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场,位于兴仁县大山乡境内,距县城40公里,由大小野场两个自然村寨组成。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族色彩浓厚。
宾朋进入大野场,热情好客的彝家妇女们双手各端着一杯香喷喷的米酒,唱着“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用来敬宾朋;为聚为欢乐,请你喝个够……”的酒歌迎接。节日或寨中喜事,便是通宵达旦的对歌、狂欢的舞会。热肠古道的老人还会向宾朋讲述彝家的起源、发展和憧憬。
大野场彝族居住的房屋,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式样,木质结构,一般三间,中间称堂屋,两边为卧室,楼上通常储藏粮食或存放大型物件。修建正房以三间四立,因“四立”与“事业”谐音,表示事业有成之意,切忌四间五立,意味着四分五离。
大野场彝族一直保持古老的彝族语言和文字,懂得彝文的人越来越多,文化艺术不断发展,诗歌、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童话、舞蹈等民间文学艺术百花齐放。
大野场彝族服饰古朴典雅,男女通常包青、蓝、白色棉布头帕。妇女头帕较长,环绕多层,状如“大盘”。男女衣裤外加青、蓝色长袍,系腰带。女袍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周围多绣花纹或镶花边;女鞋绣有花纹。逢年过节或探亲访友,妇女除穿着盛装还戴银质梅花饰额,大泡花银质手镯、指环等。
大野场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祭山节”、“彝年”、“丰收节”、“火把节”等,尤以“火把节”盛况空前。每年夏历6月24日至26日,为彝族“小年节”,亦为“火把节”。相传,古代天上、地下两个大力士摔跤,天神角力大力士败后放出害虫作践庄稼,彝族先人执火把驱虫,成为传统的火把节。大野场彝族火把节年年举行,场面壮观。届时,大野场及周围彝族村寨的人均执火把,绕住宅、田间,插松明火把于田坎上,以示驱逐害虫。游巡后,聚在村畔篝火旁,弹月琴、吹箫、饮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婚俗。大野场彝族婚姻,有同宗、同姓不通婚、姨表亲禁婚等规定。婚姻多为父母作主。其婚姻过程有:
订婚。男女青年相识相爱后,互相赠送“信物”。男方征得父母允许后,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征得女儿同意,当场揭开酒瓶饮酒表示同意,并由男青年给女方一定财礼订婚。
吃鸡挂。订婚后选择吉日,由媒人携带男方家衣料一段、酒两瓶到女方家,女方家杀一只鸡款待媒人,并请族长和寨上懂礼仪的人作陪,鸡挂给媒人吃,然后作线捆好鸡挂带到男方家,男方家同样杀鸡款待媒人,媒人吃了鸡挂后,鸡挂捆并一起,交给男方家保管,以示男女双方终身大事的凭证。
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时,双方家长择定吉日“办烧香酒”,由媒人、押礼先生率领男方直系亲属携带已协定之礼物和现金到女方家,女方家热情款待,由直系亲属作陪。作陪者给来客斟酒时,三步上前,三步后退,盘旋迂回,将酒递到客人胸前,酒过三巡退下。押礼先生将财礼和现金放入搁酒杯的盘内,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办嫁妆。
结婚。姑娘在出嫁前三天由寨上姑娘陪伴哭三天三夜。哭述出嫁的痛苦,表示离别的悲伤。临出嫁的头天晚上,在专置场所,由老年妇女一边喝酒、一边用彝语唱酒歌。酒歌的内容是诉苦情的教育,鼓励新娘到婆家后要懂礼节、守规矩、勤俭持家等。译成汉语是:哎!交代姑娘喽,你乖乖地去人家喽!不要回头看喽,我们大田大地你没有希望喽!大哥、二哥送你去,大哥、二哥背起被窝朝前走,你背起篾帽随后跟……娘家田多粮满仓,姑娘出嫁却无份;唯一的靠你俩,勤劳动,创家业,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为减少姑娘离别之情的伤感,青年们陪新娘子跳“阿妹戚托舞”。
