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撮泰吉:人类变化的游戏


“撮泰吉”,彝语,汉语译为“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流传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是一种保存至今的属于原生艺术形态的宗教性民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夜间举行,演出有固定的程序,主要包括祭祀、正戏、喜庆和扫寨4部分。

祭祀:燃香拜祭祖先,迎请天地、山水、四方诸神和五谷神魂灵。

正戏:再现了彝族先民长途迁徙的艰苦经历和他们开垦荒地、驯牛耕作的劳动场面,其中穿插了逗趣、哺乳、交媾等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表演。

喜庆:收获时节,人们欢快地跳起铃铛舞、狮子舞,喜庆丰收。

扫寨:亦称“扫火星”,仅限于农历正月十五晚间举行。届时表演者要挨家逐户扫除象征灾难和瘟疫的凶火火星,祝福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撮泰吉”的剧目单一,情节拙朴,带有早期傩戏祭祀神灵和驱逐瘟疫的共同特征。戏中表现了信仰原始自然宗教的彝族先民对祖先神、自然神和五谷神的祭祀崇拜和其在“变人”过渡时期的外貌体征以及劳动生活情景。它的主要人物角色有山林老人(惹戛阿布,2000岁,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人语调说话),彝族老爷爷(阿布摩,1700岁,戴白须面具,其面具最宽大厚重。画横波浪白纹饰,以黑巾包头呈圆锥状,象征苍老,其为阿达姆的配偶),老婆婆(阿达姆,1500岁,戴无须面具,面具大致呈圆盘脸状,上端画螺旋形的白线纹,脸庞部位画下斜波浪白纹饰,初上场时背用道具代替的婴儿阿安),苗族老人(麻洪摩,男性,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饰),汉族老人(1000岁,戴无须面具)和小娃娃(阿安,是阿布摩、阿达姆之子,戴无须小面具,下半场方才入场)等6人。演出时除山林老人外,其他角色全部头上包以青或白色圆锥状布巾,四肢紧缠布条象征裸体,面部佩戴木质面具。

“撮泰吉”面具造型粗犷古朴,色彩单调无华,极少雕琢装饰。面具上用粉笔或石灰画出白色各式线条,象征人物高龄的皱纹,也有的说是表示彝族先民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被树枝划下的痕迹。“撮泰吉”面具延续了古代祀神驱鬼活动中鬼神面具的基本风格,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在戏剧、舞蹈等方面,它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撮泰吉”中出现的苗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角色为人们所关注。在贵州威宁彝、苗等民族中早就有“苗大哥、彝二哥、汉三哥”和“苗、彝、汉三兄弟是一家”的传说,“撮泰吉”表演中展现的彝族、苗族和汉族3个民族人物兄弟般的关系,为这些传说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戛的村寨。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随彝家。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内涵。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主要已未完成进化成人类的猿猴特征来进行装扮,充满神秘感;面具为突额大鼻,身穿黑衣,缠绕白布带,表示初民为裸体,头饰包缠成尖顶状,行走为罗圈腿步态,言语为抽气发音含混不清。演出的全过程相互只能以角色名称称呼,如叫真名,怕被勾走灵魂。过去演出都在夜间举行,场地在村后的平地上,以灯笼及火把照明,面具存放在村边的山洞中。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主要已未完成进化成人类的猿猴特征来进行装扮,充满神秘感;面具为突额大鼻,身穿黑衣,缠绕白布带,表示初民为裸体,头饰包缠成尖顶状,行走为罗圈腿步态,言语为抽气发音含混不清。演出的全过程相互只能以角色名称称呼,如叫真名,怕被勾走灵魂。过去演出都在夜间举行,场地在村后的平地上,以灯笼及火把照明,面具存放在村边的山洞中。

“撮泰吉”的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正月十五的“扫火星”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惹戛阿布和“撮泰”老人在寨边岔路口埋下三个鸡蛋,并在上面燃起大火,所有的灾难、病祸在这熊熊火焰中被烧掉。隔一些日子,由“撮泰”老人取出埋下的蛋,视其好坏以派段当年的收成和祸福。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其面具浸透了一种原始的积淀;前额突起,鼻子直长,以明显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记。没有眼珠和牙齿,只在相应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没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岁月,人与神、生与死都变得模糊。单纯、稚拙、懑憨、怪诞是“撮泰吉”面具的整体风格。

面具雕刻不分男女貌相,靠戴胡须和用粉笔画不同形状的线条来区分角色的性别与老少。图为阿布摩,意为“老爷爷”,传说有1700岁,是智慧长者。在戏中充当民族迁徙、生产劳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德高望重。面具有飘逸的白胡须,再用粉笔画上横的波浪线条,作为长寿及智慧的印记。

面具雕刻不分男女貌相,靠戴胡须和用粉笔画不同形状的线条来区分角色的性别与老少。图为阿达姆,意为“老奶奶”,传说有1500岁,是阿布摩的配偶。

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图为麻洪摩,意为“苗族老人”,传说有1200岁,面部皱纹为斜竖状,胡须黑色。

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图为嘿布,意为“汉族老人”,传说有1000岁,面具为兔唇,画竖状白波浪线条纹饰,表示年纪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