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侎人的民风民俗


在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神秘的民族——彝族俐侎人,整个族群只有26000多人,大部分聚居在临沧市永德县境内,分布在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等地,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长期居住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造就了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他们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保存完整的俐侎人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民风、民俗。

传统祭祀

相传,最初的俐侎人由景谷、景东一带迁徙而来, 由于居住地面潮湿,建盖房屋时,一般要离地3尺5寸, 曾称为"离地人",后改名为"俐侎族"。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特殊支系,现主要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此外凤庆县郭大寨团山村,营盘镇,云县幸福乡老街、野猪塘、安太等地也有分布。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存在着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类活动,主宰着人们的幸福安康,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表达了俐侎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与向往。

俐侎人有祖先崇拜的习俗,家中设有祖神台,凡家中老人去世,埋葬后的都要制作蜡人神偶,将死者亡魂转变为祖神加以供奉。丧葬习俗里,丧事家人必须请朵希(祭司)诵经开悼、哭婆哭送、后人绕棺、捏制蜡偶进行供奉祭祀,设祖神台、祖神箩、蜡偶祖神等祭拜。祭司,当地成为"先生",也被称为"朵希"。专门为人举行丧葬仪式和诵经的经师的称法,主要职责就是为死者举行"开吊"诵经仪式,主持宗教活动的人物,诵经方式以念、哼、唱、乐、吆喝相配合。未婚男子去世要举行结鬼亲。

其宗教习俗,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中,具有祭色林(俐侎人祭拜的树林)、祭山神、祭天鬼、敬天神、祭地公地母、祭田公田母、祭龙、祭火鬼、安山、安水碗; 崇拜树藤、芦苇、杜鹃木、三叶草和密花树等。其中祭田地属于俐侎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其祭祀目的在于请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保佑农作物生长旺盛、子粒饱满、收成良好,生活美满,且把祭拜的"神灵"作为一种精神来寄托。

祭田地属于俐侎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中,凡是人们耕种的田地都由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主管,俐侎语称"田公"作"达咪洗颇",称"田母"作"达咪洗嫫",称"地公"作"咪洗颇",称"地母"作"咪洗嫫"。每年农历六月火把节前一天进行祭祀,统称祭祀为"气买们精(祭田)"或"树嫫们精(祭地)"。祭田祭地除祭祀地点不同外,其祭祀仪式时间、程序、方法基本相同。

祭田公田母,祭祀仪式在秧田(稻谷田)边举行;祭地公地母,在包谷地边举行。祭祀仪式由家中男子当主祭,可携带家人(含女人)到自家祭田祭地边, 由男主人选定火塘,并生火、烧水。其材料是密花树、芦稿、栗树、松明子、干革把。搭掌作为祭台。公鸡一只、米、茶、酒各一碗,香三柱,猪肉和盐放置于米碗之上。就绪后双手抱鸡于祭台前作揖,杀鸡,将鸡血滴于祭台前,再用鸡毛蘸血粘在火把祭树上,并把鸡翅毛三根插于祭台前,表示生祭。盛米饭三碗,将煮熟的鸡头、鸡脚、鸡肝、鸡肚、鸡血、鸡翅、鸡翘共九块分别放于三碗米饭头上,每碗饭上再放一块熟猪肉,而后再烧三柱香,点燃火把,用茶、洒一并祭之,表示熟祭。熟祭时,需全家人跪在祭台前叩头请愿。祭毕,撤下祭品,将祭肉回锅后参祭者野餐。

祭色林,色林坐落于一片密林,女人、汉人和其他族人不得入内,不得在林中高声喧哗、放牧、砍柴。林中有几棵大树作为神树,树前用石围砌成平台用作祭坛,凡举行祭祀活动都要在祭坛进行。

俐侎村寨普遍设有山神庙,一般都不盖庙宇,在林中一坪场作祭坛,并以大树或立石作山神象征。每年农历九月逢单日便举行祭山神祭祀仪式。

民族歌舞

"铜号声声迎佳宾,唢呐曲曲迎贵人……"当进入俐侎山寨,你会情不自禁被当地的浓郁风情所吸引住。过山号迎宾是俐侎人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迎接宾客时所采用的一种隆重欢迎仪式,表达了俐侎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尊贵客人最热烈的欢迎。

俐侎人是一个能歌善歌的民族,歌舞是俐侎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吹笙、笛或弹奏弦子者为先,众人尾随于后踏歌而舞,带有明显的打歌样式。传统的过山号迎宾主要用铜号、唢呐、芦笙、多卡多利等民族乐器。在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迎接宾客俐侎人都有打歌的习俗,通常分为喜事打歌、丧事打歌,根据人员又分为男好混合和男女分场打歌。

