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及其教育对策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片面理解以及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贫乏或漠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异常心理问题,一直处于放任自流或被忽视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把导"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及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因此,当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拟就体育课上出现的学生心理异常现象作一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及剖析
2.1焦虑紧张心理
现象:在上支撑跳跃教学课时,男生大部分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急于展示自己克服障碍物的勇气和信心。而一部分女生则提心吊胆,害怕完不成动作而尤显得紧张不安,害怕做动作。即使练习,身体也放不开,动作易变形,极易造成动作失误,而越发紧张恐惧。
成因: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性格内向,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害怕上体育课。过分关注自我,动作拘谨。
剖析:一是由于自身生理条件不佳(如身体矮小,体型过胖,过瘦)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心理上留下阴影。二是体育课思想压力太大,技术学习要求过高,超过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三是教师批评过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条件反射式的紧张。四是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创伤史,害怕再现受伤。
2.2.抑郁悲观心理
现象:在投掷垒球时,有一部分学生动作变形,投掷方法不当,投掷距离过近而丧失下次投掷的信心,提不起兴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产生抑郁悲观心理。
成因: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多愁善感,一旦受到挫折,表现出苦闷、悲观的情绪,对学习动作和技能失去兴趣,面对困难束手无策,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
剖析:一是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内容不适合自己的口味,情绪低落;二是经过刻苦学习,但进步缓慢,成效不大;三是多次受到挫折,受到教师的忽视、冷落,心理挫折力差,感到难以承受,一厥不振;四是身体素质差或身体不适,引起厌学情绪。
2.3.懒散自负心理
现象:在体育课上,时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对上课抱无所谓态度。课上学习不专心,随随便便,注意力不集中,贪动好玩,自控力差。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自以为是,一切不放在心上,心高气傲,常伴有攻击性行为,课堂秩序由此受到破坏。倘若教师多加管理,又极易引发逆反心理。
成因: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攻击性心理较强,好大喜功,马虎懒散,对学习动作、技能又不求甚解,学习目的性不强。
剖析: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体育目的,得过且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游荡于学习之外。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学习内容枯燥,组织能力不强。三是场地器材缺乏,活动区域限制。
2.4.偏执逆反心理
现象:纪律较差的班级中,总有几个问题较多的学生。他们经常破坏纪律,戏弄同学,搞恶作剧。他们把自己的功课不好看成是对教师的回报,丝毫无内疚感。且处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常常把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变责己为责人,我行我素。
成因: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性情较暴躁,自尊心强,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深受心理困扰,无力自拔。
剖析:由于教师的过于严厉或粗暴训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和反感,对立情绪以极迅速、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固执、敏感、多疑,暴躁易怒,有不安全感,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产生学习障碍。
2.5.孤独自卑心理
现象:体育课常有一部分学生 神情冷漠,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封闭的怪圈中。缺少友好同伴,对人、对事、对活动表现冷漠。
成因:患此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倍受长辈的溺爱和袒护,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较低,对成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意志也较薄弱。常常对挫折和失败的体验较多。
剖析:一是学生伴有"骄、娇 "二气,一旦与他人冲突,便不能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往往感到惆怅和孤独。二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父母变故离异,经济窘迫等),不能正确处理,感到抬不起头,心灵自封;三是强烈竞争,沉重压力,而产生嫉妒心理,高处不胜寒而孤独,并又把它带入体育课堂。
3.相应对策
3.1改革教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1.1教材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现实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富有弹性化。可适当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长跑教学时,教师可增加它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开展"象征性拉练跑"、"情境障碍跑"、"送鸡毛信"、"长征途中"等,使"无趣"教材变成"有趣"教材。又如跳绳练习,可指导学生练习单人的多种花样跳法,双人多样跳法,多人多样跳法,甚至让学生创编花样跳法,也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绳在地上摆绳案,既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可合理调节运动量,使单一的教材成了新异生趣的教材。
3.1.2 体育教学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等,使学生能够在必要时能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掌握一定的克服心理焦虑的技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自己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的方向,调整心态,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断增强自我调正能力,如语言暗示放松训练,可通过词语暗示增强大脑调节控制情绪状态,一般可预先给定学生积极正向的暗示语。"我的心情很好!很轻松!我头脑清醒,注意集中。""我很好,一定能成功。"等,用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其自信心。又如呼吸调节训练。训练前让学生掌握慢而深的腹式呼吸法。在练习时或测试前通过这种调节呼吸练习(3-5次),来缓解过渡紧张情绪,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再如音乐调节训练。听音乐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不同的节奏,不同旋律的乐曲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通过选播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振奋激昂或放松平静)。
3.2改进教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2.1教师应努力改进教法,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教法外,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学等有机渗透于教学之中,使从属型的教学变成协作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在教学中,坚持"三性",即参与的全员性,使人人有参与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开展分层递进式教学,确保每个学生在不同层面都有不同的提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帮、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心理的满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尽管我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但事实上我也有很多比别强的地方,有意识,多方位,多层次地为其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使学生丢掉自卑,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并主动地提高自己。
3.3 改变学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教学应提倡学生求新求异,变求同思维为求异思维。让学生多提问题,多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在徒手操或艺术操的练习,教师可指导编排的原则、方法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动作,学生通过思考把教师所讲知识运用于实践,编出了许多新的动作,不管水平如何,但这是一种提高,也是简单的创造思维过程。再如"十字接力跑"教学时,让学生自己体会跑时身体重心应怎样倾斜,身体姿势应该怎样,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加上自己思考,总结出完整的动作方法。这就成了学现法。
4.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4.1 "感人心者,莫乎情"。教师应以情感为纽带,沟通学生的情感世界。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环节。各种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只有靠教师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感染。当学生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应及时表扬,鼓舞士气,活跃气氛。当学生违背课堂常规时,教师爱护关心,以理服人,学会宽。,即便是批评,也要使学生感到是善意的,从而消除紧张,对立心理。
4.2 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促进情感交流,保持与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因此,教师可保持较高的频率进行激励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严禁粗暴,带有人格侮辱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