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六练草鞋
苗族姑娘赠给情人的一种信物。通常草鞋只有四练,送给情人的第一双草鞋要有六练。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苗女送给情人一双四练草鞋,不久发现那草鞋仍在她家屋边,情人离她而去。苗女很伤心。后来她与另一青年定情,送他一双精心编制的六练草鞋,结婚后,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六练草鞋是在4根经练的基础上加两根经练,都用棕丝搓就,鞋板用禾秆编织,股股均匀细密,还可以编出花色,鞋耳用青麻做成,穿在脚上既软和又好看。
对歌十八规
苗族约定俗成的对歌规矩。若乱了规矩,会遭到嘲笑或被逐出歌场。如婚礼上,要互唱赞歌,也可以唱历史故事、传说、天文、地理。长辈们退场后,方可唱些情歌,但要唱得含蓄。离去时要唱辞别歌。小伙子与姑娘对唱时,即使产生感情,也不能当众给姑娘信物。喜酒席上,一般不唱谜歌,因为唱谜歌容易互相斗嘴斗气,影响喜秋气氛。野外对歌,男青年不能邀已婚妇女或已有情人的姑娘,被错邀的,女方可以负约,如同时收到信物,要及时退还男方。路遇对歌,要有问有答,如一方有急事赶路,也要边走边唱,用歌声表示歉意和谢意等等。
走寨
苗族男女青年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在有月光的晚上进行,故又称“踩月亮”。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琴吹箫,走村串寨,找姑娘们对歌、闲聊。姑娘们则三三两两聚在某家木楼,纺纱织布,说说笑笑。听到小伙子走寨的琴声,说笑停止,只有纺纱车在不停地转。小伙子听到纺车知道姑娘们在等待,便轻轻地走上楼,坐在火塘边弹琴吹箫,姑娘们和唱。如果双方有意,就单独对唱,直到雄鸡三唱,意犹未尽。这时,小伙子可向姑娘公开表达爱慕之情,姑娘则不轻易点头。过几天,姑娘会邀几位知心女友,到小伙子家附近一块向阳坡地上挖地,小伙子赶来一起挖,就算搭起了爱情之桥。阳春三月,两人又相约到挖过的地里播种;秋天又双双去收获,采摘爱情之果,并且报告双方父母,商量订下婚期。走寨期间,父母兄长都不干涉姑娘的交友自由。
斗马和赛马
斗马和赛马是苗族喜爱的文体活动。每年中稻插完后,一般是农历六月初六,人们都举行斗马和赛马,高高六六地预祝五谷丰收。
苗年
苗族传统节日。无统一节期,一般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丑(牛)亥(猪)日。桂北苗族则在农历十二月。节日早起开门后,要放鞭炮或用鸟铳对天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还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芦笙音调悠扬,轻快宏亮,振奋人心,充满活力。姑娘们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自由选择情侣,芦笙吹得出色的后生,很快会赢得姑娘的青睐,得到纯洁的爱情。
“游方”和赛芦笙
“游方”,又叫赶坡会。苗族男女青年开展社交活动的传统方式。时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男青年身背芦笙,女青年满身银饰,欢欢喜喜齐集“游方”坡上,一声锣鼓响过,笙歌齐奏,在姑娘们的美目流盼下,笙手们一个个使出绝技,前转后跳,跨跃腾挪,节奏轻快,舞姿雄劲。
姑娘们一边踏着乐声曼舞,一边注视笙手,选择中意的人,看准了,便走上前去,在小伙子的芦笙上系上一条彩带,并且手牵彩带,伴着芦笙起舞。暮色降临,“游方”坡上,浓荫掩映处,对对情侣或喁喁私语,或对唱山歌,或互赠信物。“游方”不限于特定节日,农闲或其他时节也会举行,不过范围不大,只限本寨男女青年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