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缔造了蜚声世界的“经济奇迹”,引起国际社会和海内外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人们争相讨论
其经济快速增长之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它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这已为各界所共识。台湾重视发
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力资源,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智
力的基础。本文拟就台湾配合经济发展教育的实践,总结其借鉴性经验,以期抛砖引玉。
台湾各级各类教育在光复之初规模都很小,1950年台湾各级各类学校仅有1,054种,学生总数1,054,927人
,到1994年总校数发展到7,086所,增长近6.6倍,学生总数达5,274,350人,增长近4.5倍。[1]台湾教育的重大
成绩不仅于此,而且已形成与该地区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与结构均较完整的三大体系:普通教
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体系。
台湾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举其大者有:
一、教育配合经济发展,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
综观台湾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如同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教育为经济发展提
供人力资源,经济又以其发展所产生的财力支持教育发展。[2]台湾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教育也有了长足
的进步。其中,教育配合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
1.坚持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按经济需求办学。台湾50年代仍是农业社会,教育发展较快。但由于搞文凭
主义,读书作官,脱离生产实际以致影响了经济发展,由此反思教育,决心把教育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
,按经济需求发展教育,针对当时进口替代型经济转为出口主导型经济的需求,采取转型性措施:[3](1)在规
划和政策上,制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教育发展计划;(2)关停并转学术性高校(减少近一半);(3)扩大初级实
用性院校,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4)在中小学开展“一人一技”运动,改革单纯书本教育结构。自1962年起,
教育与经济密切配合,使两者都获得跳跃式的发展。
2.不断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50年代,由于第一、三产业容纳大量低层次教育水平的劳动
力,教育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60年代至70年代,台湾经济发生转折,由“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
型”经济,为配合生产建设部门的需要,教育转向以职业教育为中心,使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获得了迅速发展
。70年代后,台湾经济两度遭受石油危机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形势及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台湾对其经济发展
政策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传统的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和大学教
育。80年代,为配合“产业升级”,从1985年起重新开放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大学院校与研究所的数量也开始
激增。据统计,1980年大专院校104所34.3万人,其中专科学校77所18.3万人,大学院校27所15.3万人,到199
4年大专院校增加为130所72万人,其中专科学校下降到72所,大学院校增加到58所36万余人。
总之,战后台湾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是逐步相适应的。这种适应过程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现的[4]:一
是积极发展国民教育,普遍提高社会劳动人口和各种人才的基本素质;二是积极发展正规高等教育和科技教育
,培养各种高级经济及科技人才,以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种
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补充正规教育的不足,密切配合经济发展对各种实用人才的需求;四是因地、因时、因
人制宜地发展补习教育,致力于提高和更新社会劳动人口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
这些途径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台湾社会劳动人口的素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优先发展教育,注重教育投入
台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适当调整教育投入的方
向以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
不相同。因此,历年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支出的比例不尽相同,各类教育经费在教育经
费中所占的比例也因时而异。但是,台湾教育投资的绝对和相对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几十年来教育经费的增
长率基本上超前于“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支出的增长率。台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
教育事业,千方百计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1.教育经费逐年增多。台湾的官员和学者大都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对教育投资可以增加人
力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向现代化迈进。更有的认为,教育事业是一种长期投
资,是社会一切建设的原动力。基于以上认识,台湾当局把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素质的根本。台湾“
宪法”规定:每年教育、科学、文化的经费占预算总额的比例:“中央”为15%、省为25%,县、市为35%。目前
除“中央”的教育预算尚未能达到规定标准外,省、县、市地方经费均已超过或达到规定标准,并逐年增加。
1950年教育经费总额仅有1.5亿多元(新台币),1994年增加到440.4多亿元,40多年增长近293倍。由于教育经
