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葬礼给亡人穿“克番”的习俗


回民的土葬从简,不用棺椁,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缠身,回民俗称“穿克番”。

回民的“克番”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从选料质量看,不分富贵贫贱,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或其他高级面料。这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回族由于受这些影响,逐步养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

回民给亡人备“克番”,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它的讲究,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民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说来,长约七尺,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回民俗称“小卧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如身,上下两头不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回民叫“格米素”或护心斗挂。长自肩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

女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裹胸长三寸左右,宽一寸左右。包头也叫盖头,长三尺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回民在给亡人穿“克番”前,还要给亡人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一般要准备两副,洗上身时用一副,洗下身时用一副。洗时不许汤瓶落地。

回民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无论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样的。洗法和活人平时洗大净一样。给亡人净身时,除了洗涤的三个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内。

给亡人净身后,将其尸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脚和盖头。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作为“舍西斯”免予洗礼,免予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

回民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死者怀念的反映和表现。

在穿好“克番”后,将亡人放在木匣子里(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担架),由四人或六人抬往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