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我们虽然不能让每一个人各方面都能创新,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从而发挥其创造才能,体育教育也是这样。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创新型体育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奠定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的身体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未能体现“多功能”的特点,即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发展,而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则认识不足;其次,不能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体育教材的关系,把竞技运动等同于体育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利于弘扬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第三,教学方法呆板僵化,在课堂中采用刻板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课成了变相的强迫锻炼课,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四,培养目标以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的理解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掌握知识、动作技能的数量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评价学生能力时,混淆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体育老师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能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关键是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体育教师。但很多体育教师往往缺乏创新素质,对学生的创造潜能有着不正确的认识,意识不到创造潜能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在体育课程内容上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方法,在自己的工作上求稳从众,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1、创新型体育教师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自由发展;要敢于用质疑的目光与发展的思路对待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应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着力思考,可根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增减,不要迷恋于课程体系及其权威。
2、创新型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体育学科牵涉内容和技能很广泛,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科研”思维过程,向学生披露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过程;还应具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在教学中适时地调控课堂,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3、创新型体育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技能功底。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深湛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体育教师对体育的学科知识和各种体育技能要很全面,很专业;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营养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创新型体育教师形成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而在现实体育教育中,往往很多教师只是体育知识丰富,而缺乏上述知识,因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身体素质、理解能力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帮助。
三、建立良好的创新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自己创新的行为、思想效果去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创新型师生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等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一般来说,教师总是爱学生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很多教师的爱不溢于言表,是以“严”表现的,传统的“师尊生从”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言语,饱满激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亲近学生,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发挥创造力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会情绪高涨,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就要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这是建立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教与学最终是看学生是否学好。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是主动学好,还是被动学好?这应该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它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的体育知识的地位,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根本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而现代体育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的任务只是根据学生、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学习。体育教师的作用只是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涅克认为:创新思维就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创新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颖、灵活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
1、把握课堂设疑,培养创新能力
营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风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在十五、六岁这个时期,往往在生理、心理上逐渐向成人靠近,同时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敏感的自尊心、薄弱的自控力和善变的可塑性。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设疑,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恰当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如:短跑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短跑采用哪种起跑姿势才能跑得最快?为什么?”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深入一步发问:“决定跑速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再分组练习、对抗、比赛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又最后提出:“两个人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速度都一样,怎样才能超越对方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很快想到冲刺技术。每次课都提出问题或设疑,会使学生后来的自主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接着学生会从自己记忆的宝库中努力演绎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篮下单手、高手投篮等方式。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探索一种最佳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使之在问题中创新。
2、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就是把班级内的学生,根据身体素质、体育能力、运动水平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教学,优化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渠道,同时教师根据小组的反馈信息,随时加以调控。通过小组活动,创设竞争情景,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过程,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近景性、直接性的学习动机,具有好胜心,喜欢竞争的性格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出一定的竞争情景,这样,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学练情景,体会师生间心神领会的微笑和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思维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利用教学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在体育教学中所授的新旧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可以通过教学迁移来实现。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体育技术、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运动技能迁移的必要条件。迁移是已掌握的规律和技能在新情况下类似或概括的心理过程。学生在运动技能的迁移过程中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旧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方式、方法加以辨别和对比,找出新旧运动技能的同中之异,通过认知活动解决准确的心理定向,加速运动技能的掌握。通过运动技能的迁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智力技能都得到了训练,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逻辑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呼唤创新,一个创新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