费的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2.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为了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教育得到相应的发展,台湾
当局采取了一些有利措施:(1)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其政府的预算中教育经费应占百分比。(2)鼓励私
人投资教育。为弥补政府财力不足,台湾当局鼓励私人办学,帮助私人创办各种学校,把私立学校作为公立学
校的一种补充。现在台湾的各级教育经费主要部分来自政府所列的的预算,除此还有以下来源与筹集的方式:
地方教育捐;教育文化基金,包括特种教育基金和教育建设基金等。
3.教育投资重点合理转移。台湾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各个时期教育投资的不同重点。在经济恢复和准
备起飞的60年代,教育投资重点是普及国民义务教育;提高整个人口、劳动力的素质;在经济调整的70年代,
教育投资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而在80年代初随着产业水平的上升,重化工业的发展,又迅速地发展高等专
科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到工业学院(大专层次)的水平;80年代中后期以后,台湾当局为改善产业结构
,加速技术和工业升级,提高生产力,以强化对外竞争力,又开始着手扩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
科研水平,高等教育经费增加迅速,它在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详见表二)。
三、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台湾教育之所以迅速发展,除经济建设的需求,教育经费保证等原因外,还取决于众多的教育法规。各种
教育法规的制定,对于统一教育思想、统一教育标准、统一教学制度,促进教育的规范化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健
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台湾教育法规到现在大体上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纵向上自“宪法”
,各种教育专项法律,下至各种教育行政规章、命令等,横向法规门类齐全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法、社会教
育法、机构组织规程、人事制度法等。台湾的教育法规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立法与经济和教育发展相适应。台湾教育立法做到“法随时转”,根据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
定不同的教育法规。在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教育法规建设是低层次、小规模的;在教育的高速发展阶段,教
育法规建设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新订和修订的大量教育法规几乎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有为保证九年义务教
育顺利实施的《九年国民教育实施纲要》,有为促进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公私立学校试办二年制实用技能办
部法》,在教育调整和改革阶段,教育立法趋向完善法规体系,立法质量亦有所提高。如新订的《国外侨民学
校设置办法》等,这些法规都有着符合时势要求的新内容。
2.教育法规系统完善。由于台湾“宪法”对教育的规定已经很周全、详细,因而没有教育基本法,使得台
湾教育专项法非常发达。现行的教育专项法律包括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正规教育到业余教育,都制定
了教育法规。几乎每一种、每一级教育都有自己的专项法。例如:《幼稚园法》、《国民教育法》、《大学法
》等。台湾的教育法规比较完备,不仅表现在它有各级教育法,而且表现在它有一个由母法、部门法以及条例
、规程、实施细则等构成的教育法规体系,即形成一个自“宪法”→各级教育法→条例、规程、实施细则以至
各级学校课程标准的教育法规系统。[5]
3.法规建设机制健全。台湾教育法规的制定、审议、整理、实施、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组成了一个法规建
设系统。包括立法的组织机构、“教育立法委员会”,管理台湾的教育法律及行政规章的拟定、审议、整理、
编篡及阐释、监督等事项,有效地保证了法规建设各个环节的一贯性、持续性及责任性。并且其教育立法有严
格的立法制度,用法律规定立法标准,不同的法规采取不同的立法程序,从法律程序上保证教育立法的严格性
与准确性。
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台湾经济起飞,经济结构由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经济,使传统的农业社
会转向工业社会。经济转型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客观事实逼迫台湾教育转向实用。于是,台湾当局仿效美
国二、三十年代注重实用的做法——教育开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50年代初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全面铺开,
至1994年共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206所523,928人(详见表三),并形成了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所组
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贯体系,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系统。40多年来,各类职业学校为台湾经济建设培养和
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堪称台湾教育的尖头兵。总结起来,台湾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有4大经验:
1.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配合经济发展始终追随着两个计划,一是“经济计划”;二是
“人力规划”。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所需人力均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因
此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台湾经济迫切需要大批
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为此当局对职教进行调整,工职成为发展重点;7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工业升级”
的目标,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职业技术教育相应发展各类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并且招收研究生、博
士生,将职业技术教育提到最高程度。
