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竹报平安”


在黔东北沿河等土家族地区,经常会看到春节期间的房屋大门上贴着两幅小孩点燃爆竹的年画替代了以前的尉迟恭、秦叔宝等门神画。它不仅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和寓意,还为人们带来春节“竹报平安”的传统祝福。一张不足尺方的年画成了土家族吉祥喜庆的美丽图案。

人们过年,一定得大放火炮,其目的,一是增加节日气氛,热热闹闹;其二主要心理是为了驱邪逐“年”。火炮以前叫爆竹,即竹筒爆炸时发出的声音,后仍把以火药等原料制造的点火即爆的卷纸“火炮”称为爆竹。也因此,竹和爆竹成为中国传统吉祥意象符号。爆竹退鬼就逐渐演变为中国人除旧岁迎新年的传统风俗,直到人们发明火药并用它做成了“火炮”。后来以此演化出民俗文化就多了,如人们还举行爆竹仪式,互道平安。在大门贴儿童燃放爆竹为题材的年画《竹报平安》,辟鬼驱邪、增添喜庆。也有了“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诗句。文献中记载的习俗也不少,比如《春秋》就有“为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门前爆竹,以辟山噪恶鬼”的记载。

土家族居于武陵山区和长江流域的特殊地理以及适应竹子生长气候环境,使竹子成为土家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在武陵山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山区环境的文化体系;某种意义上讲,土家族文化也是“竹文化”。

土家族居住的武陵山脉和长江水系地区,恰好是在最适合竹子生长和发育的中热带或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因此,在武陵山区,无论是江河水岸、悬崖峭壁上,还是山岗沟壑及房屋、坟堂(墓地)村落附近,人们都会见到一丛丛一簇簇的竹林分布其间。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一片一片的、漫山遍野的竹海,白鹤、斑鸠、松鼠、黄鼠狼等各种鸟兽常年栖息其中,一幅幅以竹为背景的山区美丽壮观的图景镶嵌在长江流域、武陵山脉之上。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做官时,因自造竹楼而写《竹楼记》,其中有文字描绘说:“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他所描述的就是土家族地区美仑美奂的竹居图景。

竹子种类繁多,多姿多态。有低矮似草,点缀山河的;有高如大树,供人们生产生活取用的。它分布广泛,无论土地贫瘠或肥沃,不管台地或高崖,随处可以见到它袅娜多姿的影子。

据我国古代《竹谱详录》和《农政全书》载:“竹之品类六十有一,三百十四种”。在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也有竹林近万亩949万株之多。竹除了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外,还具有观赏性,其竹笋是美食。

竹子在土家族地区的分布和用途广泛,几乎深入到土家族生活方方面面。人们在披荆斩棘地战胜自然困难,辛苦勤劳地耕耘榛榛荒蛮的山岭,爬山涉水夺取劳动果实时,就充分利用了生活区的竹子,以之来开辟自己的家园。由于竹子端直、有韧性,易于加工利用,取之容易,用之方便,因此,在生产劳动和居住生活中随处都可见竹子的影子。解放前,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偏远村寨,还能看见人们利用竹子、思茅草搭建的简易住房。室内的用具几乎都是利用竹子加工而成的,如悬挂东西的晾杆是竹子,装东西的背篼、簸箕、筷子、筷子兜等都是竹制品。连捕杀野兽的工具,挑东西的扁担也是以竹原料做的……甚至在土家族吊脚楼和四合天井封火桶子等房屋建筑装修上仍多为竹片编夹,以泥糊并抹刷白色石灰浆。困难的家庭的屋壁是竹篾片,篱笆墙是竹筒,床铺、椅子也都是竹制的。

在农村以竹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背负工具有背篼、笮背、背带子等。现在,只要你走到土家族地区各地城乡市场上,仍然可看到各种竹制生活用品和美术工艺品的售卖,其中花凉背的编制工艺以沿河、思南、印江、凤凰等土家族集中居住区最精致。

竹子是具有土家族浓郁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器材。由于土家族溪流水急滩多,山坡引水非常困难。土家人就根据地形地势创造性发明和创造了以竹子为原料的竹桥、水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竹桥、竹筒和戽水兜是黔东北地区常用的用竹子制作的取水灌溉工具。

