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布依族舞蹈“耍麒麟”


“舞麒麟”—是一种贵州望谟布依族独创的民间舞蹈,俗称“耍麒麟”,它把布依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经过上百年的提炼,“耍麒麟”在望谟一代独树一帜,并成为当地庆典、祭祀、礼仪等活动的文艺表演项目。

望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全县有90%以上人口为少数民族,其中85%左右为布依族。布依族是一个比较有创意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布依人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麒麟文化源远流长,麒麟是吉祥之物的化身,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盼麒麟送子,就是中国古代的生育崇拜之一。我国古代以麒麟为龙子。盼望生得“麒麟儿”。

“麟儿”就是民间的祥瑞与美好期望。麒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且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勤劳淳朴的望谟布依人在生产、生活中根据麒麟文化创造独具一格的民族舞蹈“耍麒麟”,它一路走来几番兴衰、几番沉浮。但经久不衰,已渗入到望谟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舞麒麟”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如今发展到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

“舞麒麟”是望谟县布依先民们独创的一种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娱乐与体育融为一体的表演性项目。同时也是汉文化、佛教文化与当地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娱乐、体育和文化价值都非常高。

在“舞麒麟”过程中,所有舞者均具有灵活的步法、手法和身法技巧,讲究连贯、熟练和协调,同时要求有跌扑、翻滚、跳跃等多种高难度动作。在乐器配合演奏下,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民族性和独创性明显,特色鲜明。整个舞蹈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农民辛勤劳动后获得丰收的心情。如开头鼓点为:“点点吉,点点祥,点点吉祥贺新年;点点好,点点利,点来点去点平安;……点点吉,点点昌,点点祝你全家安;全家安,全家安,平平安安全家安!”同时在人物名称,道具、乐器名称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佛教色彩和流传久远等特点,如称逗麒麟的人为“罗汉”,其面具是弥勒佛笑脸与人的怪像的综合;称道具、乐器为“家私(什)”等,说明受到当年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

“舞麒麟”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福寿、招财进宝、人丁兴旺等。“舞麒麟”时,由一人持鞭戏舞引麒麟,根据锣、鼓等家私打击内容和节奏,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这一具有多方面娱乐和体育价值的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早已成为望谟县城乡广大布依族村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