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高低
在简谱中,音的高低是用数字来表示的,1234567作为符号,把7个数字排列,把“1”作第一阶,“7”作第七阶,再把23456依次排上,一个音比一个音高,组成阶梯式图样,就构成了音阶。
把1 2 3 4 5 6 7这7 个数字分别用拼音字母唱成音节就叫唱名,用7个英文字母代表每个固定音高的叫音名。
如下:
1 2 3 4 5 6 7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音名: C D E F G A B
把 1 2 3 4 5 6 7分成若干组,分别在唱名下面和上面加点,就区分出低音、中音、高音、倍低音、倍高音。古筝D调的1就有这五个音。
个音阶中,3 4 之间7 1 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余全是全音关系。古筝的定调是五声音阶,4 和7 是靠左手增大3和6的张力产生的,3 4 之间因为是半音关系,所以按弦不要太深; 6 7 之间是全音关系,相对要按得多一些。同样,当需要3的上滑音时,要按到5的音高,是小三度,因此按弦要更深,6的上滑也一样。如果不能一下子按准,可以将按音跟后面一个音进行比较,相同就是准了,这是正常的上滑,如果谱子有特殊要求就另当别论。
音的长短
音乐中,音的长短是用音符表示的,用"拍"来计算,唱的拍数越多,这个音就越长;唱的拍数少,这个音就短。
音符分两种,一种叫单纯音符,一种叫附点音符。音符是记录音的长短的一种符号,计算多少拍的时候,有时用“时值”这个名称,时值就是指音在时间上的长短。
附点音符:在单纯音符基础上加个“.”就叫附点音符。“点”是起延长时值的作用,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比如。一拍的音加个点就唱一拍半;唱半拍的音加个点就唱3/4拍;唱两拍的音加个点就唱3拍。
除上面两种基本音符之外,还有用特殊方式表示的音符,如"连音符","三连音"等。
连音符上半弧把几个音高相同的音连起来,连起来之后,把原来的每个音符的时值相加,就唱前面第一个音.要注意,上半弧在不同音之间用是指连贯的意思。
三连音是一种特殊计拍的节奏型音符,分好几种,用三个音组成的叫三连音,由五个音组成的叫五连音,还有七连音,九连音多钟,三连音比较常用。
休止符音乐的暂时停顿,作用是在音乐进行中需要停顿的记号。
音的强弱
这里所讲的乐理,是针对初学古筝的业余爱好者的,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乐理知识,所以我从简单的开始,慢慢深入,有很多朋友懂乐理,可能觉得我讲的太简单,如果有深的问题,我们可以另外再开一个主题回答。
音的强弱:由节拍来表示。比如我们唱歌的时候,除了音的高低长短外,还要有轻重,重拍我们称为强拍,轻拍我们称为弱拍,这种强弱分明,有规律地出现,在简谱里叫“节拍”。
记录音的强弱拍,必须用小节线来划分,就是一根垂直的线,它将乐曲分为若干小节。乐曲结束时用的一粗一细的两条垂直线,叫终止线。
记录没小节有几个强拍几个弱拍,还必须要用拍号。在简谱中,拍号写在乐曲的开头,比如2/4 ,3/4 ,4/4 ........,分数线下面的“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同理,二就是以二分音符为一拍,8就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表示每小节有几拍。
在各种拍子里强弱是有规律出现的
单拍子(每小节有一个强拍)
2/4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3/4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强 弱 弱
4/4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强弱次强弱 强弱次强弱 强弱次强弱 强弱次强弱 强弱次强弱
6/8 一二三四五六 一二三四五六 一二三四五六 一二三四五六 一二三四五六
强弱弱强弱弱 强弱弱强弱弱 强弱弱强弱弱 强弱弱强弱弱 强弱弱强弱弱
另外还有些不常用的拍子:3/8,4/8, 2/2, 9/8........