竹子还与土家族风情习俗活动紧密相连。土家族有元宵放灯、赏灯、观灯、玩灯、燃灯等传统文化习俗。灯笼纸马、炸龙狮子、蚌壳“车车”等“百戏”活动道具主架子无不是用竹子做的。在土家阳戏、傩堂戏、摆手舞、肉莲花、金钱杆等传统戏剧中的背景、道具等布置时都会用到竹子。用竹为原料制作的“龙凤烛”最有特色。

办寿酒时至亲以寿香祝贺。寿香如拳粗,按10岁一尺计长。香柱为竹,香粉采自苦棟树叶,晒干捣碎后筛制成粉,再加水调成胶状敷上而成。寿香点燃,清香盈余,香烟袅袅,半日方尽。

丧葬时道场的背景、香烛和灵柩的捆绑、道师手持的火把,烧灵房、扎纸马幡伞等等无不是用竹子制作。

土家族农历四月初八和正月十五日傍晚嫁毛虫时,小孩在一烂草鞋上点一柱香,由一小孩用竹蔑丝拖着跑,其余小孩用瓦片端石灰追着草鞋在后,边跑边抓石灰扔在草鞋上,同时大声喊“印毛虫,印死你;你上天,雷打你;你下地,火烧你;你进孔,蛇咬你……”,挨家挨户从房间、阳沟、院坝通过。最后将烂草鞋拖到寨外竹林里,在“佛生四月八,我把毛虫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的唱词中,把象征旱船的草鞋、香纸等烧毁,竹林成为毛虫的葬身地。

立春“春倌”背的背篼和说唱中都有竹子的影子。

傩堂戏的背景要用到28根竹竿200多根竹片。阳戏、花灯戏中的灯笼、车子、扇子等都用竹子做成。傩堂戏法堂的桌前地面铺竹席,是供法师跳戏用的净地“法坛”;先生进入席上,也就进入了作法的境界中。竹卦是用竹根做成的三角月牙形的阴阳卦,法师凭此占卜。朝鞭就是一个竹根鞭子,上系一个印和红布条,是辟邪的东西。这些都表示竹子与神有着密切关系。

五月端阳时,采宽大的竹叶作为“粽包叶”制作出祭奠屈原的粽子,为土家族的节日增添了无穷的香甜和纪念气氛。

土家族的“歪屁股”和其它型式的运载船,都要用竹绒和石灰、桐油敷船板之间的缝隙。拉船的纤索是用竹子丝绞扎而成的。竹竿当篙,竹篾作蓬,竹子像保护神一样庇护着船和船夫的安全,浸染着经历风霜雨雪和船夫的血泪欢喜、悲欢离合。

可见,只要有土家族生活的地方,就有竹子的存在。在千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竹子成了土家族创造文明的使者,为土家族的文明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竹文化是土家族灿烂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体系,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竹子和土家族一样,在武陵山区植物中属于“土著”。竹子受到人们的注意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伙伴,历史非常悠久。主要生活在巴蜀、楚地的作者合编的《山海经》中,随处可见对竹子的记述。如《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竹水出焉,北流于渭,其阳多竹箭,……”竹箭即小竹丛。“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阳多箭媚”。箭媚是一种节长、根深的竹子。“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草多竹(小竹丛)。”