喜事丧事打歌的方式都有不同,俐侎人的喜事打歌所要表达的大意是:"芦笙曲声起歌舞,佳宾贵人请你来,山寨男女老少请你来,远亲近友请你来,老人们唱起来,青年们跳起来,龙门词调迎亲人,俐侎人繁衍生息代代传,俐侎山寨欢迎您"。边弹、边跳、边笑、边唱,他们的脚步、歌声与节拍是如此的和谐、统一,仿佛与身俱来便是个艺术家,举手投足间又显得是如此的自然,渗透出神秘色彩的元素。

喜好打歌崇尚自由恋爱的俐侎人,善于唱山歌对调子,并且具有自己独特传统的节日――"桑沼哩",这也是当地最为隆重的节日。据载,清朝年间,每年农历2月15日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在在温泉附近洗澡、围篝火打歌取乐,谈清说爱,对唱山歌,交友择偶的习俗。老者也可与自己的老情人约会,第二天双方不得再见,直到来年方可见面。

当时的"桑沼哩"节由"头人"主持,随着年代延伸,"桑沼哩"逐步演变到赶集交易和自由寻乐的方式,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桑沼哩"节于1958年中断,直到1983年,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俐侎族群众又恢复了这一活动,并将活动主场地迁移到帮卖哑口,从2001年开始,由当地的乌木龙乡政府每年组织承办了这一具有民族风味的节日,现已将"桑沼哩"庆祝活动主场地迁移到帮卖天坝,仍旧保持着当时的文化传统。

节日当天,一进寨中,清亮的歌声如丝如水般莹绕心头将你包围住, 印入眼帘的是葱郁的松枝扎织出的节日字幅,散发出阵阵扑鼻的清新,远远便能呼吸到清幽的松枝香味。

俐侎青年男女都喜欢用情歌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弹起口弦寻情人,情人听到来会面。羞羞达达齐开口,说情说爱真快乐",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

到了晚上, 围篝火而唱,炊烟缭缭中飘浮着清脆的笑声,盛装的阿朵曼妙舞姿尽情地展现着美丽的容颜。帅小伙忘情的舞动火把,想与姑娘心与心贴得更近些,火光中闪烁如星的眸子,映衬出姑娘红红的面颊,姑娘舞姿轻盈地跳起,那尖细而又有韵的嗓音,似百灵鸟一样婉转。头缠黑包头,身披羊褂子的俐侎小伙手弹三弦,穿梭在姑娘中间。

清清的水,绵绵的山,浓浓的民族风情无不把你陶醉于此。简单的爱情,就从炊烟袅袅的日子里翩飞升华,绵延的情意,是繁茂高山也阻隔不了的驿动。不禁让你沉浸在节日的热闹气氛之中,享受着他们爱情,分享着他们的甜蜜。

服装工艺

俐侎人至今仍保存着手工制作服饰的传统工艺,其服饰都是自己织布、染色、缝制的。特别是嫁妆制作较为独特,颜色以黑色为主,单一、古朴的颜色,似一张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充满了许多幻想与神秘的色彩。

当你置身于俐侎村寨中,便会发现这里的俐侎妇女显得非常耀眼,除勤劳、负责、善良、温和、朴实、豪爽,落落大方又隐约带有羞涩之外,留心观察便会发现,每位俐侎姑娘双手都沾满着蓝黑色,这便是俐侎妇女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是她们在制作服饰时留下的。

每个俐侎妇女大约7-8岁开始,就要学习纺线、织布,几乎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此项工艺,无论长幼,都会飞车走线。

俐侎人的服装大部分靠自己织布、染色、缝制。服装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八个流程:

从集市上买来的棉花经过轧花、弹花等工序,在自制纺纱机上纺棉,纺出的棉花线又要经过大锅内加玉米砂煮数小时,晒干后,再经过纺线,纺出线球。

用拉线架把18个线圈串在一起,拉成一股,10股为一体,按个人所需,10排(一排为5尺)、20排、60排不等。用织布架、织布机、线唆等组成。一天一人能织5排左右。织布有两种,一种是织白布(半成品),另一种方格花布,用黑、白两种线,在织布机上加工(已成品),方格花布,主要用于做妇女包头。用生石灰浸泡并加少许酒,在自制白布上点上5点、7点、9点不同花点。

靛染即用靛染色,也称"染靛"或"染布"。靛染有复杂的工序且带有几分神秘。

把淀叶在水缸里浸泡4――5天(叶基本浸泡腐烂),全部拿出,在淀叶水内加1斤左右的生石灰水,慢慢搅拌,搅拌成黑兰色为宜,把淀水沉淀后,把倒掉清水,剩下淀物,把剩下的淀物倒入已准备好的口袋内进行过滤,淀浆就制成。

