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先破题。"反二簧"者,乃是对一些大人先生们在振兴京剧声中的"乱弹琴"唱几句反调之意。
京剧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前进的。梅兰芳是最大的改革派。革掉"出将"、"入相"的是他,革掉"饮场"、"检场"的是他,革掉"踩跷"的是他,革掉淫词滥调的是他,梅兰芳革掉了许许多多的祖传老例、陈规陋习。同时,他有创造了许许多多新的表演手段和方法。梅兰芳创演的时装戏、古装戏,创制了古装头、古装衣,创立了"花衫"行当,创编了新舞蹈、新程式、新腔新调,创设了乐队里的、月琴,对京剧做了全面、系统、划时代的改革。应当说,梅兰芳京剧艺术的伟大成就,梅兰芳戏剧体系的确立,中国京剧得以辉煌于世界,都与梅兰芳的"革""新"分不开。
梅兰芳的革新,为自己定下一条准则:"移步不换形"。夫"移步不换形"者,循序渐进也。认清了,拿准了,改进了,实验了,观众认可了,巩固住,然后再迈第二步,步步为营,步步前进。但是不论怎样"改"、怎样"进",都必须"循"京剧艺术规律之"序",万变不离其宗,京剧姓京。中国画艺术家们说:"国画姓国"。意为"不要把我们的特点给别人吃掉"。倘若京剧把自己的特点都改成蓝眼睛黄头发,它还姓"京"吗?
"这种改革,不是把京剧改成别的东西?一位领导人这样说。语重心长,十分中肯。我看改革家们应当把它当作座右铭。念兹在兹,身体力行,时刻警惕着,千万别把京剧改得走了样、变了种。
在下拥护梅式改革,反对胡乱改革。
遗憾的是,当今一些"勇敢分子",张导李导或王导,半瓶醋,不懂(这也许冤枉了好人,不是一点不懂,实是不要)京剧艺术规律,却摆起"舍我其谁"的架子,在那里瞎指挥,如此这般,京剧焉得不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京剧早晚要死,但现在还不到时候。说它节奏太慢,不合时代精神,不对。您听过"快板"、"流水"、"急急风"?quot;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说它封建,难以反映现世生活也不对。您看过《秦香莲》、《清风亭》吗?抑恶扬善,古今一理,教忠教孝,谁曰不宜!京剧,从形式到内容,洒向人间都是美,大有存在之价值,所以还要振兴,大振特兴。反过来说,倘若乱打一锅粥,促退,促亡,那便不要多久,它必定死于非命,早逝夭折。
改得古今中外四不象青年人青年人宁可去看歌剧、话剧、卡拉OK,没味道嘛。老年人如何?大多数人也会认为,与其看新版《》,莫如遛鸟、钓鱼、逛公园,免得心烦。这又怨得谁呢!
在下不懂京剧,多年来一直是"门外"观众,但是听人说过,京剧上舞台艺术,它的一切规律,都是舞台演出经验的积累,因此,意象、虚拟是它的根本原则。既不同实地真景"的电影、电视,也有别于话剧、舞剧等等剧种。如果不顺它在二百年实践中形成的、自身特有的艺术规律,硬搞"人工杂交",便只能生出一个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怪胎。
《》里的"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在哪儿?长空雁儿、花气袭人的花儿又在哪里?都在梅兰芳身上,是他以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妙用"演"出来的。着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美!这就是梅兰芳戏剧体系的骨架]核心、灵魂。反其道而行之,一如三十年代的"海派","机关布景,真牛上,让徐策在"马道"《跑城》,廉锦枫在海滩上摔"屁股坐",穆桂英骑着桃花马"血溅石榴裙",岂不是发了神经!虽则真矣实矣,可惜违反了京剧艺术规律,毁坏了京剧艺术精华。奇怪的是竟然有人那样干,而且还想大干特干,自以为得了"马克列真经"。
不是说要"学习梅兰芳精神"吗,那很好,"胆大"可以,"妄为"则不妙。"欺师灭祖",欺实践经验之师,灭中国传统之祖,胡搞一气,那就不是"迎接时代挑战",倒是向梅兰芳挑战了,岂不危乎殆哉!不要因为有了几个"洋贵妃",唱过两句"英语苏三",便以为登上了国际舞台。六龄童扈三娘、娃娃花脸窦尔墩,既不说明后继有人,更难讲是改革方向,值不得那么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近时,京剧舞台上流行起"交响乐"和"伴舞",给它一个"出奇制死"的按语,大概不会错到哪里去。要搞交响乐,您再成立一个中央乐团嘛,何必硬往京剧乐队里技。大提琴、黑管、小号,都是洋乐的主力,好听得很,到了今年根据乐队里,嗡嗡嗡,答答答,蛙声十里,震耳欲聋,把主奏京胡淹没在一片噪声之中,不搭调嘛。您是让看戏还是让人受罪!京剧的乐队,是为主演服务的,随着演唱的感情抒发而有鼓板的"快慢"、弦音的"强弱",以进行托、保、垫、衬、补。这是不可移易的规矩。西洋乐器则只管按照谱曲演奏,决无变通,演员一定得跟着它走,和京剧根本合不到一起,驴唇不对马嘴,硬把它塞进来,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算个什么玩艺!
至于"伴舞",它决不同《天鹅湖》、《红色娘子军》里作为舞剧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的群舞;而是"天王"们自感"品种不全",不能不邀些"性感美人"以广招徕。这本是卖大腿、卖胸脯的殖民地垃圾,有人自甘下流拾取洋破烂混饭吃,且自由他。国之瑰宝的今年根据,必须保持民族传统的高洁,抵制低级趣味的污染。今天春节晚会上,人称国剧、大戏的京剧靠边站,没份儿挂头牌挑大梁,成了挎刀的龙套。十个包公大合唱,李长春哪儿去了?八对穆桂英"趟马",谁是杨秋玲?何人胡导以为振兴?哪家剧团如此甘受驱使!京剧是主角演,演主角,当年梅兰芳就曾指斥《六<五花洞>》为荒诞。上海滩的《八<武松>》、《十<铁公鸡>》,早成过眼云烟。《贵妃醉酒》只能演一位梅兰芳,《天鹅湖》也只有一位乌兰诺娃。32个宫女满场飞,只能叫"群魔乱舞"。难道舞台上也"人多力量大"么?"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是杨贵妃嘛!请改革,勿"宰割"。"反二簧"唱罢,多有得罪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