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期,民间舞进入了王公贵族的城堡中。朴素、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发展成为舞会舞蹈和宫廷舞蹈,有了礼仪性的庄重严肃的特点。
15世纪晚期,宫廷舞已成为奢华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贵族骑士不仅要求对骑术、剑术十分精通,还必须掌握娴熟的舞步,这几乎成为骑士的一项标准,成为进入上层社会进行社交的一种手段。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的社交舞出现了华丽的队列式舞步,名为“帕凡”、“拉伏而地”等。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在宫廷中跳一种名为“伏而塔”的双人交谊舞,这种舞风行一时。
17世纪中叶,国际标准舞逐渐由庄严、华丽趋向尊贵、轻快和活泼的格调。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喜爱舞蹈,宫廷中盛行一种优雅、快速的“米钮艾特”舞,又名“小步舞”。它较长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并传入美国。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等都为小步舞谱写过舞曲。
18世纪初,由德国、奥地利农民舞“兰德勒”(其来自于农村打谷场的踢场动作)演变而成的三步舞-维也纳华尔兹传入奥地利宫廷,并开始在欧洲流行盛行,它以轻快的节奏和旋律,急速、优美的旋转而受到人们的欢迎。英国乔治四世在皇宫舞会上亲自起舞,排除教会和旧贵族的反对和异议,从而确立了华尔兹在交谊舞中的重要地位。当大音乐家斯特劳斯父子所创造的华尔兹圆舞曲风靡欧洲后,人们将华尔兹舞称为“舞中之后”。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交谊舞从宫廷和贵族阶层逐渐向其它阶层开发,成为家宴必不可少的形式,出现在公共场所之中。18世纪末,法国和英国开始普遍建立商业化的公共舞厅。社交性的国际标准交谊舞又成为舞厅舞(Ballroom Dancing)。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由于男女衣着样式从长裙逐步转向方便行走的裙式,英国的布鲁斯(慢四步,Blues)、快步舞(快四步,Quick Step),美国的狐步舞(中四步,Foxtrot),波斯顿华尔兹(Slow Waltz,慢三步)等舞种十分流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拉丁美洲的舞蹈传入了欧洲。
先是阿根廷的探戈舞,然后是古巴的伦巴舞、巴西的桑巴舞(Samba)相继流行,人们热衷于这些舞特有的节奏和舞步,并一直流传至今。
20世纪初,爵士乐的出现使国际标准交谊舞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1904年,英国成立了皇家舞蹈教师联合会,并由专门的舞蹈家华尔兹、探戈、狐步、伦巴、快步舞等国际流行的国际标准交谊舞舞种、舞姿、舞步、方向等加工整理, 使它具有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公布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厅舞”的跳法,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标准舞”,“标准舞”,简称“国标舞”。那种在舞厅里无拘无束、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地跳,便被认为跳的是自由舞。“国标舞”与一般的交谊舞的区别在于:“国标舞”是规范化、系列化的,它脱离了纯粹的自娱性,增强了艺术性,此外“国标舞”还具有表演性、竞技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