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产丰富。根据1998年人品统计,布朗族有8.77万人,占有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61%,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90388万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与俄语、克木语、德昂语及高棉语有亲属关系。由布朗族与傣族、伍族、汉长期杂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布朗族古称“徽’、“蒲人”、“朴子”,自称“乌”、“翁拱”、“阿娃”,他称“濮曼”、“濮满”。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期称“浦人”、“蒲满”、“包满”、“濮曼”。新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八达一带的布朗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劳动方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布朗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由于长期与傣族杂居,深受傣族文化影响,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哈”,歌舞时多以象脚鼓、钱、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为青年男女所喜爱的“圈圈舞”,热烈欢快,是情感交流,传播爱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的曲调,多用来歌唱爱情、新人新事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广泛的内容;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的曲调;甩调,喜’庆节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自古以来,布朗族人民就与汉、傣、伉、拉枯等民族和睦相处,为共同开发和捍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布朗族人民参加了边疆各族人民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云南边疆的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布朗人民曾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民族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

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于海拔1500~2300米左右的山腰地带,住房为干栏式房顶双斜竹楼,以草排覆盖。分上下两层,楼上,剖竹铺设楼板,前有凉台,室内中置火塘,为住宿、聚食、待客之所。楼下关牲畜,放置大型生产劳动工具。布朗族男子着黑对襟长袖衫,宽短裤,白包头,黑巾。男子有文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妇女着两衽黑色窄袖紧身衣,双襟于胸前交合,左腋下双带打结,下着黑筒裙,白布缠腿,头包青布,发髦多银饰,下垂肩,喜戴银手锡、耳塞,配以诸色彩线。男女都有抽烟和嚼烟的习惯,男子抽短烟斗,专选择味辣、刺激性较强的烟叶。妇女烟斗较长,一般用一尺余烟杆,选择的烟叶味淡,少刺激。男女嚼烟时用“割该”树皮、石灰和草烟混合放在口中细嚼,可以保护牙齿和防止口臭。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谈恋爱有一种独特方式,叫“赠白花”。就是男女青年在平时的交往中,若小伙子看中了姑娘,便采一束白桂花,托自己的姐妹或较好的朋友将花送给女方,姑娘如果有意,就会说“请来玩吧!”。入夜,小伙子吹着葫芦丝登楼探访,家中其他人也有意回避,让出火塘,由一对情人在火塘边娓娓交谈。你有情我有意,定下终身后,姑娘就在发髦上用心上人送来的白桂花绕成圈,表示已有心上人了。历史上,布朗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恋爱、离婚均自由。勐海山区的布朗族盛行随妻居住3年的习俗,期满再举行一次婚礼;然后携妻带子回夫家。

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的崇信小乘佛教。丧葬习俗各地大致相同,人死后用竹、木做一棺材,将死者装棺,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3日内出殡,进入坟地,将死尸葬入土,并将棺材就地砸碎,一起填入土坑,不垒坟。在公共墓地按年龄排墓坑。老年人葬在高处,中年人在半坡;青少年在下部。80岁以上者行火葬。居住在山区的布朗族耕作以种旱谷为主,其次是包谷、红薯、黄豆、豌豆之类,有的地区也种水稻,以十食为主。布朗人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的酸性食物,有的地区家家都会自制水酒。在以山地农业为主的布朗山上,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紫胶等等。布朗山茶叶是制作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布朗族人民喜爱喝茶,也善于种茶。在富饶美丽的布朗山上,生长着一片片古老茶林,春天,当高大茁壮的茶树抽出嫩芽时,布朗采茶能手便爬上四五米高的茶树采撷鲜茶叶,采下春茶后,放在竹德笆上揉搓,晒干后,便制成散茶,也叫大叶子茶。还有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竹筒茶”,其制作工艺独特,可储存数年而不变味,品之香味浓郁。布朗妇女还喜好将茶叶制成酸茶;供自己家人享用,平时喜欢把酸茶放在口中嚼细咽下,以帮助消化和解渴。在布朗族居住的布朗山和西双版纳西部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各种林木,盛产三七、萝芙木等名贵药材,以及可供提炼高级香料的香茅草。地下蕴藏着铜、铁、硫磺、水晶等矿藏。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布朗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朗人民跨越了几个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1950年春节,布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1953年完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土地改革;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对尚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地区,则通过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落后制度的残余;1958年起,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兴修水利,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变垦新弃旧为固定轮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勐海布朗山一带,茶叶产量迅猛增长,成为中国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过去可怕的原始森林,现在变成了聚宝盆,公路通到布朗山,布朗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科学家,娃娃有书读,看病有医院;有了电灯、电话、电视,生活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