊了。大监佛庙、城隍庙和文庙等建筑基址以及清朝时遗留下来的赌场客栈等等,更有清代的石碑、石刻二百多件。当地盛产汉白玉,在离县衙遗址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白云塔,塔分四层,六面都雕有不同佛像,其整体都是由上等汉白玉砌雕而成,据说是当地一位得道高僧的塔墓。另有文庙遗迹前神道上的三龙戏珠浮雕石刻在全国更是独一无二,它集虎、狮子和麒麟于一体,三者皆为朝天怒吼的造型,其细腻流畅的刀法和传神的神态令人叫绝。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麓,北接太白自然保护区,南邻佛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11公顷,那里栖息着30余只国宝大熊猫,同时还拥有羚牛、金丝猴、豹子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冷杉、竹叶草等珍稀野生植物。这里不但风水好,风景美,而且老县城的民风也非常淳朴,村中家家户户之间都非常熟悉,颇有“日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古风。

地址:西安西南部的周至县境内,距离西安300余公里

3、寻找遗失的旧时光——柞水凤凰古镇

柞水县的凤凰古镇座落在秦岭深处柞水县东南部45公里的社川河畔,是一个经历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老镇。根据当地史料记载,凤凰镇在唐代就开始有集市,而在清顺治年初,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商人看中了此处水运交通便利的优势,便纷纷来到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在清末民初,各类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街巷,市井繁荣。凤凰镇逐渐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有柞水“小上海”之称。

这里为什么叫凤凰镇呢?当地的居民介绍,那是因为古镇的建筑格局是按照一只飞腾的凤凰建造的,每当夜晚灯火燃起的时候,站在镇东面山上俯瞰,网状般的街道便可勾画出一只展翅的火凤凰,左翅亮痕,便是“S”型老街的中央街道。可惜没有过夜,那美丽的传说不能亲眼看见了。

在老街上人来人往,镇上的居民经商采购,游客东瞧西看,热闹非凡。店铺把货都摆在街上,日用百货,土杂特产琳琅满目。铁匠铺这一古老的行业也依然保留着。

4、商洛漫川古镇:被遗忘的千年古镇

漫川古镇位于商洛市山阳县城东约40余公里处,昔日秦楚之界,今陕鄂之边,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历朝历代风雨变迁,至清为里,民国为镇。

漫川街道长而狭窄,均用石条石块石子铺成。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房屋小巧玲珑,上有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凤角,明镜悬顶,古色古香。街道日日有集,商铺颇多。民风颇具秦风楚韵,口音接近湖北。

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由湖北沿水运北上的物资在这里集散,再通过陆路继续北上,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

据悉,山阳县政府投资1.8亿元重新打造漫川古镇,而福银高速陕西商洛段将于国庆节前开通,届时西安距漫川关将是一路高速,距离约170公里,更有风光崔嵬而奇险,闻名遐迩的天竺山相距不远,相信这又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5、穿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受洋县华阳古镇

在秦岭南麓大山深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朴小镇,那里依山傍水,人们生活悠然,今天我带您去那里感受一下走过千年风霜的华阳古镇。 华阳古镇位于洋县城北77公里处,短短五、六百米的街道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古镇上现存的房子大多建于明清时期,门前小巷深幽,屋后古树老藤。

走在小镇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扑面而来,华阳镇曾经是唐朝傥骆古官道上一座繁华的重镇,兴盛的时候,当地的人口有上万人,两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每逢集日,秦腔戏班就会在戏楼上演出,场面非常热闹。 如今,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后的华阳古镇,栈道遗址犹存,老街风情仍在,与展翅飞舞在田间的朱鹮,悠悠绕镇而过的酉水河,形成一幅世外桃源的悠然画卷。

6、石泉后柳古镇:梦里醒来听流水

后柳古镇,位于石泉县南23公里的汉江沿岸,东与池河接壤,南与喜河交界。后柳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这里曾是连接陕南和川北的重要商埠。凭借汉江水运的便利,陕南的茶叶、生漆、木耳等山货土产从这里销往各地,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商纷纷在此建铺中转货物,这曾是一个商贾云集、熙来攘往的繁盛小镇。

看小镇的临江处,是小镇古建筑的集中区。最东角处,有几间土墙青瓦民居,土旧的程度少说也有百年之久了。其间有一棵大树从房屋中间昂然而起,直出屋顶,伞盖全房,被人称为“屋包树”。屋包树的旁边便是一条曲折石阶小径,弯弯折折向上,形成一条小街。小街旁边,有一火神庙,至今保存。还有一家王氏,上个世纪家中出了一名抗日名将王范堂,在台儿庄战役中以敢死队长的身份带领敢死队杀入日寇群,大获全胜,美名远播,至今王范堂的英雄大名还留存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内。