在土家族,竹子平常而又神圣,它与人们相依相伴,日久生灵,成为人们信仰的神之一,代表着土家族的祖先和历史。

土家族文化经典的《梯玛》、《摆手歌》和《茅古斯》,记载了土家族的民族史和迁徙史,其中不乏竹影子。在《三月堂》一段法事中,梯玛唱道:“八部大神呀,葛粑粑给您带来了,蕨粑粑也给您带来了,竹笋给您带来了……您的儿孙们真诚地敬你了,你要吃好喝好尽情地享受咧。”反映了土家族从茹毛饮血型转向渔猎采集型的社会生活时代,竹笋是土家族祖先八部神的主要食物,是后人敬奉他的佳肴品。《摆手歌》中的《天地人类来源歌》记:“在那洪荒时代,天和地都挨着的,地上的葛藤都长到天上去了,地上的芭茅草也长得像竹林一样茂盛……”,记录竹子是人类尚未诞生之前历史的植物意象符号之一。《摆手歌》之《迁徙》中“社巴公公上船来,社巴婆婆上船来……沙刀斧头莫忘记,路上要拿来砍柴烧,赶肉的套子、捉鱼的豪、打虎的棒棒、捉猴子的口袋都装上船,都有用处。竹卦也要带上,路上要卜卦问神……”,这是一幅土家族先民经济生活的风俗画。其中肉套、鱼豪、打虎棒、捉猴袋、竹卦等都是以竹子加工而成的。现在,我们仍然是使用竹子做的肉套、竹卦;竹子实际是土家族经济生活历史见证。

正因为如此,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一个竹林与土家族祖先的密切关系的民间故事。故事说的是土家族为啥不吃狗肉羊肉的根源。相传有一年,官兵打进土家族寨子,把寨上所有人都杀死了。嘎婆(外婆)恰好来到这个寨上,发现女儿、女婿死了,唯独外孙儿不见了。正在嘎婆伤心哭泣时,听见后园竹林里有狗吠养叫的声音,嘎婆循声而去,心想看见女婿家的狗和羊子也是一种安慰了。嘎婆看见狗和羊对她摇头摆尾,眼泪禁不住流下来。正时,嘎婆眼睛却一亮,她看见孙儿和狗崽、羊娃正一起睡得香甜。狗抱着孙儿,羊子喂他奶水。孙儿戴着葫芦帽子,盖着土花被盖,脸红红的。后来,嘎婆养大了孙儿,又为孙儿找了老婆,生儿育女,土家人又像竹笋子一样发达起来。于是,为了报答狗和羊的恩情,人们给它们好吃的。而狗肉、羊肉不能吃,否则,就是吃爹娘的肉。

这个民俗故事,不仅道出了一个历史根源,同时也反映了竹子与土家族祖先的史源关系。现在,人们与竹子的关系仍然体现在平常言行举止中。竹在土家语中叫“猛”。在沿河,说一个人不明事由就乱串乱动,叫“猛子火天的”,形容这个人像“年魅”见了爆竹一样仓惶逃窜的样子。而在《梯玛》歌中有“格谢格基谢,猛谢猛基谢”,意思是“有骡子的骑骡子来,有马的骑马来”,把竹子当作了土家族信仰的神马,成为土家族的尊神和神祗了。

竹被土家族科学利用,推动着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无论是商周时代“竹钻”和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修筑四川都江堰时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也好,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笕”以及土家族的竹桥、水车、筒车也好,竹子所蕴涵的科技知识举不胜举,引人入胜。这些科技是中华民族或土家族的文化之宝,代表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和辉煌。

在沿河,有一种“烟火架”,除纸、色和火药、灯油外,全是用竹子做的。放起来时,灯笼式罩子里的纸人纸马道具按折子戏剧的剧情表演,每折戏一台,一台演完,上一台又从罩子里脱落下旋转表演,像走马灯似的,这样连续表演十二台。在鞭炮和烟花中,人们既享受到戏剧的精彩,又接受了教育,成为沿河土家人利用竹子制作的民间工艺的代表和非遗瑰宝。

竹子伴随着土家族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在长期的艺术和劳动生活实践中,为后世创造众多竹乐器和竹器乐曲。在乌江和清江,有土笛、咚咚奎、巴膀膀、崩崩拖、竹号、金钱杆六种乐器极具特色。

土家民族竞技体育有种项目叫“踩竹马”,当地人称“踩高脚马”。用两根金竹,长不过身高,粗细以手握舒适为准。在离地50公分处的竹竿上绑一脚踏横杆。运动员的两脚踩在横杆上,扶杆而行。也有踩丈高比赛者。主要比速度、花样和越障碍等,技巧有手脚跳跃、快跑、单脚走,反走和其他花样。

还有就是“连翘棍”。器材是三根各两尺多长的小竹竿。运动员两手各置一根,将另一根夹在两杆间,然后抛起,再用手里竹竿不断翘动空中竹竿,使其不落地。有时如同抛空竹,可以玩出许多姿势和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