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六年级)体育与健康(七~十二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秋季开始,已在全国26个省、市部分区、县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实验。根据“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采取滚动的方式逐步加快实验区的发展,为大面积使用做好准备。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就必须对《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和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缩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

1.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课程价值是:

(1)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4)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2.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二)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域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运动参与的学习领域目标:

(l)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这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其中运动技能是学习的载体,其他领域目标,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数目标,往往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的。要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3.水平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学习水平,制订水平目标。小学划分为三个水平:

—~二年级 水平1

三~四年级 水平2

五~六年级 水平3

初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

—~三年级 水平4

高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

—~三年级 水平5

考虑到不同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6,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教学内容的大体框架,对具体的运动技术动作不作规定。反映了课程标准主要是用目标来统领的内容。而不具体规定运动技术的动作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时数比例。如运动技能的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只提内容框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三)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个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

1.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2)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3)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4)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5)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根据新的课程功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的评定,而且应包括情感、态度、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1)体能。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2)知识与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的水平及运用情况。-

(3)学习态度与行为。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理解与尊重他人等情况。

4.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体能成绩的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

(四)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掘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1.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作用。

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简易的攀岩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

三、《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学大纲》在新时期的发展。《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在学科性质和功能上都是一致的。但两者也有所不同。

(一)两者的结构体系不同

《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规定教学内容为主的,具体规定了各个年级,各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便于教师操作,但给教师留有的创造空间较少。

《课程标准》是以目标体系为主的,以目标来统领内容,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即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给教师留有充分余地和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两者的分类方法不同

《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课程标准》是以五个学习领域进行分类的,拓宽了体育的学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