7、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石泉熨斗古镇

熨斗镇位于石泉县城汉江以南50公里,与汉阴县、西乡县、镇巴县相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熨斗镇名称历经多次变迁:据记载,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又改名熨斗镇。其由来是,当地有个构家坝,有水田百余亩,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镇。

熨斗镇是石泉县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四十分钟就可抵达西乡县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陕入川。据祖居熨斗镇的老人们讲:解放前在镇下街头立有一个闸子门,门额上书“川楚通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年。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古戏楼上演的汉剧韵味悠长。当年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义顺和,金盛堂,义顺鑫,德懋鸿,昆泰丰,长兴久,荣寿堂等。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据70多岁的吴明森老人讲,他家祖上是开旅店的,小时候他就记得每晚至少有十多个马帮在他家住宿,旅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汉中地区的客商。

当时有一种民谣叫“白龙下川,黄龙入陕”。白龙指棉花,黄龙指黄表纸。也就是说通过熨斗镇将陕西的棉花运往四川,将四川的黄表纸和食盐运入陕西,由此可见熨斗镇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距熨斗镇15公里的喜河镇(现名称),因位于汉江边,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早在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设立魏宁县,古有“小汉口”之称。早年,川陕的客商赶着马帮将货物通过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再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同时马帮又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四川以及汉中的西乡,镇巴,洋县等地。

8、流淌千年的山水画卷:安康流水古镇

从安康瀛湖的火石岩码头乘船沿蜿蜒曲折的瀛湖上行两小时左右,瀛湖两岸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眼睛应接不暇,视觉略感疲劳的时候,烟波浩淼的湖面上,一座座雕梁画栋,飞檐吊角,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古建筑群,若隐若现,似海市蜃楼般地浮现在你眼前,使你顿然耳目一新,宛如步入人间仙境,这便是瀛湖上的重镇——流水古镇。

说流水镇是古镇,是因为古镇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古镇东南陈家坝,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汉江洪水经常泛滥,才逐渐废止。明清之际,由于汉江航运的发展,古镇成了入川下汉口的重要码头,又加之本地盛产漆、麻、耳、棓、生丝、茶叶等农产品,古镇又成了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一时间商贾云集,许多人逐渐喜欢上这山这水,乐不思蜀,在这里定居下来,人多了,古镇便成了规模,人们就以街中心的几棵柳树命名为“柳树镇”。后来,也许人们更钟情于这里的青山绿水,于是在口口相传出现了错讹,便把这里叫做流水镇。这便是流水镇的由来。

相关景点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流水镇七里村,因五个山头直对其中,故称为五龙山祖师殿,古有玉带缠腰、五龙捧圣之说。面临瀛湖,山势险要,四周环水,湖水山色如画。登山远跳,流水集镇尽收眼底,是汉滨区境内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祖师殿最早建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据碑文记载,清嘉庆十八年重修,文革期间遭严重毁坏。公元2000年经多方筹款,重修祖师殿。现分为上下两殿和钟楼等建筑宏伟,古色古香,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上殿门牌上镶有原陕西省常务副省长徐山林亲笔书写的“道法自然” 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将军坟

将军坟位于流水镇星火村,占地近十余亩,立石碑10块,主要埋葬着清二品官员太学士吴华林和清四品官员文林郎谢温全两位将军。太学士吴华林曾被咸丰、光绪等皇帝诰封武将军,晋封武显将军,绪八年葬于流水镇田心村,后延址于此;文林郎谢温全,为清庭四品大员,原葬于流水镇快活村,后迁于此,合称为将军坟。

仙姑庙

仙姑庙位于流水镇愚公村,临汉江。这里保留着一个美丽的动人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河对岸有一贫苦善良人家,家中有一姑娘正值豆寇年华,十分美丽善良聪明。邻村有一恶霸,自侍钱多势大,想纳姑娘为妾,派媒婆去说。姑娘心高气傲,一口回绝。恶霸恼羞成怒,发了话来,不论行不行,第二年正月十五晚必来迎亲。自此以后姑娘食无甘味,日夜以泪洗面,无奈之下,经常乞求神灵,寄托于奇迹出现。奇迹还真的出现了。

有一天夜里,姑娘在恍惚间,看见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观音菩萨对她说,正月十五晚子时之前你骑马着你家的大公鸡走,我将收你为徒。姑娘就等呀等,终于等到了这天晚上,沐浴熏身,静心养气,等候吉日的来临。子时左右,姑娘骑上红公鸡一时惊慌,就把姑娘丢在河对岸的山岩上,自个飞走了。第二天早上,人们在山岩上发现了姑娘时,她已经断气了。

为了怀念姑娘的坚贞不屈和美丽善良,乡邻自发地组织起来,要山岩开凿了两个一米见方一丈余深的石洞,上洞埋葬着姑娘的遗体,下洞摆放着香炉供品,自此人们日夜供奉,香火不断。两个石洞在库区还设有形成之前确实存在,并间断有香火和搭红放炮。库区形成后,石洞被淹掉,民间善男信女便自发集资修了现在的仙姑庙,建有两间平房,庙内供奉有仙姑神象。