拍子还有一拍子,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散拍子,不用小节线划分,自由演奏,在乐曲开头用“散”或草头符号表示;混合拍子,一首乐曲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拍号组合起来就是混合拍子。
切分音它改变了原来的强弱规律。比如: 5 3 3 2 6 5 5 4 把相同的音用延音线连上,就可以唱成一拍,5 3 2 6 5 4 ,强弱就在中间的音上,所以叫切分音。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
1.贾湖骨笛 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
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 亦称六代乐舞。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 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
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六吕或六同
4.八音 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乐悬 西周礼乐制度,规定了钟、磬等乐器的悬挂数量和排列方位等,体现了等级的高下。《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悬之位:王宫悬(四面)、诸侯轩悬(三面)、卿大夫判悬(即宫悬之半,二面)、士特悬(一面)。”
6.旋宫转调 是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转换。《礼记•礼运》有:“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即十二律以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旋相为宫”就是旋宫。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
7.九歌 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8.协律都尉 汉乐府乐官职称。汉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作。历代有设协律部、协律中郎将等,名称不同,品级亦不同。
9.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前后)。共出土编钟六十四枚(楚王镈一件不计),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上层十九枚钮钟,其中十三枚体制一致的为一套,余六枚是不成套的散钟;中、下两层是四十五枚,实为三套编钟(其中的两套相同,只是其中一套缺少一钟)。每钟两音,在击处(隧部和鼓部)标明音名。钟体刻有错金铭文二千八百余字,标明音名及其所在律位。编钟制作工艺精美,音质、音准良好。四套编钟均有连续的半音音列构成完备的十二律,可旋宫转调,适于演奏比较复杂的乐曲。钟铭中有不少已失传的乐律学内容,它的发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重新认识我国音乐文化在先前时期的高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0.京房 本姓李,字君明,西汉时律学家。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而继续上下相生推演为六十律,虽未合实用,但他对平均律的探索启发了后来者。他发现管律的计算存在“竹声不可以度调”问题,而制成十三弦“准”,推进了乐律的精确计算。他改良的羌笛由四孔增加为五孔,能胜任了五声音阶乐曲的演奏。
11、广陵散 琴曲,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的但曲中即见此曲。今存琴曲《广陵散》是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最早的谱本为明代《神奇秘谱》(1425)所载。
12、但歌 产生于汉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后运用于相和歌中,由一人领唱,众人唱和,不用乐器伴奏。
13、三调 即相和歌、清商乐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种常用的调式。最初,相和歌是按平、清、瑟三调作乐曲的归类,后来又增加了楚调和瑟调,“总谓之相和调”(旧唐书•音乐志)。《魏书•乐志》载陈仲儒的奏议说:“平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调以角为主。”(另有不同版本记为瑟调以宫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今人对三调的音阶调式结构理解分歧,一般认为其中的宫、商、角是指同均的三种调式。
14、《碣石调•幽兰》 古琴曲,南朝陈丘明(493-590)传谱。又名《倚兰》,《琴操》说,孔子自卫返鲁,见谷中芗兰独茂,自伤不逢时而作。曲谱是古琴早期的文字谱式,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存世的古琴文字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5、奚琴 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有两弦,以竹片擦弦作声。出自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库莫奚,称奚琴,亦写作嵇(xi)琴。
