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处。
男子身着左右下摆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绸带,外套坎肩,腰带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等珍贵品,手指上戴金、银、铜制戒指,年岁大的脖子戴一串经珠。妇女的打扮既华丽又整洁。她们身着不开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发套,分垂两侧,从坎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面露出来,耳悬金银环,手戴银镯子,指上戴金银戒指。
阿拉善服饰与厄鲁特人相近,近代以后,阿拉善男士普遍穿开衩式蒙古袍子,但其下摆仍然肥大,所以系腰带时往往在后背上打出几道皱褶。阿拉善妇女一般穿不开衩的齐幼(革+幼)长袍,上面加穿坎肩儿,姑娘不穿坎肩儿。衣服袖子窄小,妇女衣服也以贴身为标准。
阿拉善人是从新疆厄鲁特部(主要是和硕特部人)分流出来的。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左右游牧到今阿拉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他们的服饰与厄鲁特人相近。
阿拉善人直到17世纪都穿着高领、大下摆长袍。袍子不开衩,衣服边儿都用库锦或绸缎做沿边儿。
18世纪初,阿拉善诺颜阿布(又叫阿日布朱尔)取了清廷公主以后,其服饰开始受清朝宫廷穿着打扮的影响。但是阿拉善服饰基本保留了自己部族传统,以它的西域风格有别于其他部落服饰。
近代以后,阿拉善男士普遍穿开衩式蒙古袍子,但其下摆仍然肥大,所以系腰带时往往在后背上打出几道皱褶。阿拉善妇女一般穿不开衩的齐幼(革+幼)长袍,上面加穿坎肩儿,姑娘不穿坎肩儿。衣服袖子窄小,妇女衣服也以贴身为标准。
阿拉善男女平时不戴马蹄袖,另外单做一对马蹄袖,节假日或参加重要活动时戴上马蹄袖,以示隆重。马蹄袖分冬、夏两种,冬天的以皮革为主,夏季的用绸、缎制作。阿拉善蒙古人的长袍不分男女均钉单道扣绊儿,共钉5道扣绊儿。
阿拉善人,男女老少都穿蓝、青、紫色外衣。阿拉善的男女穿对襟短坎肩儿,对襟两边下侧有斜插衣兜儿,钉有5道扣绊儿。
坎肩儿属于礼仪服饰,所以在礼仪场合必须穿坎肩儿。男坎肩儿原来有对襟和琵琶两种。后来普及了对襟坎肩儿。女士坎肩儿的领口、袖窿、对襟和下摆之缘均有对比颜色的镶边儿。
阿拉善男子服饰根据季节,阿拉善人穿颜色不同和薄厚不同的外套。春、下、秋季男女都穿以布帛为面料的单袍或夹袍,冬季穿款式相同的棉袍,都叫做“拉布希格”。白茬皮袍和吊面羔皮袍也是他们的冬季服装,名曰“乌奇”。阿拉善男子的长袍多以深蓝、蓝、中灰色布帛为面料,坎肩多以金黄色、库锦、青色绸缎为面料,琵琶坎肩镶一道宽沿边儿加两道水流。
阿拉善服饰—佩饰
腰系桔黄色或浅绿色腰带。妇女长袍多以蓝色、绿色布帛为面料,腰系粉色或粉红色腰带。
阿拉善男士冬天戴狐、貂、旱獭皮吊里的四耳锦缎帽子,帽子前后的花纹有区别。近代以后开始盛行了三耳帽子,男女均戴。夏天戴藏式或西式礼帽。已婚妇女戴的“筒赫尔其格”帽子是阿拉善独有的服饰。属于圆顶帽子类型,左侧缝制鹅绒团花儿,帽边儿镶以二尺宽的花纹,戴这种帽子的妇女出门时用白毛巾缠盖脸部。
阿拉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穿黑绸、鞣皮和宝力嘎日靴子。靴尖儿尖翘,老人才穿平底圆头靴子。裤子外面加一层套裤,用条状布帛系裤腿。女人,尤其是年轻妇女的套裤色彩鲜艳,有别于其他人。
阿拉善服饰—新娘服饰
阿拉善姑娘梳独辫式封发,平时用丝巾缠绕头部。出嫁时头部蒙上红纱巾,穿戴娘家准备的新娘服饰,由婚嫂子把她的独辫式封发梳成6个发辫。当新娘来到婆家时,傧妇们让新娘与新郎坐在房中间,把他两已解开的散发抓在一起,上边滴上圣水之后,用梳子梳理,以此证明他们已成为了结发夫妻。然后解下新娘的蒙巾,开始正式佩戴新娘的全套头饰。主要有一对发套、一对大珊瑚的“好力宝”(头顶连接发套的装饰),一个金或银钗、一块镶有9个珠宝的“达如拉嘎”(压头发的顶饰)等。发套是用青色绸缎缝制而成的细长套子。
已婚妇女把两根发辫装进发套之后把它的上口部用一对大珊瑚在头顶处连接起来,在用金、银钗串好,然后用“达如拉嘎”固定在卤们部。发套的下边要用库锦为缘,其戴法是顺两鬓垂下来在腋下放进坎肩儿里,在坎肩儿的下摆处露其装饰边。除此之外,已婚妇女还要佩戴金、银耳坠、手镯、戒指等装饰品。阿拉善男子的装束也有地方特色,但是大体上还是火镰、餐刀、鼻烟壶、褡裢、烟袋、烟荷包等几种。
阿拉善是中国的骆驼之乡。男女老少除了骑马以外冬季主要骑骆驼。因此,精心打扮自己的同时也把骆驼装饰一番,同时特别讲究个人的服饰与骆驼的颜色、装饰协调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