染布之前,要把辣岭草、草木灰水进行过滤,把过滤的水倒入缸内,加少许酒,在缸内慢慢搅拌。数天后,缸内淀叶浆水,已成黑兰色,把织好的白布,点好点花在缸内浸泡数小时,把布拿出卷成一卷,用木棒拷打使靛色渗透均匀,在阳光下晒干,如此反复数次,直到色泽亮度。第二用同样的方法在缸内浸泡,经过10天左右,甚至更多时间,布染至黑色为止(同样方法每天一次)。

树皮染布之前,首先要把辣岭草、草木灰加水进行过滤,其次,把过滤的水倒入大锅内加上白花树皮、香树皮、甜乔子、黄豆子、糯米等,煮至10个小时左右,煮成黑紫色,把浆水染在已用淀叶水染成的黑布上,卷成一卷,再用木棒拷打,拷打后,在阳光下曝晒,晒干后,原黑布就成了黑亮色。在经过7个程序后,布的成品已形成。

服装制作比较复杂,特别是妇女用的布料,有黑红布、黑布、青布、绿布、紫布、黑点花布、黄布、大红布等10余种。把所需布料剪成碎步,并制成花样。缝制一套普通装,需要20天左右才能完成,缝制嫁装需要更多时间。俐侎服装主要有:成年妇女装、嫁装、普通装、休闲装、女童装、男装、老年装、中青年装、麻挂。常用的有民族色、净色、火银色等,服饰种类齐全,有婴儿装、幼装、童装、少年装、中老年装,童年时期,男女均戴头帽。

传统饮食

俐侎人好食羊肉,并把羊的精神作为自己的象征,代表着俐侎人坚忍不拔和不可磨灭的精神,其饮食中"俐侎烤全羊"代表着俐侎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有贵宾或逢节日来临,俐侎山寨便会用风味独特的 "俐侎烤全羊"作为招待,宴席上"头人"从羊头、羊身、羊尾各品尝一小块后其余人等方才可动筷。

俐侎人对茶还有着传统独特的认识,每年开春俐侎人都要到自家茶树下举行祭祀仪式,这样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或许是上千年。在他们的茶艺演变过程中所用器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当地的一种香竹制成的竹筒做为烤茶的器具,用这种竹筒烤出来的茶叶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气,又保留了茶叶原有的清香。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俐米人特别偏爱雪山水,清寒凛冽的雪山水是俐米人冲泡雷响茶的唯一用水。

"俐侎人竹筒雷响茶"可谓是小有盛名,一共有8道工序:① 温水、② 破竹、③ 打茶、④ 洗具、⑤ 雷响、⑥ 苦渡、⑦ 敬茶、⑧ 收具。泡制时以当地的一种香竹制成的竹筒做为烤茶的器具,茶叶采自云雾缭绕的俐侎山寨的大叶种茶,内含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加入雪山清泉冲泡,滋味纯正、清脑提神,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古时,俐侎人多数生活在人烟稀少,野兽出没频繁的深山里,族长为了保护族人的安全,便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烤茶的时候不断的用棍子敲打竹筒,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筒发出清脆的敲打声可以使野兽不敢靠近人群。这样长期延续下来的习惯就形成了一种俐侎人家特有的邀请朋友喝茶的信号,只要听到敲打竹筒的声音,就知道是谁家在打茶了。

打茶又分为六个步骤。即:置、打、翻、磨、抖、闻。置就是取适量茶叶装于竹筒内,其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泡制出的茶水香味浓淡, 多则浓,少则淡,全凭打茶师丰富的经验;打,即,使烘烤的茶叶解块分散,均匀受热;翻,能调适筒内的温度,并使茶叶充分、均匀的吸收竹子的特有清香;磨,能提升茶叶条索及外观色泽;通过抖再次使茶叶均匀受热; 闻,是打茶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打茶师据此来感受茶叶的烘烤程度,决定烘烤的时间和火候。

雷响是俐侎人茶艺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也是竹筒雷响茶名的由来。相传在很久以前,俐侎山寨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叫厝莱,如果有人为厝莱老人打出的茶叶注入涨水,并且发出象惊雷一样的响声,那么谁家来年就会牛羊兴旺,五谷丰登,声音越大,兆头越好。俐侎山寨里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就是要把第一碗茶敬给最尊贵的头人。俐侎人竹筒雷响茶,香而不焦,回味悠长,包含着俐侎人浓浓的情谊,深深的祝福。(摄影:干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