16、《声无哀乐论》 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单复、高埤、猛静、舒疾的变化、对比;并不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人的感情是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他说:“心之于声,名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显然是片面的。但他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则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17、坐部伎 唐代宫廷燕乐,按表演方式、节目内容和乐工技艺的高低划分为坐部和立部两个类别。坐部伎在堂上表演,与立部伎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乐伎一般是三至十余人,技艺水平较高,丝竹清歌,风格闲雅。
18、燕乐二十八调 隋、唐至辽、宋间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所用的宫调。亦称俗乐二十八调,简称二十八调。历史上二十八调就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隋唐燕乐是四均(四种调高),每均七调(七种调式)而得二十八调;另一种解释为七均,每均四调而得二十八调。由于有关理论不存,隋唐时燕乐二十八调的音位不能确知。
19、《乐书》 宋陈旸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音乐百科著作。始编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历时近40年成书,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首次刊行。全书200卷,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共95卷,摘录《礼记》等10种经书文字,并作解释;后一部分共105卷,有律吕、乐器、声乐、歌舞、百戏及典礼音乐等,附插图540幅。全书有1124个条目,内容宏富,对俗乐和胡乐给与一定重视,保存了大量史料,至今仍具使用价值。
20、南北合套 南戏和元散曲中的一种套曲结构形式。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南北曲依次相间联缀成套曲。原来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不能在同一个套曲中出现,元中叶以后,南戏开始采用北曲,只是在一个套曲中插入一、二北曲,后使用了南北合套。文献记载,南北合套最早见于元沈和的散曲套曲中,杂剧未见采用。
21、诸宫调 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22、郭沔 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杰出琴家,古琴浙派创始人之一。创作的琴曲有《潇湘水云》、《泛沧浪》存世。大曲《秋鸿》和《飞鸣吟》亦传为是他的作品。其代表作《潇湘水云》为历代琴家所推崇。
23、阳关三叠 唐代歌曲,唐人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入乐,初名《渭城曲》,之后有《阳关》、《阳关曲》之称,因当时有三叠的唱法,又称《阳关三叠》,唐代原曲已失传。今存同名明清琴歌多种,词和曲多有不同,流传最广的谱本是清同治三年(1864)张鹤编的《琴学入门》,所载该曲是源于16世纪初在长江下游一带盛行的江派琴曲。
24、四大声腔 是指产生于宋元时期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元明时期四大声腔各自传播于各地,在明代成为传奇的主要声腔。清初,有南昆(昆山腔)、北弋(京腔)、东柳(柳子戏)、西邦(梆子腔)流行于乾隆年间(1736-1795),亦称四大声腔。
25、缠达 北宋艺术歌曲唱赚中的一种曲式结构。也被广泛用于说唱、歌舞和戏曲中。是在引子后面接连两个曲调循环相间若干次,然后接以尾声。即《都城纪胜》所记:“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这种形式是从一种称作转踏(一作传踏)的歌舞表演转化来的,故缠达也称转踏、传踏。
26、神奇秘谱 古琴曲谱,朱权撰辑,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分上中下三卷。朱权称上卷16曲(实为15首琴曲和1首调意)为“太古神品……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收有《广陵散》、《高山》等唐宋或更早时期的古曲,其谱式保留有早期减字谱形态特征;中下两卷收琴曲34首,调意14首,朱权称之为“霞外神品”,所收多是宋元间流传的琴曲,如《忘机》、《潇湘水云》等。该谱的解题对琴曲源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较详的说明,有重要史料价值,为后世所仿效。
27、《乐律全书》 明朱载堉(1536-1611)撰。汇集了自撰的乐学、律学、算学、历学、舞学及乐谱、舞谱等十四种著作,于万历34年(1606)编定的一套学术全集。他首创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的科学理论和计算成果,即见于《乐律全书》中的四部著作:《律历融通》(1581)、《律学新说》(1584)、《律吕精义》(1596)、《算学新说》(1603)。
28、《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简称《九宫大成》。清乾隆六年(1741)庄亲王允禄奉旨主持律吕正义馆期间,组织宫廷乐工周祥玉、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隆、朱廷镠等人及大批民间艺人分别审音订谱,于乾隆十一年(1746)编篡成书。全书82卷,记录了南曲曲牌1513个,北曲曲牌581个,连同变体共4466个曲调。选用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南戏、杂剧、散曲及明清传奇等各种文体唱词。按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套曲分类。分别正字、衬字,并注明工尺、板眼、句读和韵格。是集南北曲最丰富的曲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9、《弦索备考》 器乐合奏曲谱,清明谊(荣斋)编,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书六卷,未经刊刻,今存抄本。收有以弦索乐器为主的合奏曲十三套。俗称《弦索十三套》。用工尺谱记写。其中《十六板》一曲独具特色,编有总谱和六个声部的分谱,即琵琶、弦子、胡琴、筝四种乐器和“工尺”、“八板”。所谓“工尺”是《十六板》的原始谱,不经装饰的《十六板》主旋律,“八板”即流行全国的《八板》曲谱。编者注明:“十三套内,此套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交错”即旋律的参差多变;“强让”是旋律的分头进行,实际是有意地运用了对位法。
