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爱鸟如命,斗鸟也近乎西方人斗牛那样痴迷。
说起“斗鸟”,沅陵县火场、大合坪乡等地的土家乡亲津津乐道,满腹的“鸟经”,十天半月也念不完。他们养鸟,视若“亲亲宝贝”;他们斗鸟,演绎了独特的鸟文化。
土家人为何与鸟儿亲密同乐,缘于当地关于一个“神鸟”的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征剿“南蛮”,当地山民势单力薄,难以正面抗击,只好躲进土家人聚居的沅陵火场乡素有“地下迷宫”之称的“无缘洞”。由于山民从不侵犯飞鸟,鸟类也不怕人,围绕洞口欢快地飞来飞去。官兵追至洞口,发现这里飞鸟如歌,一领兵说:“洞中有人必无鸟,有鸟必无人”,于是下令撤兵。就这样,山民们因鸟躲过了一场劫难,从此,世世代代的土家人有了养鸟的习惯,他们敬鸟如神,便产生了如何识鸟、赏鸟、沐鸟、训鸟、斗鸟等鸟文化现象。
如今,每逢重大喜庆活动或农闲时节,沅陵的土家山寨就是鸟的故乡、鸟的天堂,以画眉为主的斗鸟等文化活动日,成为土家人最原始狂欢的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城里沅水河边的赛龙舟,人潮涌动,喝彩声震天。
土家人斗鸟分小斗和大斗。小斗为“一村一组”不分季节相约而斗,大斗则为“一乡一镇”摆擂台赛,这要等到农历八月中秋后。因为,这时人儿最闲、鸟儿最壮。“大斗”就逐渐演变成沅陵现在的斗鸟节。
土家人斗鸟的招式主要包括“打隔笼”和“打滚笼”两种,还有“打游击,以示土家人敢拼搏、不服输的”硬骨头精神。“打游击”即把鸟放出鸟笼来斗打。“打滚笼”则是两鸟同处一笼互相扑斗,场面异常激烈。“滚笼战”和“游击战”,一般来说是靠体力、勇猛击败对方。“打隔笼”凭的是打技绝招取胜。竞击技术主要有“捆丝”:即两鸟相斗,把另一方的脚咬住拖过来,将对方的双脚捆在打桥上,然后拼命用嘴啄对方的脚;“箍头”:即把对方的头抓过来,按在自己笼边,用爪紧紧箍住对方的头;“打灌嘴”,即待对方的嘴张开,迅速把自己尖硬的长嘴插进对方的嘴内,咬住舌子用力往外牵扯;“打合嘴”:则是两只鸟互相咬住对方的嘴,互不松懈;“穿牛鼻”:即当对方的头扑向自己时,以极快的速度把尖嘴准确地插入对方的鼻孔或用爪插入鼻孔。对战败的鸟称之为“铺翅、绕笼”。斗鸟前,土家人极为重视养鸟、护鸟和选鸟,要求“腿粗、嘴硬、翅活、尾灵”,正如当地俗语说的:“牛筋腿,钉子嘴,剪刀翅,蒲扇尾,不打不打三百嘴”。
土家人的鸟笼制作也极为讲究,做工精致玲珑,由美丽的“鸟笼衣”、36根细竹和72根竹条编制而成,镶刻有“两鸟抢宝”、“八仙过海”等图案。鸟食极为“精致”,用鸡蛋和鸡腿部精肉相拌炒熟而做。
百鸟争鸣,亮翅媲美。笔者在鸟文化艺术节上看到,来这里玩鸟的不仅有土家老翁,也有城里的“养鸟一族”,还有乡下七八岁的学童。树上吊挂的是一排排精制的鸟笼,草坪上三五成堆摆放的是鸟笼,笼中的鸟儿竞相叫个不停,把主人的心撩得痒痒的。养鸟人手上提的是鸟笼,肩上挑的是鸟笼,就连腰上也别着小鸟笼,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这与其说是鸟儿的一次“PK”,不如说是一次人鸟相约。有的得意洋洋地用铜哨与鸟儿对话,吹起鸟歌“乖乖娘”;有的把小鸟当作掌上明珠捧在手心,甚至给鸟儿宝贝一个甜甜的亲吻。
自然难得人鸟情。现在,土家山寨富裕了,沅陵土家人玩鸟也玩出了花样,走亲戚带上鸟笼,回娘家带上鸟笼,进城里带上鸟笼,就连下河赛龙舟、上山唱山歌,也要带上自己心爱的鸟笼,鸟儿成了土家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