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6个专业队、9所体校,从事2年以上训练运动员1 06名(男生59人、女生47人)进行研究。
2、调查法:调查访问并搜集训练、比赛资料、问卷回收、研讨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情况反馈。
2、训练、比赛跟踪法:对56名重点运动员参加省比赛国比赛、专项训练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研究。
二、结果分析
(一)当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106名运动员进行研究调查,运动心理在研究和实践上存在不少问题,指导缺乏科学理论,单凭经验、具体表现是:
1、选材的科学检测力度不够。忽视运动员智力和个性的遗传度因素,绝大部分业余教练员选材仅停留在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的遗传因素测试。由于肌能心理测试仪器缺乏,专业队教练员大多数选材也只是凭经验、感觉,没有就运动员白勺智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科学检测。
2、心理训练的力度不够。教练员只重运动员的技体能训练,忽视心理训练,运动员心理训练得不到经常性培养锻炼。从而使运动员比赛中技术发挥不稳,失去心理平衡,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3、心理训练缺乏针对性。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不同,各项目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与其特殊的竞赛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运动员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能力。然而,不少教练员忽视各项目的特殊性,沿习一般原理方法,心理训练缺乏针对性,心理训练收效不大,造成运动员竞赛场上心理素质弱,影响应有水平的发挥。
4、赛后总结缺乏深入细致的心理帮助:据调查研究得出,相当部分教练员忽视赓后总结、忽视赛后恢复、忽视赛后运动员精力和心理调整,造成不少运动员厌训、厌赛。
5、教练员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既是一个组织领导人物,又是教育者,教练员本身素质对运动员影响极大。据调查,有一定数量的教练员由于个人阅历、文化修养等原因,作风粗暴,方法简单,“一言堂”,平时训练训人体罚,一到比赛求胜心切,急躁,给运动员造成精神和心理损害。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选材的科学性:通过对10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跟踪得出,运动员原始材料的优劣对运动训练成败起着重要作用。选材注重心理因素,事半功倍。根据“智力与运动员个睦特征”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研究表(见表1)
表1 几项个性特征的遗传度 (%)
(GO) 遗 传 度 个性指标
(NEG) 遗传度 基本情绪
活 力
思考能力
心理状态
意志坚强
75
79
72
60
77
运动速度
判断的结果
反对的抵抗
柔 韧 性
运动冲动
好 奇 性
冲动协调
意志坚韧性
对矛盾的反应
运动制约 93
96
95
91
90
87
86
83
80
65
可看出:心理遗传是教练员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因素。根据举重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选材。
①检测法:运用“心理测试专用计算机”和“选材多用微机”等专用仪器对运动员的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特点、心理特点或心理品质进行科学检测选材。
②自然观察法:选那些见了大场面不畏怯、场面越大、强手越多越容易兴奋、拼劲越足的人。在训练和比赛中详细的了解、观察,选那些在复杂、困难条件下能发挥水平的队员。
③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间接了解被试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对运动员进行预备性观察、预备性实验和预备性调查。对其训练表象、状态、言行、举止、斗志、测验成绩、训练以及参加比赛的情况等予以搜集、记录和整理,加以分析建档。
2、坚持训练的针对性: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施加影响,以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在青少年运动心理训练中,着重“五抓”。
①狠抓“基础训练阶段”:少年时期的训练是运动员步入运动巅峰前的萌芽阶段。从生理角度分析,运动员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思想还不彳艮成熟,耐挫折较差,胆小怕事。为加强奥运会后备人才的培养,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调节应精心指导,课时计划中要有明确的要求,启发他们认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培养他们兢兢业业的训练作风,与苦、累、伤、病、失败等做斗争的决心和自信心。
