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小学体育教学




人际交往与小学体育教学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作为新课标学习领域之一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探讨如何在体育课中合理的渗入人际交往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儿童也是如此。他们通过交往得到友谊和爱,获得他人的接纳或赞许,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乐趣;同时交往又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接触。善于交往的人之所以受人欢迎、人缘好,其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就是善于理解别人,乐于帮助别人,与人合作协调。人际交往具体包括与同伴、老师和父母的交往。

1、 与同伴的交往。

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同龄伙伴的社会角色相同,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交往中,更加自由地体验和探索群体生活,从而学习社会规则,发展自己的社会交际、助人、合群等心理品质和技能。

1.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游戏:“和尚”抬水。

A目的要求:

通过游戏,让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友好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

通过游戏后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B理论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父母又都宠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因而造成他们不会主动、正确的与人合作。长期以往,不利于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怎样与人合作,既是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的必要条件,也是为他们将来愉快地与人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C游戏过程:

⑴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叫《三个和尚》的动画片?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⑵过程: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男同学站在左边,女同学站在右边,(如下图,×表示男同学,○表示女同学)每组人数相等,相向而立,距离为30米,准备进行接力比赛。

○○○○○                                            ○○○○○

 

 

×××××                                            ×××××

 

○○○○○                                            ○○○○○

 

 

×××××                                            ×××××

⑶比赛方法:抬水队员必须反穿比赛服,比赛时由后一个准备的同学帮助穿衣和脱衣。采用迎面接力的形式,左右男女同学抬水送至对面同学处,依次往返,每人轮流一次。

⑷比赛规则:比赛时各组同学不能超越起跑线,也不能未到终点就传递衣服和水桶。在运输过程中,水桶里的水,不能晃出桶外。

⑸评分标准:总分为10分,水桶里的水晃出一次扣1分,违反规则每人每次扣1分。速度最快的一组加3分。根据评分标准评选出获胜的一组。

D小组讨论:

刚才我们进行了“和尚抬水”的比赛,现在请赢的一组派一名代表上来说说你们为什么会赢。把诀窍告诉大家,让我们一同进步。

游戏中教师绝不能以批评的口吻来对待输了的小组,同时也要防止队员之间相互责怪现象的发生。应以鼓励的口吻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总结输的原因,树立下次比赛一定要胜利的信心。

1.2合群性的培养

游戏:撒渔网

A目的要求:

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B理论分析:

大量的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这些孩子比较热情、活泼、大胆、勇敢。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大都自幼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进校后,虽然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神秘感,但同时他们也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不少学生表现出胆怯、孤僻、冷漠、任性等不合群的心理特征。

C游戏过程:

⑴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男女学生各半。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圈,另一组选派两名学生手拉手在圈中做“渔网”,其余学生在圈中做“鱼儿”。当听到命令,两名学生手拉手去捉圈内的同学,只要其中一人的手碰到任何的“鱼儿”,就算被捉住,抓到的“鱼儿”与“渔网”手拉手,自己也变成“渔网”。

⑵游戏规则:在圈中做“鱼儿”的学生不能跑出圈子,跑出圈子就算被捉,变成“渔网”。做“渔网”的学生必须手拉手的去捉,如果松开时抓住的“鱼儿”不算。根据在规定时间内抓住的“鱼儿”数多少决定胜负,听从裁判。

D小组讨论:

⑴为什么两人做“渔网”时,“鱼儿”容易被捉住?

⑵做“渔网”的人多了,网大了,怎样才能又快又多地捉住“鱼儿”?

⑶询问学生玩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觉得心里高兴吗?

小组讨论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归纳出“渔网”小,“鱼儿”多,两个人做“渔网”容易齐心;“渔网”大了,“鱼儿”少了,大“渔网”撒起来不方便了,要是把大渔网变成三四个小网,再分工合作,“鱼儿”就跑不掉了。让学生知道集体生活是很开心的,在集体中团结合作,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2、与老师的交往。

比赛:师生对抗赛(踢毽子)。

A目的要求:

通过活动,改善师生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B理论分析:

对小学生来说,人际关系中比较密切的是与老师的关系。低年级的学生对老师显示出特别的亲近,但到了高年级,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渐渐有了选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选择越来越明显,开始在心中有了“好老师”与“坏老师”的区分。然而这种区分主观性较大,常常是不准确的,因此会产生与老师的隔阂,甚至对抗,从而影响到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

C比赛过程:

有一个寒假,我给四年级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坚持每天踢毽子,开学后和老师比赛。

新学期伊始,在第一节课上,有一位女生大胆地提出来“老师,你说这学期开始后和我们比赛踢毽子的,还比不比呀?”“比呀!”我说,时间定在下一堂体育课。

比赛如期举行,男女同学各成一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与我进行比赛,看谁先踢到200个。结果学生输了,却又不服气。一些学生直嚷嚷:“你是大人,又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又是小孩,怎能踢得过你?”这时,一个机灵的女生站出来说:“老师换个比法,男同学选3人一组,女同学选3人一组。老师你只能1人为一组。看哪一组先踢到300个。三局两胜。”其他同学立即拍手附和,说这个比法好,并神气十足地瞧着我,那目光无疑在说:“看你敢不敢。”我略一思忖,坚定的说:“行!”。

比赛又开始了,同学们更加兴奋。踢毽子的学生神情专注,不敢懈怠,旁观的学生拍手跺脚,涨红着脸喊:“加油!加油!老师必输,我们必赢……”最后,因我体力不支而败下阵来,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

趁着同学们的高兴劲儿。我顺势引导:“看来老师不如你们踢得好,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组合,组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也来搞一个踢毽子的比赛?”大家一致赞成。随即,体育课又热闹起来。

在对抗赛上,改善师生交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生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关系,特别是老师充分接纳和肯定学生的设想和意愿,对学生不同的意见予以支持和赞赏,从而真正的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活动心理氛围。二是在角色的扮演上转换巧妙。在活动整体安排、课的运行速度上,教师充当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活动中教师又是一位热情的参与者;在学生取得胜利时,教师虽败犹荣,给了学生无数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心目中是仁义的长者,知心朋友的地位却更为巩固了。

3、与父母的交往。

布置与父母一同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

A目的要求:

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往,不仅把父母看成是长辈,还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B理论分析: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这一点对于儿童尤为重要。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往和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正是从与父母的交往中逐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对小学生而言,与父母一同完成体育家庭作业能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促进情感交流。同时,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C活动内容:

发放《体育家庭作业情况登记表》。体育家庭作业选的是一些场地器材,比较简单,在家里和父母很容易做到的一些体育项目。如:仰卧起坐,让父母扶住自己的孩子脚进行练习;立定跳远,让父母为其丈量或与孩子进行对抗赛;与父母一同转呼啦圈等等。每天练习,每天登记,家长签名,体育小组长检查,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家长知道了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面是健康的,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使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健康水平。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和理解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尽管他们年龄小,也要把他们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与家人融洽的关系,才能促进孩子人际关系上的健康发展。

结论

总上所述,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体育课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渗入人际交往教学是确实可行的。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巧、艺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最终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也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