9、旬阳蜀河古镇:踏着汉江水路追寻历史足迹

蜀河古镇地处汉水之滨,依山傍水,与316国道相邻,距旬阳县城56km,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集镇。古往今来,蜀河镇都因经济发达、水路繁荣,素有“小汉口”之称,是汉水流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由于蜀河口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水路船只上通安康、汉中,下达老河口、汉口,旱路有通往西安的骡马大道,尤以水路运输最为发达,一直是汉江上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经由明清两代的长期发展,商铺由几家发展到民国32年的69家,被称为当时旬阳的“钱窝”。

蜀河古镇人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各异。最具代表性的有杨泗庙、黄州馆、清真寺。

位于汉江边悬崖上的杨泗庙,因其内供船工始祖杨泗爷,取名杨泗庙。名为杨泗庙实为船帮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杨泗庙,一则汉江滩多险急,修建此庙宇供奉船工始祖,祈求平安。二则过往船只到此停驻,可供休息、议事聚会。庙内有戏楼、小院、神殿,其建筑风格典雅大气,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的南方建筑风格。杨泗庙的宏伟壮观有镶嵌在正门两侧的对联为证: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相传在汉江水运兴盛时期,杨泗庙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氛围。

黄州馆是汉江上游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人会馆。位于蜀河古镇下街后坡,坐西向东,依坡而筑。结构为砖木结构,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具有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从史料看为清代黄州客商所建。从碑文“在蜀贸易之诸君倡举”、“历经数十载”、“几费经营”、“罄数千金”等可以想象到黄州馆建筑的时间之长、花费的资金之巨。黄州馆房高院深,每一块砖上都有“黄州馆”字样。正面外墙壁上镶着铁制的蝙蝠、鱼、鸟。石门墩上雕刻着鹿、鹤等。门前和台阶上有对称的石狮和报鼓,门顶上刻有狮子绣球、太极图,大门上有砖面阴文楷书“护国宫”三字,大门两侧有青瓷镶字对联:帝德兴和,想当年楚江声远,万古神功昭日月;帮历盛极,信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其对联做工精巧雅致,充分彰显秦风楚韵之绝唱。走进院内,里面是个四合院,分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院内护栏有形态各异的狮子大象等石雕。房檐上的飞龙游凤,木刻精致,造型优美。整个建筑错落有致,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可谓独具匠心,美丽如一幅雕塑。

蜀河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来随着回族移民的渐渐增多,在清末民初又进行了扩建。清真寺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四周绿荫掩漾,树木葱茏,有 小溪绕寺而过。正门系砖砌牌坊式样的门楼,顶部装饰翼角飞檐,檐下壁面有莲花、菊花、海龟彩绘图案。门上中央悬置“清真寺”匾,两侧立柱刻“玉龙捧圣”纹样。寺内有礼拜堂,大殿、抱厦、天井、对亭厢房、门楼、厨房等30余间,均匀对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阿拉伯式建筑风格,同时又有浓郁的南方建筑特色。

蜀河古镇,明清时期是汉江上游商贾云集的集散地。这里经济繁荣,南北文化交融,从集镇内现有的部分历史小地名如八家巷、干益巷、永安巷、兴文桥、六合坊和沈家楼等和清真寺、黄州馆、杨泗庙、三义庙、江西馆、湖南馆和武昌馆等都给古镇留下繁荣文明印记,是古镇文化积淀的历史见证。

10、青山绿野水墨人家:西乡骆家坝古镇

骆家坝又称惊军坝,在汉代就有了驻军,国遇夜惊军队而得名,是自古入川的重要集镇,后国商贾在此倒换骡马而更名骆镇。骆家坝革命历史悠久,早在清嘉庆初年白连教起义军扎营徐家寨(马儿崖),位于骆镇以西2km处,1932年12月红二十九军在此建立,点燃了陕南红么革命的圣火,震惊陕南的“马儿崖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也是红色交通线的重要驿站,红军历史上有名的“钟家沟会议”就在这里召开。1934年10月徐向前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途经西乡,军部就设在钟家沟的玄天观中,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了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议。

沿河而建的骆家坝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自陕入川的重要集镇,在铁索桥头通过一个商店建筑形成景观的收口。两坡房、四合小院、深的天井,以木架作为主骨架之一,现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道,非常具有陕南及巴山发居特色,老街蜿弯曲型的穿斗式的结构,户与户之间以风火墙相隔,门头及窗雕刻精美,整体建筑科学合理,布局独具,山水桥树,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河的对面眺望,古镇的绵延的瓦屋面掩映在树丛中,卵石砌筑的河堤形成三个不同的等高面,使得河边的景观变得生动而丰富,屋面上银白色的电视接收器又在增添着古镇的现代生活,河里,一群白鹅在游弋,这就是古镇最常见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