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讨论了体育的人文性和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主旋律,成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教育必须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主要结论: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现代体育  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1、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的重要性
      面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总体发展走势;面对以民族创新为生命力的素质教育;面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统领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需要、享受和发展。
      有学者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视为人类科学体系的三大学科门类。[2]而体育却很难归为那一类,如果从三大学科的价值形态上看待体育的学科性质,其人文性就尤为突出。从价值目标上看,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如果将“增强体质”视为体育教育的目的的话,那么,今天的科学技术已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技术,解决人的体质健康,如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的活动(无需教育的自然活动能力,如走、跑、肢体运动),加之医学的进步等,似乎体育已失去了它的光芒,“生物体育观”
      [10]面临严重的挑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不是体育“专利”,人类健康的问题不可能仅依靠体育活动来完成。洞系体育价值真谛还在于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的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可见体育的人文价值趋向已清晰展露。
      20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在其发展走向上,同样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的:一是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旨趣;二是以适应内在的,受教育者自身精神的、道德的等需要为目的。何去何从?规定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其过程反映了教育由近代走向现代必然经受的阵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这两条主线便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人文)主义”。因此,就有了“教育是‘人’的教育,还是‘人力’的教育”之争,也就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说。“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因此,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体育教育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当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的时,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响亮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育事业将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3、体育教育要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人文”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类片面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从科学主义思潮,终于导致了当代严重的生态失调,发展畸形,人文科学被排挤到了边缘,倍受冷落,造成的代价是惨重的”
      [9]。面对既可造福人类又可毁灭人类的巨大科技力量,西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苏格拉底、帕斯卡尔、爱因斯坦等都“从科学走向人文” [8]。
      因此,我们相应地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确立人文科学的统驭地位并加大人文手段的开发利用,切实有效地使科学技术接受人文调控,承载人文目标和促进人文发展”
      [9]。体育界“生物体育观”(科学体育观)一直占据领先地位,而“人文体育观” [10],渐趋边缘,实际上也存在着两种体育观念的对立、搏弈与磨合。
      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
      [7]。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体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体育同样意味着人的一种解放。源于古希腊的古奥运会其体育的产生带有很深的人文色彩,甚至可以说体育本身就是人文的产物。因此,在体育这一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当发扬“生物体育观”的积极合理的一面;扬弃“生物体育观”理性失衡的一面。
      长期以来,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一直在“生物体育观”的“工具理性”下发展,巨大的运动负荷背后却隐藏着对身心的摧残和扭曲,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异化”,比赛场成了国家利益、民族精神、“功利主义”的竞技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生态奥运”
      [5]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以远远超越了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认识,体育背后强大的“人文魅力”日益显现。“毫不夸张地说,体育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其内在的价值本来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性。”[11]
      4、体育教育应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有多种理解,观点虽有殊异,但就其内涵,都有着共同之处,即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区别还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医生越是精通科学的思维方式,结果就越有危险地使他的心趋向把人看作物质”
      [1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 [14]。体育的人文性必须成为体育的灵魂。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类实践活动,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容和属性,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因此,体育科学需要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两者相濡以沫、相激相励、共同发展。
      5、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我国实施的以民族创新为灵魂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体育教育是通过自身的身心活动,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关系的一种良好方式。体育教育通过自身身体性认知过程中,“是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的结果”。体育就是人对自己身心的自我培养。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强有力的旋律是人文教育思想下的“‘育人’非‘制器’”
      [16]。要改变以往把人当成培养“劳动工具”、“运动工具”,而忽略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角度讲,主体性是人格机能最重要的特征,一个人主体性的有无或强弱,是以其有无创造精神或创造能力的高低为标志的。主体性人格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的人的类型特征。”[15]
      综上所述,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应该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为教育目标,“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理想人格,充分遵循和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维护人的权利、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等为特征,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才能的生成和成熟。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然要求。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才能形成现代文明主体,才能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应优势,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一个基本保证和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