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歌舞中,锡伯族歌舞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锡伯族舞蹈分为古典类和贝伦类。
古典舞:有萨满舞、狩猎舞、射箭舞、蝴蝶舞、手鼓舞等,古典舞形象活脱,每个舞蹈都有连贯性,具有故事情节。贝伦舞:常用东布尔、苇笛伴奏的锡伯族民间舞蹈。通常在婚庆、节日、筵席间表演自娱,即兴歌舞。节奏欢快,动作特点是:踏步半蹲,拍肩、拍胸,双臂交替从身体一侧横移向另一侧。
锡伯族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舞蹈有萨满舞、贝伦舞等。萨满舞分单人和双人两种,无论单人的还是双人的,舞者均著萨满装(头戴神帽、身穿腰铃裙),一手拿单面手鼓(神鼓),一手拿鼓槌,边跳边唱,有的只跳不唱。所唱之歌均取自在锡伯族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的《萨满舞春》(萨满歌),而歌调是萨满跳神时所唱单调的一种模仿,但不完全一样,其中也加进了其他锡伯族民间歌调。跳舞时鼓槌不间断地敲击,与歌调协合形成柔硬结合的奇特音乐。萨满舞姿的取材来源于萨满的跳神姿势,但是并不是完全模仿,而是在基本舞姿(主要是击鼓和脚动姿势)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发展而成。锡伯族的萨满舞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对研究锡伯族的舞蹈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贝伦舞是在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跳。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内堂间,不论人多人少,只要有一人带头奏乐,其他人就会纷纷出场表演。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跳。贝伦舞的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身,下肢的动作不多。男性上肢的任何动作都不可高出双肩而动,根据音乐节奏扭动臀部和双臂。贝伦舞的音乐节奏明快,由慢而快,高潮都放在最后。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现在多用小提琴等乐器伴奏。迄今已发现有10多种贝伦舞。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单阿克苏儿,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双阿克苏儿,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绕圈儿跳。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向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文雅庄重,虽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绝不流于庸俗怪诞;拍手舞,此舞主要由男性青年表演,舞时,时而双手击胸,时而双手拍腿,时而双手在前上方相拍,时而在胸部左侧、右侧相拍,可拍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两个拍手的动作之间穿插的舞步,如同东北秧歌,活泼明快,欢畅热烈,时时流露出幽默诙谐的情趣。赫赫胡拉热贝伦,往往在节假日和婚礼上跳,表演恋爱情景,双双对舞,男欢女爱,情意缠绵。乌兰克,在舞中模仿许多鸟兽的动作,滑稽夸张,引人发笑,给人美感,富有浓烈的喜剧风味。
耶尔克尔德克舞,纯粹是年青人的舞蹈,可以是两个小伙子对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前后扭,左右扭,趴下扭。查伊付伊不勒贝伦,是女性舞蹈,模仿一个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日常生活动作,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梭克托火贝伦,是男性舞蹈,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走不动以至醉倒的姿态,幽默滑稽。着若莫林贝伦,男性模仿马慢步、小跑、驰骋的舞蹈动作,尤其表现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形象生动逼真。贝伦舞在锡伯族民间,家喻户晓,男女老少大都可跳其中的一二种舞蹈。
锡伯族民间歌曲可分为田野歌、小调、叙事歌、婚礼歌等。田野歌多为即兴创作,被认为是最具有锡伯族民族风格的歌曲。流行较广的小调歌曲有《猎人之歌》、《四季歌》等。叙事歌的每首歌都含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代表作有《海兰格格》。婚礼歌也是锡伯族民歌中很特色的一种形式。在20世纪60-70年代,锡伯族民歌《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唱遍了全国,表达了解放后的锡伯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代表军事行动的舞蹈--摆阵:秧歌舞和军事行动结合称为摆阵,是秧歌舞中最复杂的一种。一般是在两个秧歌队相遇时进行,既要进行舞蹈又要按阵法进行摆阵,所以事先都要进行多次排练,否则当两个秧歌队相遇,或不会民族礼节时,就会被围困脱不出来,这是大丢面子的事。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见面礼。当两个秧歌队相遇时,首先要相互致意。先由两个队伍交插编辫,然后每队变化成两行,形成了相对的两支队伍,再由两方饰清朝官员的“老爷”出场,身穿清朝服装,长袍和马褂,头戴顶子和翎子,迈着方步由自己的队伍排尾走到排头,头不晃但翎子能上下前后摆动,如表示骑马时有马僮跟随。当两位官员行至各自队伍排头时,以锡伯语互相致意,然后进行亲近的靠膀礼。
摆阵。有一字长跎阵和八挂阵,当两队秧歌见面礼行过以后,就进行混合舞蹈,先摆成一字长蛇阵,两队队员,编辫、插档进行,要求不停的舞蹈,又能摆出阵形,变化为一个大圆圈。舞到一个阶段,就改为八挂阵,由一个大圆圈变化为八个小圆圈,每个小圆圈都由两队队员组成。两队都尽量发挥出其表演技术水平,如果配合得好,颇为优美,既有舞蹈,又有队形。然后再变为一字长蛇阵,最后两队分开,致意告别。摆阵的难度大,又必须两队都训练有素才能进行。如一方跟不上就会乱了队形,所以如两队相遇,其中有一队摆阵没有把握时,就会自动在进行见面礼后分开,而不进行摆阵。
跳龙门。是更复杂的一种,在正月十五左右耍龙灯,如果龙队与秧歌队在途中相遇,秧歌队就要跳龙门,有一定的套数和步法。为供群众欣赏,长龙摇头摆尾要欲将秧歌队挡住,而秧歌队力图闯过去,又要舞蹈,又要表现耍闹龙门的姿态,所以精彩无比。待达到一定高潮的时候,由“傻公子”领着秧歌队按一定的套数和步法跳过龙门,而后两队致意告别。
萨满歌:是过去萨满、尔琪、斗琪和相通等巫师为人“跳神”治病时唱的原始宗教歌。颂歌,一般是歌颂家乡的山河、土地,赞美主沿的品德,赞颂美好的事物,包括歌颂从前为人民做好好事而立功受奖和为家乡谋过幸福的官吏、英雄人物、长辈先贤等。如《颂恩人》、《美丽的家乡》、《察布查尔颂》、《伊犁河颂》、《人人赞美德》等。
劝导歌:是鼓舞人们上进,对人学习,养成美好品德的歌曲。《老人歌》、《父母心》、《老师言》、《舅你归正道》、《农耕好》、《勤俭为荣》、《齐心合力》、《莫急躁》、《岁数歌》、《游手好闲可耻》、《劝学歌》等。
习俗歌:反映了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展出、信仰等方面的风习,如丧葬方面有《器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叼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希林妈妈歌》等。另外还有田野歌、打猎歌、情歌、宴歌、格言歌等;同时锡伯族民间文学中,传说和故事也占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