30、(华氏)《琵琶谱》 华文彬(秋苹)、华文桂(子同)等编订,亦称《华秋苹琵琶谱》、《华氏谱》。上、中、下三卷,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刻。卷上为直隶王君锡所传北派14曲;中下卷为浙江陈牧夫所传南派54曲。用工尺谱点板记写,旁注指法。华秋苹参照琴用减字谱法规范并制订了琵琶指法符号,为琵琶曲的记写、编订奠定了基础。《华氏谱》是我国第一部刊刻的琵琶曲谱。
乐理乐论
为了使初学音乐的朋友们,对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从而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问,现将部分基本乐理知识介绍如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音波,并通过空气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听觉器官将信息再传给大脑,给人以声音的感觉。
♪音的性质——音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叫做音的性质。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四种。
♪基音——以琴弦为例,由全弦振动所产生的音就是基音。
♪泛音——由弦的部分振动所产生的音就是泛音。
♪复合音——由基音和泛音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声音,叫做复合音。它的产生是根据物体振动时,不仅整体在振动,它的部分同时也在振动,因此我们平时所听到的声音都不只是一个声音,而是有许多声音组合而成的,于是便产生了复合音。
♪分音——构成复合音的各音,叫做分音。由全弦振动所产生的音,叫做第一分音,也叫做基音。由弦的二分之一振动所产生的音,叫做第二分音。其余依次类推。
♪纯音——相对而言,只有一种频率的声音,叫做纯音。如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就是纯音。
♪音域——即音的高低范围。通常指人声或乐器在整个音乐体系中所能达到的范围。
♪音区——音区是音域的一部分,分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三种。
♪十二平均律——将纯八度(相邻的两个同名音都构成纯八度)分为十二个均等的部分,这样的音律就叫做十二平均律。
♪小节线——乐谱中使小节彼此分开的垂直线叫做小节线。它的作用是作为强拍的标记写在强拍的前面。
♪节拍——有强有弱的相同的时间片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叫做节拍。
♪拍子——节拍的单位拍用一固定的音符来代表,叫做拍子。如两拍的节拍,单位拍用四分音符来表示,就叫四二拍子;用八分音符来表示,就叫做八二拍子。
♪力度——音乐的力度即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音乐中的力度和音乐中的其他要素一样,与音乐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度记号可分为三种:字母力度记号如:p(弱)、f(强)、mf(中强)、mp(中弱)、ff(很强)、pp(很弱)等;文字力度记号如:crescendo略写cresc(渐强)、diminuendo略写dim(渐弱);图形力度记号如:<(渐强)、>(渐弱)等。
♪音程——在音乐体系中两者之间的高低关系叫做音程.音程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表示,在自然音阶中音程所包含的音级数目,叫做音程的级数。一般用“度”来表示音程的级数,包含有几个音级,就叫作几度。
音程有纯、大、小、增、减、倍增、倍减等基本形式。
一度、四度、五度以及八度都是完全音程。在它们上面只允许有纯、增、减、倍增、倍减的区分,而没有大、小的关系。
在自然音列中(一个八度内)只有:二度、三度、六度、七度存在大小音程。
♪和弦——在音乐中按照三度或非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叫做和弦.
♪三和弦——三个音的结合,即以某一音为根音,与其上方的三度音及五度音的结合,称为三和弦。
大三和弦 :由根音向上叠置一个大三度和一个纯五度;
小三和弦 :由根音向上叠置一个小三度和一个纯五度;
减三和弦 :由根音向上叠置一个小三度和一个减五度;
增三和弦 :由根音向上叠置一个大三度和一个增五度。
前面的两个属于协和和弦,后面的两个属于不协和和弦。
♪七和弦——四个音的结合,即某一三和弦,与其根音上方的七度音的结合,称为七和弦。
大小七和弦:由大三和弦及其根音的小七度音构成;
小小七和弦:由小三和弦及其根音的小七度音构成;
减减七和弦:由减三和弦及其根音的减七度音构成。
减小七和弦:由减三和弦及其根音的小七度音构成,其中,大小七和弦在大调及小调的第五级音(属音)上构成时,又称为属七和弦;减小七和弦,一般称为半减七和弦。还有更多的三和弦+七度音结构的七和弦没有列出。
♪和弦的级数——一组和弦连续地进行演奏这就构成了和弦的序进(和声进行)。如何有效辨别出该进行中的各级和弦是拥有良好的和声感觉的前提,这主要靠感受者首先能够正确把握决定该和声调性的主音是什么,从而以此判断出每个和弦所处于的和声功能位置。和声功能可以简单地用一些罗马数字来标识,例如Ⅰ、Ⅱ、Ⅲ、Ⅳ……等等,它们表示了音阶中各个组成音(及其功能和弦)的音级数。
♪调式——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等),联结成一个体系,并且以某一音为中心(主音),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
♪音阶——调式中的音,从主音到主音,按照音的高低次序排列起来,叫做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