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
宋军1、邓艳艳2
(1、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常州 213131,2常州奔牛初级中学 常州 213131)
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体育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进行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新课标今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理念正逐渐转化为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存在不少困惑,在此,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同行们、专家探讨,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抛砖引玉,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对教学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1、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由“重视学会转变为会学”,二是由“重视运动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培养”,三是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并不是主要的,体验学习过程就是所要追求的一种结果,在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或“随便玩玩”,重点主要放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或讨论或在组织游戏,重视学生的所谓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或“快乐情感的体验”,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体育能力绝非空中楼阁,必须要以运动技能为基础,离开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能把能力的培养空洞化、简单化、庸俗化。
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些教师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片面理解为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兴趣,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上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目标上片面追求“愉快的情感体验”,实际上这是放弃教育职能和不符合学生长远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由着学生的“天性”和 “本能”来 ,而是应该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3、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应用,但部分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形式,对其认识理解不够透彻,不顾学生的实际,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合作学习变成小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的争吵或敷衍应付的聊天或人云亦云,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中只是把学生的简单“对话”当作“探究”,“形式分组”当作“合作”,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其结果失去价值、意义。
4、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
课程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教师应珍视学生的变化,高度重视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一些体育教师认为新课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他们把关注点主要放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上,课前备课仿佛变得可有可无,不再或不屑定心地预设和准备,不去了解学生和实际情况。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不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精心的备课。
二、课程学习模块的选项问题
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首先学生要进行课程学习模块的选项,在选项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多数男生偏重于选择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篮、足球等项目;女生选择健美操或自己认为会比较轻松的羽毛球等;还有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的任何项目都不感兴趣,面对体育选项非常茫然,没有中心兴趣,不知自己该如何选项,只是看别人选哪项,自己随大流,他们在选项时,先到高年级同学那里去了解,什么项目容易学,哪个项目容易及格,哪位教师要求不严格等等,之后就选择轻松、容易通过的项目,准备蒙混过关。这样一来,造成学校的篮球、足球场地器材比较紧张,学校的体育器材除篮球、足球以外都被闲置起来,在教师方面,由于篮球、足球、健美操专业教师人数不够,只好让其他专业教师来技术顶替,造成教师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降低。开设选项课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是,如果一切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就会偏离学校体育的目的,使体育教学改革误入歧途。
三、学时安排和学分的获得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和七个模块,课程标准规定:田径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模块为必修,其他为选修,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每个模块必须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可获得1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学习8个学分(通常按每周2学时安排,每学期2学分),需含田径类项目必修1学分,高三年级学习2学分,高中三年中完成健康教育专题模块必修1学分,共计11学分,学生修满11学分即达到毕业要求。但是我们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例如:高一田径必修1学分18课时,选修3学分54学时,健康教育模块还要占用4—6学时,总计需要76—78学时,但是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可能有这样多学时,例如学校每学期有2—3次的统考(阶段考试或期中、期末考试),每学期的阴雨或下雪天气,五一、十一长假,期末的提前停课复习,最后真正落到体育室外课教学的时间不会超过64学时,怎么可能会有76——78个学时修完4个多学分(课标规定必须修完18学时成绩合格才能获得1学时)?高二也是如此,如果把健康教育模块全面安排在高三也是不太现实,由于高考的提前,高三第二学期时间很短,并且学校一般体育课早早停课(高考的指挥棒决定),这样高三也不可能修完3学分。这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过程面临的问题,我们学校是把健康教育模块分开安排到高中三个学年的,并且一般要求学生修完16个学时且成绩合格即获得1学分,不知是否妥当,需要我们的课程改革专家和体育同行来共同思考这个问题。
四、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评定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有些体育教师对于新的学习评价方法无从下手,难于操作,心存困惑,如以篮球模块单元教学为例,获得1学分需要18学时,学习成绩的考核内容一般包括专项体能(弹跳力、心肺功能、速度、灵敏、力量)、运动技能(1分钟跳投、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全场往返运球、比赛中所学技能的应用、个人擅长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评定如果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又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和努力程度,评定还要考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那么除去考试的时间我们还有几个学时用于技能教学呢?又如何能实现新课程要求体育课既不能淡化技能教学又要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的教学观念,新课标评价中要求的“比较强调”和“不太强调”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具体如何把握其程度很难控制?现在又要面对繁杂、难于操作的学习成绩评定,体育教师感到很迷茫,我们的做法是将专项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融合在一些,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各赋予一定权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主要靠教师认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最后体育成绩单上还要写上评语与希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方式实践中,由于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致使一线教师实践操作出现偏差,很多体育教师存在不少困惑,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思考所出现的问题,真正去理解和体会新课标的内涵和要求,要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运动技术、教学的能力和理论水平,争取成为一专多能合格的体育教师,以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