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
欧耀斌
教育部在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最好的功能状态。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
(二)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
二、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1. 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总是带着一些其他学科的读物到体育课堂上,在体育教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的看上几眼。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解除抑制,使得劳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玩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立定跳远”教学,在边欣赏音乐边想象边听边玩的过程中学习。在《森林里的清晨》音乐中响起了“小兔跳”、“青蛙跳”、“老虎跳”的声音,学生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紧接着引导学生创编小兔、青蛙、老虎的动作。这时,学生们便讨论开了,小兔应是……青蛙应是……通过及时启发青蛙怎么跳,小兔怎么跳,再让学生担任这些角色.并加上音乐,他们就模仿小兔跳、青蛙跳,嘴里还不停地学着动物的叫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一番热闹的场面。使一节比较死板的课上出现了
3. 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 积极勇于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
现在有一些中学生对体育课不是十分的重视,总是认为在学校主要就是把学习学好就可以,其他的对付一下就可以了。比如在课堂上别的同学做两组“高抬腿”,而有这些想法的学生就只做一组,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到位。而有的学生却不这样,他们不但在班级里学习优异,而且各个方面都十分突出,在体育课上能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任务。要让学生只有在运动中能够坚持下来,他的学习以及各个方面才能够做的更好。
所以说在体育教学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对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小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小学生健康顺利的成长。作为一名中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5.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所谓健全个性,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健全的人格可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三)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1.游戏法:
游戏能够满足各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它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作用。体育教学中,在课的每部分都可以安排游戏。准备部分中,可进行集中注意力的游戏以引起学生的精力集中,也可以进行提高兴奋性的游戏为基本部分的教学作准备。基本部分中,可采用游戏来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或身体素质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结束部分时,通过游戏可放松学生的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调节他们的注意,为下一节其他的课作好心理准备。
2.比赛法:
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他与游戏法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两者的作用也大体相同。但由于比赛法竞争的激烈性较高,因而对学生在心理、生理、技战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高于游戏法,它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也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比赛法的运用。
3.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4.冷却法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5.温暖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6.鼓励表扬法
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独立一育。
(二)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三)在新课标的发展下,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但这项工作争议多,挑战性大。国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标准就有30多种,尤其是心理健康标准由“适应社会”向“适应和发展”并重的标准过渡,新的心理健康标准还在源源不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