②狠抓“拼搏精神教育教练员在训练场上要用一些竞争语言暗示运动员奋力拼搏,教给运动员一些行之有效的精神放松法,如循序渐进的肌肉放松法,自我调节训练法、呼吸练习法等。训练中观察和掌握每个运动员自己熟悉的早巳惯用的正确的技术动作。把每一堂训练课看作是在进行一次次的比赛。针对性的把心理训练安排于每次训练课之中。鼓励拼搏,调动其主动性,以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高质量的动作、顽强的意志去完成每一次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态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帮助其找准位置,观察其表象,以教育说月肪式对其进行心理调节,充分调动他们勇往直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完整的把专项训练课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才能适应今后竞争的需要。如:湖南举重选手乐茂盛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失利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夺冠成绩不过如此,没想到这个成绩拿金牌,比我平时训练水平都低,真遗憾……”。教练员针对其失利原因,加大其心理训练的力度、强化心理素质训练,使其赛场精神明显改观。如: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乐茂盛以挺举182.5公斤的成绩打破62公斤级挺举世界记录,并获该级别金牌。因此在实力相当的高水平大赛角逐中拼搏精神尤为重要。根据心、技、体、气和成绩之间关系图:
可看出:心理力量的发挥,使运动员在技体能均等情况下最终获胜的法宝。
③狠抓“激励评价法”:青少年可塑性大、兴趣广泛,上进心强,爱表扬爱展示自己等等,教练员要充分利用少儿心理特征,多激励、多鼓励。运动员每取得一点进步,每取得一次成功,教练员都要有意识的抓住闪光之处予以及时的表扬鼓励。 当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启发,防止他们由于缺乏耐挫折力而失掉成功的机会。如:2002年9月湖南省第九届运动会,赛前三个月杨凡因左肩关节严重拉伤,影响训练达2个月之久,愈合后对自己信心不足,针对这个情况,我以优秀运动员拼搏的事迹教育和鞭策他,训练中分散他受伤带来的阴影,短短二十余天的伤愈后的恢复性训练,使其精神面貌大大改观。信心倍增,在省九运会中夺得金牌。
④狠抓“模拟心理训练”教练员应教会运动员正确的认识恶劣条件,必须对比赛对手、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然后针对实际情况来安排训练,提高运动员临场的适应性。具体可根据比赛地点的气候、场地、观众的倾向性等“实景模拟”来描述比赛的情境。通过电影、录相了解对手的行为和自己的行动等“图象模拟”进行训练。不断的围绕不利因素园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针对性的模拟演练,要有计划性和预见性。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的在平时训练和测验中获得切身体验。
⑤狠抓“教练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教练员知识应不断更新,教练员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胜利,这与教练员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不断拓宽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经常分析总结比赛和训练情况,学会养成自我结束、自我督促、自我鼓励的习惯。并经常锻炼自己在逆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控制自己的心态,运用运动心理帮助运动员发挥心理力量。
3、坚持比赛的适应性:在竞赛中,运动员心理异常激列、而复杂。大大超出平时的紧张程度。这种竞赛环境中的心理是平时任何“模拟”训练也无法体验的。我们应从奥运最高目标出发,把国内、省内各种竞赛作为练兵的手段,把这些竞赛作为心理训练的重要过程,通过国内、省内赛事及训练、测验锤炼运动员的心理。
①赛前精心准备:根据运动员赛前情绪一般容易波动、出现赛前时兴奋、时,忧郁的现象特点,心理训练应从赛前2、周开始针对比赛任务着重安排。用注意力的训练、专门化知觉的训练、克服恐惧心理的训练以及意志的训练等心理调节方法和准备参加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模拟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表象重现训练、念动训练。针对过分安静型运动员,因其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其缺乏认真的心理准备应及时调整他的情绪状态,消除他的盲目自信思想,可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斗志;针对过分紧张、焦虑型运动员,赛场降低比赛的意义,给他布置较轻的任务,运动员场上杠铃重量的安排尽量避免其第一次试举失败,安慰性谈话、分析他的长处,引起他良好的回忆等方法,增加运动员的比赛信心;针对省青少年比赛一般一年一次和省专业队运动员全国比赛一般一年二次(锦标赛、冠军赛)的次数局限,平时训练固定每月一次测验和增加每年二到三次异地调赛等形式,根据比赛类别和性质,规划大赛前的长远比赛适应计划。丰富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经验。
