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越来越受到诸如社会、家庭、学校多因素的影响,有利有弊,值得我们基层体育工作者深思。
我区,即常德市德山区开发区是市直中学主要生源地之上,因此,探索出适合我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新路,对提高市直乃至全市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区处于厂矿企业集中区,经济相对城区落后,行政体系也较别的区(县)特殊,没有独立的区教育委,其中地处我区的唯一一所最具规模的完全中学却又直属于市教育局,这不利于我区其它学校的工作相互协调,统一规范,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我区体育训练工作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
为改善这一状况,必须发挥市直属中学在德山的办学资源优势,与我区其它中小学及相关部门集中力量相互配合,为德山为我市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找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地处德山开发区所有中小学:中学5所,小学11所
2.2研究时间:
2001年9月一2002年8月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现状调查;第二阶段:观状分析;第三阶段:发展对策研究.
2.3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源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现状分析
3.1基本情况
3.1.1德山开发区路发展趋势
随着德山开发区几大国企的破产和买断重组,金健、恒安、高新科技园的落户,常长高速公路的通车,沅江二桥的开通,德山最近几年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德山的教育工作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势必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1.2各学校之间的关系
在位于德山的学校中,除市二中外其它中小学皆直属于德山开发区,它们也是市直中学的重要生源学校,因此这些学校课余训练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市直中学的课余训练水平,而市直中学的课余训练的设置与要求也对这些学校起着导向的作用。
3.2分析现状
3.2.1“两个共识”的形成
3.2.1.1全区体育教师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主要工作之一,对此已形成共识。
体育教师担负着学校体育全部具体工作,是课余体育训练的直接实施者,他们还要完成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和组织群体活动。经调查,我区广大体育教师是乐于承担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问卷中“作为体育教师,重视并积极作好课余训练工作”同意的占91%。“课余训练出成绩,对职称相当重要”同意者占83%。
3.3.1.2.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领导、教师已达到共识。
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得到了认可.不少学校鄱开始力创体育特色、因此一各校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等等。
3.2.2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
3.2.2.1各校在训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缺二落后”的现象:训练缺大纲,存在明显的随意性;训练缺计划,未能认真制定多年或全年训练计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训练缺时间保证,从而训练质量无法保证;训练手段和方法落后;场地设施落后,全区只有市二中有400米田径场和风雨运动场.
3.2.2.2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参训学生容易受到家长甚至文化课老师的阻挠。这与学生参训目的不明确,学生、家长、老师思想不统一有关。
3.2.2.3我区体制的影响
德山开发区不像别的区(县)有独立的教育局和体委,区的教育工作暂由德山开发区管委会统管一。很难得到上一级教育局和体委的支持与指导,全区各校也缺少交流,“各自为政”、“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3.2.3制约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七个矛盾”。
3.2.3.1社会人才观念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趋于一致而与竞技体育趋于矛盾。步入新世纪、人们的社会人才观有了强烈变化,人们重视高学历高收入,重视文化教育投资,愿意让子女从事特长培养,而对于竞技体育除外。分析原因:一是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局限了许多人的梦想:二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精神,缺少磨炼。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体育活动更多是从健康出发,为了学一点生存技能,以更好适应社会的竞争,而非赛场的竞争,这些愿望与国家体育课改目标趋于一致,而越来越与课余训练目标趋于矛盾化?使课余体育训练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商实施素质教育。但在操作中,学校领导基于社会因素、创学校牌子、相对更重于文化教育,俗话说“教育质童是学校的生命线”,领导、教师和家长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几乎成定律。学生的素质、身体教育也是教学质量的反映,可惜无人间津。
3.2.3.2学校体育训练的目的和家长、子女(学生)受训练的目的存有矛盾。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主要任务是在广泛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积极输送后备人才。而现在各校开展课余训练较注意出成绩,各类比赛上争名次是第一位的。而众多家长送子女接受训练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强身健体,培养特长找出路(加分)第一位。
表1 中学生训练的目的(前四位)
表2 家长让学生参加训练的目的(前三位)
表3 学生择业意向(前四位)
从表1、2、3中可知,小学初中是健身占第一位,高中是上大学考重点,有明显区别。学生与家长的目的高度一致,想当运动员是小学生的主意。从高中生择业看,他们参加运动训练目标是大学(体育专业一类),将来做体育教师也不错。
3.2.3.3体育教师绍织学生训练的早的与学生参加训练的目的存在矛盾。学生运动员是课余训练的主体,他们扮演着学生和运动员的两种角色,而且处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面临着升学和繁重的任务的强力,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父母、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参加课余训练的目的与教师组织学生训练的目有差异,他们重视的只是参加训练的过程,锻炼身体,从中得到乐趣,较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追求,这以小学生尤为明显,而与我们教师为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培养运动人才的训练目的相去甚远,这无疑影响着课余训练工作的发展。