2.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十分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1953年,修正职业学校课程标准
,规定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并增进青年实用之职业知识、技能及服务道德,以配合国家发展经济建设、
人力资源之要求。”为培养大量实用人才,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学习科目则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
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进行调节和更新。
3.采取公私并举的办法。公私并举是台湾职业教育一大特色。60年代后,台湾的劳动力密集型为特征出口
导向经济要求大量廉价劳动力。为此,台湾在大力发展公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私人创办职业技术
学校。1955年颁布了《私立学校奖助办法》,规定对创办私立学校者实行免费、低息贷款、优绩多奖和每年拨
给一定专款予以补助等,私立职业学校从60年代开始确立,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几年平均增长率达50%。虽然私
立职校的质量良莠不齐,但在节约经费开支扩大职业教育,加速人才培养,以及弥补偏远地区设校不足等方面 ,
起了重要作用。
4.实行企业与职校合作的制度。台湾的学校与企业界根据互利原则,采用观摩、实习、半工半读、委培、
提供奖学金、承担专题研究、教学和技术人员交流等形式开展“建教合作”。这样,既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外延
,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针对性,还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企业员工素质提高。1955年,台湾成立“
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聘请有关机构主管人员及技术教育专家落实建教使用方案。1971年,台湾“行政院”
订颁“推广职业训练实施要点”。建教合作的途径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沟通配合,有利于培养基础技术人员 。
五、重视师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质量
以培养、训练师资为目的师范教育,被称为“教育之母”。台湾当局在发展教育过程中,重视加强和改造
师资培养,在做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前发展师范教育,以适应基础教育需要。蒋介石在50年代曾提出:“师资第一,师范为先”,把师范
教育放在超前发展地位,突出表现在不断增办师范院校,延长修业年限,提高师资程度等。具体措施有:(1)建
立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在台湾现阶段的师范教育制度中,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正规
机构,公立大学的教育学院多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从属机构;(2)不断改制、升格师范学校。50年代,为适应
普及国民小学需要,把中师改办为五年制;60年代,9所中师全部改制升格为师专,为普及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超
前培养师资;进入80年代,在基本实现九年国民义务教育之时,又于1981年把师专改制、升格为独立师范学院 。
2.实行开放的政策,促进师资培育多元化。“师资培育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一度曾是台湾各界争论的焦
点。1994年台“教育部”通过了“师资培育法”草案,规定岛内一般大学校院可依有关法令开设教育课程,培
养中小学及幼教师资。这种开放师资培育的政策,打破了只有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培养师资的旧根据,多渠道
培养师资,促进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化。
3.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教师的职后进修与职前专业培训同等重要,厚此簿彼,都不能保证中小学教育的质
量,因此,台湾当局在推动师范院校改制、升格,培养合格正规的中小学教师的同时,还通过鼓励在职进修来
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台湾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机会很多,不具大专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可在台湾师范
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的夜间部或进修部进修,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可在上述院校的教育研究所进修,形成多种多
样的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方式。
六、实行官民结合的方针,大办私立教育
私立教育是台湾加速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庞大的教育经费加重了财
政负担,公立学校独立支撑教育势必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台湾当局实行官民结合办学的方针,鼓励
私人办学,私立教育因而获得迅速发展。1950年仅有私立学校25所1,504人,到1994年发展到2,142所1,339,00
9人。
私立教育的发展大大减轻了“政府”的教育投资压力,就大专而言,当局每年投给大专教育的经费中,只
用5%资助69所私立大专学校,其余95%用于为数不到一半的公立大专学校,实际上“政府”减轻了一半以上的大
专教育投资。这就是台湾在60年代至70年代教育投资还达不到所规定的占经济预算15%的一半的情况下,能迅速
地大规模地发展教育的根本原因。[6]
台湾在发展私立教育过程中也有过失败的教训。60年代私立教育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发展
的内部规律,因此出现了量与质的不均衡。针对私立学校质量低下的问题,台湾当局在对私立学校大整顿的同
时,采取了一系列协助、辅导私校建设的有效措施:(1)颁发了“私立学校奖助办法”;(2)奖励私立大专院校
改善师资,自1975年起订定“奖助私立大专院校改善处理要点”;(3)补助私立大专院校兴建宿舍等;(4)补助
私立大专院校教职员保险费,制订“私立学校教职员保险条例”。
综上所述,台湾发展教育的经验有很多,其中,最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教育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按经
济发展需求办学,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唯一准则和第一真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大陆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亦有诸多共同之处。故台湾发展教育的经验对我
国大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