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短跑训练的特点:
1.参加训练的学生的基础和技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根本没接触过短跑的训练,身体的素质和基础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2.训练只能安排在早上上课前,下午放学后。训练次数少,每次训练时间短,这就要求课余训练必须用“复合训练法”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3.参加训练的学生的文化课不受影响。这就要求要做好思想工作,协调文化课科任教师,搞好文化学习,保障文化课不拖后腿,解决后顾之忧。要求训练中,运动负荷要适量,必须重视强度的效果和训练的质量。
二.中学生短跑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改进技术、提高专项能力。
训练初期,通过讲解、示范、看图像等手段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针对每位队员的动作特点,指出优点和缺点。训练方法从跑的专门练习开始,重点做好高抬腿跑和“车轮”跑。通过途中跑练习,逐步纠正错误动作。同时重点培养提高专项能力,主要方法有各种快频率练习,跑的专项练习、快速反应练习、加速度能力练习,最大速度能力练习、速度耐力能力练习。在短跑的专项速度训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强度的要求,(2)练习的时间,(3)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4)手段或距离的选用。(5)负荷量。
2.根据短跑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素质训练。
(1)首先是柔软韧素质的训练。柔韧训练要做到课前练习、课后练习、争取天天练,以保证肌肉的弹性和良好的韧性。练习的方法是:静力性柔韧练习,动力性的正摆腿、侧摆腿、后摆腿,以保持肌肉的弹性。
(2)其次是力量素质的训练。要发展身体多部位的力量,尤其是上肢、下肢、腰腹、大腿前后肌群力量的协调发展。力量练习时必须注意短跑中反复多次快速用力的特点,重点发展快速力量;在要求练习次数少的时候,负重要大,速度不能降低。在要求速度时就必须减轻负重。在准备时期应以基础负重为主,竞赛时期应多做一些快速的两脚交换用力的跳跃练习。速度性力量主要通过克服自身体重或负小重量的快跑、跳跃等练习来实现。主要手段有:〈1〉负重跑。〈2〉负重或不负重的上坡跑练习。〈3〉直膝跳、立定跳、多级跳、多级蛙跳、单足跳(单足跑)。〈4〉在阶梯上进行少级高频率跑、多级快速跑、单脚跳、双脚跳、追逐跑、计时跑。〈5〉跳跨栏架。〈6〉负重或不负重的“跳深”练习。
(3)短跑训练中最重要的素质练习是速度和速度耐力的练习,速度练习多在准备活动后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各种发展加速度、最高速度跑的练习。常用短段落和超短段落,加阻力跑和助力跑的方法。要在发展运动员速度的同时提高其速度耐力,并重视技术对速度耐力的影响。练习的方法有:长段落的间歇跑,短段落的间歇跑,大强度的各种反复跑,组合跑等。
3.复合训练法是课余短跑训练中的有效方法。
所谓复合训练法,就是在一次训练中,对技术、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都要作适当的训练。
4.运动后的恢复。
运动训练所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不断地增大,这无疑提高了运动员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甚至有时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这种疲劳是训练的结果,是训练的反映,如果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训练。这时运动员的恢复水平也必须提高,即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的过程。这不仅能保证机体继续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同时也有助于机体适应过程的加强,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如果在运动训练后和比赛后缺乏适当的身体恢复,很容易造成疲劳过度和训练过度,使其训练效果下降,甚至引起伤病。为此疲劳和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两个因素。疲劳给机体的重新适应创造了条件,而恢复为重新适应的实现和新的疲劳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通常所说的“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就是这个道理。身体恢复的方法主要有:教育学恢复法、心理恢复法、医学恢复法(生物恢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