3.2.3.4对于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评价上结果与过程存在矛盾。目前对体育训练的评价几乎步结果,轻过程,而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应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下,从过程到结果应有一个科学评定。
3.2.3.5体育教师、领导的功利性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存在矛盾。目前中小学开展课余训练包括教师领导、似乎功利性太重,教师为奖金,领导为荣誉,使得在做法出现了急功近利、拨苗助长和本位主义、争名夺分,甚至有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所有这些恰恰成了制约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的因素。有的训练项目较大程度上存在有赛则训,无赛无队的不良现象
3.2.3.6课余训练时间安排上有矛盾。我区中学周课时一般安排为32—34课时,也就是每天有六、七节正课,从而课余训练必将推迟如果遇到会议、考试等特殊情况,就会出现有队员无教练,有教练无队员的局面,就是平时参训队员到不齐也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训练还要和其他文化课老师抢时间,因此训练时间要保证这是每位尽职的体育教师的共同呼声。
3.2.3.7体育教师课余训练的报酬与文化课教师上课报酬之间有矛盾。体育教师的地位也是学校体育地位的风向标,虽然受过表彰、奖励的体育教师不在少数,但总体看,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于其它学科教师,其实课余训练工作量较大,获得成绩更是不容易,在工作量和奖励上各校普遍相对文化课教师要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体育教师进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也使得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对时间问题更加敏感。
4、 改进策略
4.1确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社会需求确立我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受训练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实现为上一级学校,为一线输送有体育专长、有发展潜力的运动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确立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受训学生首先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突出受训学生学有所长。符合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二是受训学生的去向定位,除少数尖子队员作为专业运动员培养外。其余末部分应为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使之更多成为大学生运动员。
4.2确定四大对策思路
4.2.1进一步明确学校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基层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认识
4.2.2体教结合,深化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效能
探索培养综合紊质高的学生的途径是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各部门各学校之间要思想统下,要做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统筹管理,持续发展。
在队伍建设上,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对教练既要引进,也要调整,并鼓励其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运动员要拓宽招生渠遭,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政策保障体制上,要配套并逐步完善。根据我区实际,开展区课余训练工作的研讨;对训练时间,要予以保证;争取领导重视,解决体育教师的报酬问题;加大体育特长生的升学优惠政策;理顺学校体育及训练工作的评估体系,对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评估,既注重结果,又必须加强对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学校体育经费的落实和时间的保证。
改革竞赛制度与方法,采用官办与社会办相结合,政府办与基层办相结合等形式,特定年龄与与我层年龄处衔接,多搞比赛,做到“比什么”、“练什么”提高竞赛的实战性和效益,将比赛放到学校中,具有很大的宣传力和极强的亲和力。此外,积极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训练年龄重心尝试下移,建立有体育特色的幼儿园,尝试在幼儿园开展适宜幼儿身心健良发展的体育竞赛等。 积极营造、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鼓励教练员、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多出成绩,多出人才。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工作,转变家长、师生及校长观念,适当引导,仅培养目标与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满意,争取“三赢”。
4.3.3多元化多渠道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人与关注:争取效益好的企业支持;走合作之路。除本区学校加强联合外,还要与其它区(县)、市学校、体校甚至高等学府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共同携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4.2.4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
学校体育应树立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思想,在体育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发挥人的潜能。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不分家,学校体育教学是“基础”,课余体育训练是“提高”.必须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建立起“课余体育训练”的塔尖。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S]国家教委令第8号1990年3月
2、卢先吾,等我国优秀运动队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结合体制的研究[J],体育教学1991年11月
3、宋继韩、贡娟论物化的体育运动[J],体育与科学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