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提琴教学中常遇到的五个问题(2)


二、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科学安排儿童大提琴教学 
 
      鉴于上述儿童期的发育特点,在大提琴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倡导游戏教学。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大提琴教育专家把4岁半或5岁开始的第一个半年划分为“嬉游演奏期”。提倡游戏教学,就是在教课中刺激孩子游戏的兴趣,把大提琴乐器当作游戏中的玩具,引发重复游戏的需要。教师可以在和儿童的游戏中教孩子有目的地听唱;与此同时,教会孩子在儿童使用的大提琴上拨弄发声,在调整孩子们手脚的规范性动作中教会持琴、运弓,反复练习比较单一的左右手分别动作,然后再逐渐地配合起来。

 

      演奏八度内的简单儿歌,在兴趣和好奇的引导下,用弓演奏已经学会的儿歌,进一步在空弦上作长弓和中弓的节奏变奏,学习用弓演奏第一把位内的小曲,让孩子们享受到优美的节律带给他们的身心愉悦感。模仿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儿童之间的行为模仿是本能,是内在的需要,没有额外的压力,不仅接受快、效果好,而且孩子不易感到困难和疲劳。在大提琴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模仿教学,一是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再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模仿,这就涉及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国内已经有专业的钢琴教师在探讨钢琴教学中的“面对面1+1听悟式钢琴教学模式”,他们认为,“日本教育家铃木所提倡的教学法中已经提出过一人上课多人观摩,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实例。同时,铃木教学法早已被世人所采纳推广,并收到了显著成效。”在分析了授课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他们提出“面对面1+1听悟式钢琴教学模式,是目前最适合艺术院校钢琴专业教学的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教育模式”的看法。这种教学模式也应是儿童大提琴教学中值得借鉴和研究的。 


     (二)提倡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儿童对学习大提琴保持长久的热情。被誉为20世纪大提琴艺术丰碑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帕勃罗·卡萨尔斯的童年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卡萨尔斯从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但这些乐器哪样也没有阻止卡萨尔斯对大提琴的着迷。11岁时,他第一次听见大提琴演奏,就被大提琴那亲切、儒雅、深沉而富于人性魅力的琴声所迷惑,唤起了他对大提琴演奏的热情,他怀着对大提琴的强烈向往,开始了拜师学艺的音乐生涯。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大师。另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的学琴经历也令人称奇。朱利安的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曾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母亲是钢琴教师。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朱利安注定要和音乐相伴。他4岁就随母亲学习钢琴,但朱利安并不喜欢钢琴这种乐器。为了摆脱学习钢琴,朱利安提出改学大提琴,他对大提琴的兴趣在于:这个外形笨拙木讷的大家伙挺可爱、挺好玩的。更为有趣的是,尽管朱利安的母亲非常擅长儿童的音乐教育,但却对自己的儿子无计可施。于是,朱利安6岁时改学大提琴,师从女教师埃利森。这位女教师在儿童大提琴教学的启蒙教学方面很有水平,极大地激发了朱利安的学琴热情,从此他开始真正痴迷大提琴。 


    (三)开展想象教学。心理学中对音乐想象是这样论述的:“音乐想象对人的音乐行为、思维有三种影响:音乐的聆听,音乐的回忆,音乐的创造。”音乐的想象教学在练习音阶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乐器的学习过程中,音阶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内容,同样也是最枯燥的学习。一提音阶孩子们就挠头,动作变得生硬僵化。相对于单调的音阶,他们更乐意拉短小精致的小曲子。在枯燥的音阶学习过程中,可引入想象教学,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单音想象成不同的形象,在无边无际的幻想世界里遨游。而这样一来,音阶练习就不是面壁拉琴,音阶就不再是孤孤零零的枯燥的单音,(转第107页)(接第96页)练习音阶有了一气呵成的运动感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孩子练习的兴趣。


    (四)注重适时教学。这里所说的适时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年龄段安排儿童学习大提琴,而不是有些人片面追求的越早越好。挪威的一位学者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他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人的发育需要时间,而且在一个孩子能够从乐器演奏中获得乐趣之前,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必须具备。……早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确实是一条通向音乐之路的捷径,但它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