②赛中精心指导:举重项目在比赛中有其独特的特点,运动员“台前表演”、“教练员幕后竞争”。运动心理的高度凝聚,瞬间能使运动员爆发出闪光的亮点,夺得比赛的胜利教练员心理素质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因此,教练员应注意场上的每一个环节,告诉运动员,不要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上场比赛,把精力放在回忆起正确的技术上,给运动员一个独自的“心理世界”,使运动员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技术和战术,真正进入比赛状态。告诫运动员,哉胜自己就是战胜竞争对手。
③赛后调整恢复:运动员赛后精神极度疲劳,一般赛完精神即溃,失败者尤为突出,对运动员疲劳和失败的痛苦心情教练员不存在“终身制”。让成功者明白,强劲的对手时刻潜伏在自己周围,有意识的让成功提前体验失败的感受,做到“胜而不骄”;针对失败者应对其失利的原因、经历、感受去深挖细嚼,了解其心态,让失败者领略将来有成功的喜悦和希望。任何成功的运动员都是从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的,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即要使其体会失败的痛苦,又要增强对其失败的忍耐力,激发他更好的训练,使其从沮丧中找回自信。因而“败而不馁”。
4、坚持跟踪对比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指导,其成绩发挥有着明显区别:(见表2、表3)。
表2 心理训练缺乏针对性成绩对比 单位:公斤
(—九九五年八月湖南省举重比赛)
邹海燕(女)
舒洁安(女)
舒丽群(女)
罗小琴(女)
张叶娟(女)
何余桃(女)
许兰英(女)
武青树(男)
黄祖全(男)
朱建军(男)
150
157.5
137.5
140
127.5
150
130
177.5
165 132.5
142.5
150
130
0
120
142.5
125
175
170 —10
—7.5
—7.5
—7.5
/
—7.5
—7.5
—5
—2.5
+5
(二00二年九月湖南省第九后运动会)
姚元伟(男)
蔡益武(男)
杨 凡(男)
张 黎(男)
李 玲(女)
杨欣琳(女)
舒松涛(男)
马 军(男)
蔡 晶(女) 130
180
160
190
182.5
160
140
135
190
130 130
182.5
167.5
190
187.5
162.5
147.5
140
197.5
122.5 正常发挥
+2.5
+7.5
正常发挥
+5
+2.5
+7.5
+5
+7.5
-7.5
邹 某,女,81年出生,1994年3月从事业余训练,1995年3月进省队。
许 某,女,80年出生,1993年8月从事业余训练,1995年3月进省队。
以上两组成绩对比图显示,通过针对性指导和安排心理训练,配合专项训练有效促进和不断完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意志果断性、顽强性、 自觉性方面,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与不进行心理训练指导有一个明显区别。从运动员比赛中水平的发挥情况可以看出,训练中忽视J心理训练与针对性安排心理训练明显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运动效果。因此,心理训练作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提高成绩和发挥水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加以充分运用。
三、结论与建议
1、坚持选材的科学性,把好心理素质选材关,是进行有效心理训练、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前提保证。
2、坚挣心理训练的针对性,根据各项目的特点,训练中有意识、有目的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心理施加特定影响,是运动员心理训练得以成功的有效途径。
3、坚持比赛的适应性,通过国内、省内各种赛事、突出竞赛环境和赛前、赛中、赛后不同氛围来不断锤炼运动员的心理是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4、坚持跟踪对比法,是不断检验心理训练效果、改善心理训练方法、提高心理训练水平的重要途径。
5、心理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期性,其作用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
建议:
1、经常开设教练、体育行政领导运动心理培训班。
2、加强基层体校和训练单位心理素质检测仪器的硬件配置、增强心理选材的科学性。
文献参考:
1、《运动心理学》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2、曾凡辉、王路德、刑丈华《运动员科学选材》l992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3、《山东体育科技》专辑1986年2月版。
4、《少年体育训练》2002年1月、2月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群体部主办杂志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