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唱经调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

藏传佛教兴盛以来,藏族口头文学融入到佛经中。长期以来,佛教在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佛教对藏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风格、习惯、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影响。同样藏族唱经调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藏族唱经调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的赛宗寺及加吾沟、桑当、河卡等农牧区,其中在加吾沟村农民中流传的“嘛呢式唱经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青海藏族唱经调均有标题和曲词,其曲词属于寺院文学中的口头文学。现在流传的唱经调由“嘛呢式唱经调”、“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和“护法神迎接式的唱经调”三部分组成,其中既有用于歌唱的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现存唱调法一百多种。

“嘛呢式唱经调”按唱调可分为“尼洞”和“宜洞”,按演唱形式可分为“单唱”和“多唱”,按内容可分为“夯调”、“丧调”和“祈福调”。“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以诗歌形式向信众宣传佛法,声调优美动听。“护法神迎接式的唱经调”具有异常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主要在各种大型法会上演唱。

青海藏族唱经调以古朴优雅、清丽婉约,又融入民间优美音调的特征,深受藏族群众喜爱。代表作品有《米拉日巴道歌》等。

青海藏族唱经调是青海藏区僧俗两众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作为佛教高僧和广大信众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在当地藏人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目前,各种节日、法会的佛教活动趋于简化,导致唱经调发生变异,同时唱经调乐僧也出现断层,为此必须积极做好抢救保护工作,确保这一传统宗教艺术顺利传承。

藏族唱经调古朴优雅、美丽动听、清丽委婉,融入民间优美音调,内容健康,深受藏族群众喜爱,主要流传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的赛宗寺及加吾沟、桑当、河卡等农牧区,具有极强的地域民族色彩;藏族唱经调凝结了藏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精华,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音乐价值,而且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学、音乐以及古老民族发展演变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藏族唱经调的唱音及调法以《萨迦音乐论》为依据,经过民间乐手的加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曲子、唱调,在兴海县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唱经调:藏族口头文学的代表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聪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民间文学,又有作家文学和佛教经典文学,三者交相辉映。佛教经典文学中,口头文学便是其中的一枝独秀。

据介绍,藏传佛教兴盛以来,口头文学融入佛经中,佛经中的拟人化及人物形象生动,与佛经溶为一体。佛教对藏族人民在文化、思想、艺术、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其中,唱经调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兴海县唐乃亥乡加吾沟村流传的嘛呢式唱经调已有上百年历史,村民们每年在种地及锄草前,男女老少皆唱着嘛呢经六字真言唱经调,转绕村庄及田地,祝福来年祛病除灾,人畜平安,农作物丰收。而在各种大型法会上演唱的护法神迎接式唱经调,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写生的手法,描绘出高原雪山、林密泉涌,人类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美妙风光。

藏族唱经调的唱调基本以佛经为内容,有哲人箴言、告知告诫,要爱惜生物、热爱家园,不仅可使听者感受热爱生活之情,更会涤荡心灵。同时,演唱者对唱经调的调式、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的掌握非常娴熟,演唱时运用自如,听者常会有在雪域高空徘徊之感,令人听之神往。

总而言之,藏族唱经调在藏族人民办丧事时唱,干活时也唱,大中型法会更是必唱不可,以及其他赐福及礼仪中也能一觅其踪,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