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间情歌的对唱


布依族情歌按语言可分为布依语情歌和汉语情歌。前者无疑是布依族最早产生和流传的情歌形式,而目前仅在一些较偏僻的布依族聚居区传唱;大多数地区的布依族或因距离城镇较近,或因处于交通沿线,或因与汉族杂居,他们平日用汉语交际,唱歌时也用汉语。汉语情歌在布依族地区的流传已远远超过布依语情歌。布依族广泛传唱汉语情歌始于近代,其形式大多是整齐的七言体,另有少部分五言体,这是布依族与汉族长期进行文化交往的产物。

布依族一年中有很多节日(有的是全民族的,有的是地区性的),其中一些节日要在固定的地点举行盛大的歌会,如“三月三”安龙县德卧乡的毛杉树歌节,“六月六”惠水县的董朗桥歌会、长顺县的鼓扬桥歌会,“六月二十一”兴义市的查白歌节。有一些节日集会虽不属于布依族,如惠水县九龙山苗族三月三歌节、六月六歌节,但周围几十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也都前往参加。正月期间(主要是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是青年男女对歌娱乐的“黄金”季节。这时未开始春耕春种,青年人可以尽情地玩乐。从除夕到正月初二这几天,各家都要祭祖,一般不外出作客,客人也不会贸然而来。青年人则倾巢出动,到村外地势高而开阔之处拾柴烧火,围坐而歌。一些男青年则三五成群地到别的村子附近与该村姑娘对歌。初三以后便纷纷结伴外出走亲访友。结伴同行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对付唱歌。由于走亲访友多集中在正月,所以对歌的机会很多。

除了节日外,建新房、结婚期间也都是对歌的大好时机。布依族办酒席隆重而热烈,以客多为荣。当夜幕降临,村里的青年便相约去邀请来作客的异性青年对歌。主人家里烧着旺火,男女青年(主客双方)围火而坐,男的一边,女的一边。有时对唱同时在几家进行;有时一个火堂边就有好几组(在人多的情况下,两男两女为一组对唱)。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方志对结婚期间的对歌习俗多有记载,如《独山州志》:“(布依族)送亲妇幼成群,男女混杂……歌声达旦。”《都匀志稿》说,布依族送亲到男家后,“杂踏歌唱”。除了晚上在家里对唱外,白天还相邀至村外的路旁或开阔处对唱。

如果根据对唱的时间和场合,可把布依族情歌对唱分为白天野外对唱和夜晚家里对唱两大类型。前一类型包括节日集会对唱、喜期村外对唱和路途中不期而遇临时邀请的对唱(以下分别简称集会对唱、喜期对唱和路途对唱),这三种对唱的内容一般都很肤浅,不能达到深层次的情爱内容。这不仅是对唱时间短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白天和野外这种场合很不适宜于演唱缠绵悱恻的情爱内容,而且这种场合的对唱,要求声音高昂激越,这与深层次的情爱内容显得很不协调,尤其是众人围观的集体对唱。白天野外对唱的邀请比较随意,没有家里对唱的邀请那样严肃。集会对唱和喜期对唱多是事先约定的,对唱内容不外乎初识、试探、赞美之类。这里先介绍一下路途对唱的情况。

路途对唱大多发生在走亲访友最频繁的正月。当远远看到两位以上异性青年路过时,邀请者(一般为男方)先试探其是否愿意驻足对唱:

老远见你要翻关,帕子绕绕转来玩。

有心有意站着等,无心无意快翻关。

如对方忙于赶路,便会以歌拒绝:

好朵鲜花在路旁,心想采花路又忙,

心想采花忙赶路,约个日子到二场。

我家门前有条河,牛来吃水马来喝,

只要你心爱玩耍,日子更比牛毛多。

邀请者还想挽留,则唱:

不要慌来不要忙,你忙回家做哪行,

你忙回家做哪样,当家立事有爷娘。

如果对方有意接受邀请,并已驻足观望,邀请者便唱歌让其走近(当然邀请者也会主动走近对方):

赌你来,赌你来,赌你跳过九层岩,

赌你跳过九层岭,茅草搭桥赌你来。

双方逐步走近,即可正式对唱,但大多只唱些试探性的歌,如:

男:老远望你一身绿,手中提着一斤肉,

我们拿来打平伙,一回生来二回熟。

女:十七十八情意哥,你是姓杨是姓罗,

姓杨姓罗说送我,恐怕玩着本家哥。

男:十七十八情意婆,不是姓杨不姓罗,

姓杨姓罗说送你,没有玩着本家哥。

女:半路遇到半路连,半路遇到新花园,

半路遇到新花树,遇到新花玩几年。

……

对唱结束或者夜幕降临,双方要离去,便唱《好朵鲜花在路旁》(见前)等歌。通过这样的对歌,双方从此认识,为以后的进一步交往奠定了基础。

在布依族情歌对唱的第二种类型——夜晚家里对唱中,由于对唱时间长,所以对唱内容较系统、深入。邀请者(姑且称为主方)进入主人家,先与客人同坐、寒暄,然后唱邀请歌:

吃了夜饭来游街,上街游到下街来,

上街游到下街转,不估今晚有客来。

跨过门槛喊唱歌,洗手烧香进楼脚,

家头有老先敬老,家头无老先敬婆(哥)。

叫你唱歌你唱歌,叫你打渔你下河,

有鱼无鱼撒渔网,有心无心唱首歌。

……

主方一般要唱十来首,然后唱“交代歌”,这意味着对唱即将正式开始:

交代歌(来)交代歌,交代山歌这样多,

我把歌头交给你,留着歌尾大家学。

主方唱完交代歌,客人并不立即对唱,而是先谦虚一番。在主方的不断催请下才唱道:

我在我乡不唱歌,来到你乡现来学,

晓得哪首唱哪首,不晓唱来合不合。

过了腊月是新春,家家户户贴门神,

本来唱歌不会唱,陪伴情哥(姐)开个声。

接下来就是一边一首地对唱,开始对唱的内容都是有关对歌活动本身的,即各方都自谦不会唱或唱得不好,夸赞对方是唱歌的行家里手,要向对方学习。这部分对歌不仅是主客双方互相谦让的礼节,还为后面演唱恋歌作过渡和铺垫。随着对唱的继续,双方便由赞美对方的歌唱技艺,转而对其外貌和人品的赞美。对唱的你来我往,水涨船高,使对唱内容逐步深入到“热恋歌”、“盟誓歌”等。这种情歌对唱常常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即把对唱中的“爱情”表达与现实中的恋爱等同起来。这显然是对布依族情歌对唱的简单化理解。

事实上,歌中的“爱情”是在对唱活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表达出来的,而且是通过一层层的铺垫逐步深入的,它是对现实爱情婚姻生活的艺术概括,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布依族青年男女之间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社交、娱乐的。即使对唱确实激起了唱者对对方的爱慕之情,那也须在对唱结束后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才有可能建立恋爱关系。

用布依语演唱的情歌也有上述特点,但所唱内容有很大差异。这在布依语情歌的典型形式“十二部对歌”里表现得尤为明突出。“十二部对歌”流行于望谟、册亨、罗甸等县,主要在结婚期间演唱,也有在建新房、除服时演唱的。唱者为主人家专请的男女歌手(各二人),或由男歌手主动邀请女歌手(客人)进行对唱。唱时,女方在里间(结婚期间在新房里),男方在火堂边或中堂,双方隔着墙壁对唱,不过现在多已改为同坐一屋对唱了。所演唱的十二部为:

(1)应邀;(2)问来处;(3)问姓名;(4)唱花果;(5)赞美;(6)送信物;(7)约会;(8)赴约;(9)久别; (10)闹婚;(11)告状;(12)逃婚、死变。

"十二部对歌”反映的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得不到婚姻自由,最后不得不双双殉情的悲剧。十二部中的各部都有一定的框架,对唱者不能离开这个框架,但可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由于“十二部对歌”歌词浩繁,结构庞大,演唱时间长(常夸张地说要唱“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非歌手不能胜任。可以说,“十二部对歌”是布依语情歌的集大成。目前,这种长篇对歌的流传范围越来越狭窄,能唱全者越来越少。

通过对唱情歌,男女双方不仅显示了自己的才智,而且使青年人在互相接触中了解对方,为他们选择未来的配偶创造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布依族的情歌对唱并不限于未婚青年男女。即使结了婚,但夫妻尚未共同生活在一起(按:布依族有婚后女子不落夫家习俗),也可在不同场合与别的异性进行集体性的情歌对唱。这是民族习惯所允许的,不过他们只是把对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已,并非要在其中“另寻新欢”。

布依族历来有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自由社交、娱乐、择偶的“浪哨”习俗,这一习俗不仅使布依族情歌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而且促进了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离开了浪哨习俗,它将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各个时代的情歌都紧贴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婚姻制度,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现代情歌与古代情歌相比,无论曲调、歌词,前者都充满了轻松、乐观的气氛。情歌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特定的民俗环境里由集体创作、加工和传承。只要浪哨习俗尚未消失,布依族情歌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并放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