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非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区别是在学习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还是把学习作为僵化的模式苦磨人。这是从人文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的课堂教学的“生命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研究性学习,我认为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实践。
一、 研究性学习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学校教育功能的客观性和人为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性和多变性。在十年动乱中,教育为极“左”的所谓“为无产阶段政治服务”,学校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课堂教学围绕着培养所谓“反修、防修战士”转,这是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种被异化和扭曲了的教育功能观和教学观。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极端的教育功能观和课堂教学观受到了批判和纠正。但是要彻底的拨乱反正,真正把教育作为人为人的发展服务,这还需要不断地认识和实践。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全面推选素质教育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学校教育力图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和实践,更是为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如何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真蒂,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四点:
1、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一门具体课程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就贯彻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部过程。开设研究性课程只是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门具体课程,把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是需要的,特别是开始实践阶段。但我们讲的研究性学习,决不能机械地、形而上学地仅仅是开设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甚至每学期象征性地安排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点包括双休在内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不可取的,其要害是对研究性学习不理解、不信任、不放心。事实上,即使开设称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也只是为了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和保证,其目的是探索和推进在整个教学中如何贯彻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精神和教学思想。
2、 研究性学习重在渗透,不能当作点缀
进行研究性学习,开设研究性课程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中的自觉行动和必备素质。绝不能单纯军事观点,以开设研究性课程作为点缀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工作中全方位的渗透。从横向来说,研究性学习覆盖到语数外、理化生、政史生、体艺劳各个方面;纵向来说,研究性学习贯穿在备课、教学、作业、辅导、考核、总结各个环节;从内容来说,研究性学习函盖着知识、能力、智力、创造力优化的全部过程。
3、 研究性学习贵在坚持,不能列为陪衬
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是使学生从书本的奴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根本所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时有时无,绝不能把研究性学习放在陪衬地位。
4、 研究性学习讲究实效,不能追求形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其生命所在、教学价值在于它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时髦的口号,追求的形式,“戴帽穿靴”、“帜标签”,那充其量是穿新鞋走老路,是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务实、求实、讲究实效,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
二、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是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不是新鲜的提法。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所谓主体地位,往往是所谓教师主导地位的陪衬,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 讲解要有启发性、感染力
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课堂的阵地、讲课的形式还是需要的。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接,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
2、 提问要有思考性、吸引力
在组织、激励学生用研究性的精神进行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庸俗化,不能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这样一种虚假的活跃,甚至造成这样可笑的场面,有的学生问题还没有提,手就举在那里,或虽举手,但站走来回答时却不知所措。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有吸引力。
3、 讨论要有针对性、驱动力
进行课堂讨论,是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但讨论式不是放羊式。讨论既不能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所限制,但讨论也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就那里”。教师在用研究性学习精神组织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讨论学习的效益高低取决于讨论中针对性的强弱。学生通过讨论的得益多少取决于讨论中影响学生讨论积极性的驱动力的大小。
4、 练习要有实践性、激发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来看,练习是学生用研究性精神进行学习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体现,而且是新的一轮研究性学习的开始。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时应十分注重实践性,十分强调对学生能产生激发的力量。
三、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果把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应试教育的批判和纠正,那么应看到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当前基础教育中客观存在的弊端是忽视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最关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把握四点。
1、 进行单元教学,把知识结构交给学生
任何学科教学,均按学科体系分成若干单元来进行。传统的做法是由节到章,由一章到几章,或由节到课,由一课到几课来完成单元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框告诉学生,同时为学生扫除一些知识障碍,把教材提供的内容作为素材,由学生从总体的掌握到部分的认识,而后再上升到整体掌握。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2、 进行知识重组,把研究课题交给学生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可以启发、帮助学生把一个或几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列为几个专题,用课题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提供支持。
3、 进行实验演示,把动脑动手交给学生
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本的是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但离不开教学技术现代化的水平和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在课堂向学生提供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观察的资料和进行实验的器材,使学生在课堂把动脑和动手高度和谐地结合,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础。
4、 进行讨论争辩,把研究分析交给学生
东西方教学各有特色,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东方教学强调的权威性、不变性和唯一性。而西方教学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有多变性、多样性,对知识的认同有客观性、平等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讨论式和启发式,把研究分析交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在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生命和活力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阵地——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具体地说,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组织和实施。
1、 从不知到知,进行探索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对这样一种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知,让不知的学生知,这是一种知识接受被动过程,再加上评价的方法以考试为主,主要以衡量学生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这样更强化了这种被动性。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讲,中国学生犹如厚实的木板,掌握了较多的所接受的知识,但是就其个性和创造能力而言,就不如美国学生象个箱子,有很大的空间。这种形象而深刻的比喻说明了一个问题,从不知到知,知识量的增加是必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情趣和探索能力。
2、 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推理
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有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是这种过程 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会产生不同的利益。有的是重在从已知到未知的转变,有的则重在如何从已知到未的过程。用研究性的精神进行学习,与侧重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纳
任何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都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学校教育的学科知识中,往往采用从实例分析,到规律的提出和公式的形成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注重的是记住规律和公式,并能用规律和公式解题(其实质上强化记住规律和公式)。在教学中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则应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个能力相对于记住现成的规律和公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4、 从原则到具体,进行发散传统的教学和评价,强调权威性和唯一性。长此以往,无形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唯书、唯上,唯权威的读书人。这样的人往往缺少的是个性和创造性。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在用研究性的精神组织教学时,应十分重视从原则到具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真正感到原则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感受到实际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任何原则均要发展和深化。从而敢于挑战书本、权威、上级,善于抓住各种机遇进行发展格完善。
综上所述,当前在基础教育中既要按国家要求真心实意、主动积极地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上好。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性学习人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贯彻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班集体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教育充满智慧挑战,让学生充满生机勃勃;真正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用这样一种新基础教育理念进行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