接亲之日,新郎不上新娘家,只由媒人、提礼先生率领娶亲和抬嫁妆的小伙子和两匹好马前往接亲。从古至今,大野场彝族姑娘出嫁不走路,不坐轿,只骑高头大马。两匹马,一匹新娘骑,一匹是送亲的新娘的姑妈或姐姐骑。还有一挑酒礼,一头是酒是肉,一头是新鸡笼。鸡笼里有一只雄鸡,鸡笼上面放着叠好的成套成双的衣物,衣服上面放着折成三角形的一对大米粑,折成三角形白布袋装着一升二角米。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门口,在金、银、铜三道篱笆门口,被姑娘们拦住唱酒礼歌,说四言八句,唱答不上,就要受到冷水泼身,黑灰抹脸,树条抽打,接亲的小伙子们则要忍气吞声,做到打不还手,只能求饶,直到小伙子们和媒人、押礼先生越过篱笆门到达女方家堂屋开瓶祭奠神佛方才脱险入宴。饭后,女方家的姑娘同接亲的小伙子继续对歌考问,讲礼和开玩笑等,唱答不上的就唱酒。
发亲前,由一接亲小伙子背一口装有给新娘的一双鞋一条裤的箱子,趁天没亮时返回男方家,俗称“抢路”。出嫁姑娘大清早就穿戴好男方送来的服饰,由亲哥哥或弟弟背出闺房,在堂屋内绕火塘三转,然后又由姐妹陪同唱“劝嫁歌”,痛哭流涕,表示难舍难分,或感叹自己不是男孩,否则该守家业,孝敬双亲等。
发亲时,姑娘戴上斗笠,由哥或弟背出大门上马(送亲婆同样戴斗笠骑马),父亲、母亲、母舅、姑爹、叔伯、哥弟、表哥、表弟等三亲六戚姊妹团随同接亲的,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的到新郎家。
到了新郎家门口,送亲客稍坐,回车马后,新郎的哥弟由马上把新娘背上,直往新郎家堂屋里走,送亲客随着进屋。新郎家的堂屋右方已用方桌并排摆好酒、点心等,新娘的父亲、叔伯、母舅、姑爹等被招呼入座,喝酒、吸烟、吃点心、叙话。堂屋左边,送亲的姊妹团和新娘的哥哥、弟弟、表哥、表弟们团团围着新娘子。新郎的妹妹或表姐表妹,同新郎的哥弟们说四言八句。新郎的妹或姐们各端着两碗酒,两碗水,要新娘的哥或弟们喝酒,若不喝必须说出理由,一问一答,热闹非常,到高潮时,新郎之弟或表弟要给新娘子梳头。梳子是山上或路边摘的像梳子似的树木叶,但无论如何也挨不上新娘的边,因为新娘是送亲的男女青年保护着的。一阵嬉戏之后,新娘的哥弟们要要被子,男方家立即拿出新被子两床,礼俗过后,由新郎的姑妈或福命好的长辈们给新娘辅好床,扶新娘进洞房。
新婚当天,新郎不得随意进洞房,新娘子由送亲婆或她的小妹等陪同,堂屋中由新娘的母舅睡。第二天回门时,新娘子床上的新被子给送亲婆,带走时送亲婆要把钱放在床上,由给新娘铺床的人收钱;堂屋中的那张新被给新娘的母舅,但要将钱放在地板床上,谁铺的床谁去收钱。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回门。内容较多,上午分粑粑时,男方家在堂屋摆好桌子,放上酒、点心等,把送亲客全部请到,然后将备办的礼品交给送亲客的客官一般是新娘的姑爹或寨中懂礼仪者),有七个类型的礼品,最大的一份是给母舅,有猪头半边,酒一瓶,粑粑4对,其余6份按送亲客的直系亲属各1.2斤肉,一瓶酒,4对粑粑。
分了粑粑后,在午饭中先吃“送亲客桌子摆在门前,先请新娘父亲上座,三亲六戚依次就位后,新郎披红端着盘子,四个杯子,陪人提着酒,由新郎先向岳父跪着敬酒,喝了酒要经给钱,送亲的直系亲属,新郎都要敬酒,个个都要给钱(男方家给粑粑一对),钱由女方的父亲统一登记,交给新郎。
堂屋中同样摆成一排桌子吃“肝“,男方父母上座,三亲六戚依次就位,新娘和送亲客跪向公婆,由女方的可或弟向男方的父母及三亲六戚敬酒。同样要给钱,钱由男方家统一登记,转给新娘。然后,新娘向男方家祖宗磕三个头,由送亲婆及送亲客护送回娘家。新娘起身时,男方家要向送亲客打花猫(打花脸)。
送亲客离开新郎家,一出寨子,路上又有新郎家专设的两个人“卖酒卖肉“,主要有两份礼物,叫“背猪”。猪是给新娘的直系亲属。但要扳嘴劲,讲价钱,礼节性的给了钱后才能带走猪,其他送客者每个都要喝酒,喝酒同样讲价钱,但一般不给钱,但酒要喝才能脱身。
打发送亲客走后,男方家又要举行吃“挂红酒”。男方的舅舅仍然要“背猪头”(一半边)。其他内亲仍按女方家一样打发,挂红的内亲起身时仍然要吹唢呐,放鞭炮。
喜酒办完后,男方谢媒,算了结一桩大事。然后,择定吉日,再接新娘回家,女方家亲哥弟、姐妹等再送新娘到男方家。通过一定的礼仪后,男女双方才能同床共枕。
大野场的丧葬和俯仰也是多姿多彩。1990年以来,先后有来自日本的三个旅游团和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旅游观光者来到大野场,领略到彝族的古朴民风,热情好客的彝家人给客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96年10月,中国峨眉电影制片厂专门前来拍摄了大野场彝族风情。如今的大野场,已成为西线旅游线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