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小学生的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以自身的形体、动作、情感来表达其心理内涵,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的舞蹈文化,有其极为深厚的积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斑烂多彩的形式,在世界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它是注入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永不枯竭的溪流。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赖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进步。人类自身的发展进步,又有赖于其文化熏陶、滋养、教育,而舞蹈文化对人类的自身发展进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当代舞蹈评论家特德.肖恩指出:“真正的舞蹈教育,是人的全面教育——他们的心身、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就极为崇尚舞蹈文化的教育传播,列为人的全面培养的必修课——孔子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他办学的主要内容。《礼杞.冈则》规定:“十有三年,学乐、育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西周时期就确定了礼仪祭杞的著名乐舞——《六舞》和《小舞》,特别是《小舞》为贵族少年子弟的必修课。这些舞蹈对他们进行的绝大部份是礼仪教育,制度也很严格,如规定:十三岁到十五岁学文舞,十六岁到二十岁学武舞,二十岁到二十二岁学各种礼仪,包括朝拜时的各种礼节。这种舞蹈不是表演给人看,也不强调它的自娱性,仅重于一种仪态,一种修养,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以达到培养宫庭王室贵族合格的接班人。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朝鲜为了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德,国家规定了学龄前儿童,都要接受音乐舞蹈训练,到小学时每个人都要学会一门艺术的表演方法、技能,而到中学时,则要求学会欣赏音乐舞蹈。

美国的舞蹈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培养,而更多的是从人文精神角度强调舞蹈教育。在其舞蹈学科里,包含的不仅是技能课和编导课,还有美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等形而上的学问,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一个会跳舞的人,更是一个完整的,有着健全思维和人格的人。

我国是一个舞蹈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舞蹈教育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进步,曾起过较为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有为人才,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落在他们的肩上。这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教育尤为重要。我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为培育中华民族复兴人才的百年大计。其中的“美育”——艺术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而舞蹈文化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美育之一。当今,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中小学生舞蹈训练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既有国家专门机构办的训练班,也有个人办的家庭训练班。这些班招收学生的方法,有的是广开门路,只要孩子们原意学,都应该培养他们;有的按照专业条件去招收学员,只招那些有特殊天分的孩子,培养他们为专业舞蹈人才。而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是搞艺术普及教育的专门机构,不仅为专业培养推荐了人才,还着重于对孩子的修身养性的教育,通过舞蹈训练进行了审美的教育,丰富舞蹈文化的内涵,使舞蹈文化在培养造就中华民族复兴人才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一,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中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的成才道路上最为可塑的时期。这个时期人的自我现欲望: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天性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其人生的未来走向确定方位和坐标。黑格尔老人说:“艺术拿来感动人心灵的东西,就可好,可坏。既可以强化心灵,把人引到最崇高的地方;也可以弱化心灵,把人引到最淫荡,最自私的情欲里。”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净化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何为正确的引导?就是将他们的情操陶冶朝真,善,美中的“真”的方向引导。心灵的净化,是将他们的心灵朝真,善,美中“善”的方面引导。而舞蹈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引导方式。在舞蹈教学中,强调人的一种健康情绪的表达,采用能充分展现身心愉悦的形体动作语言,拒绝不健康的、具有挑逗性的狂呼乱叫肢体动作。特别是在传授热烈欢快的舞蹈,强调“度”的把握,否则成了邪恶情绪的发泄,而不是正常的情感的表现。舞蹈语汇的净化,对中小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把他们的情操引导向“真”,心灵引导向“善”,在舞蹈教学中,应注意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如传授《追鱼》、《担鲜藕》等舞蹈,借助于对自然界生物的模拟,注重从中小学生的心灵视角出发,通过他们自身形体动作,让他们的情感回归于自然的“真”,并通过这种自然的本真,达到净化人的心灵人性善的目的。因此,要求他们跳这类舞蹈,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和童真的情感。不少中小学生通过这类舞蹈文化训练,增强了对伙伴的关爱、互助、同情之心,表现得很可爱。

 

二,         磨练意志,开发智力

舞蹈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灵与肉一致的艺术。这门艺术的训练,首先面对的是意志力的锻炼和考验。因为“累”和“疼”,是舞蹈训练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不战胜这两个拦路虎,要想获得艺术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是不可能的。中小学生虽然他们的身体可塑性极强,但舞蹈训练中的“累”和“疼”,却是超过正常身体发育承受能力的额外负担。中小学生舞蹈教育又是磨练其意志,很多孩子初进舞蹈训练班,老师一摸他的腿就哭,流着泪说:“老师,你轻轻的搬。”要进行美的形体训练,就要进行各个关节的解放(软开度不同常人)。“疼”,是舞蹈训练中的第一个拦路虎。随着训练难度的加强,体力逐渐消耗,动作不规范了,于是,又进行动作规范化要求的反复训练,“累”,又成为舞蹈训练中的第二个拦路虎了。然而,舞蹈训练以其特有的方式如音乐的愉悦,舞姿的自我欣赏,使其“疼”与“累”的注意力分散,随着训练进度的深入,难度的加强,一种舒心的愉悦和新奇的刺激,启迪了孩子们的自我表现的天性,一种不自觉的被动行为——种种原因被迫训练的行为,逐步地被主动追求所代替。有的孩子为使自己表现更为出色,提高其技能,主动要求老师增加训练时间,加大其技巧难度,自觉向“疼”与“累”挑战,磨练意志。

舞蹈训练对中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其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改善和提高神精传导速度的有效手段。神精传导速度的提高,将必然促使脑细胞运动频率的加快,这是人类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斯派瑞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创造发明和科学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由右脑的多层思维来表现的,人的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空间关系。艺术直觉和重叠主体构思活动,则重于形象思维的。舞蹈艺术在空间活动中的千变万化和多层次发展的特点,以及艺术直觉的感受,具象性的摹仿式再现,抽象性的寓意式表现,和舞蹈性的艺术氛围等等,必须依赖于形象思维的右侧大脑半球。而舞蹈教育的实践,又不断地刺激右脑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诱因。因此,舞蹈训练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带有艺术愉悦的智力开发活动。如国际影星章子怡,在中小学时期曾受过专门的舞蹈文化教育训练,不仅有一个好的形体,又开发了她的艺术天资,成就她为中国演艺界的佼佼者。

 

三,        启迪艺术,提高审美

舞蹈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艺术形式。说它古老,是它产生于人类的绘画和文字之前,为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说它年轻,它是依赖于人的生命活动而存在的艺术,它不像绘画可借以物质材料条件而存在,它在人的生命黄金时段中,呈现其艺术魅力,所以它又是年轻的生命的艺术。中小学生处于生命的黄金时段,通过舞蹈美育的培养,启迪他们对音乐、绘画、雕塑艺术的欣赏,并把音乐、绘画、雕塑的艺术欣赏直觉,借鉴到舞蹈艺术中来,促进其发展。从重庆走向北京的青年舞蹈家李青,从小就喜爱舞蹈,她中小学时期就接受重庆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训练,启迪了她的艺术天资。1987年,她考入四川省歌舞团,开始了她的舞蹈人生之旅。而后,在全国第三届单双三舞蹈大赛中,她表演的《川江女人》成名作,获古典舞三等奖,走进了中国舞蹈家之列。1997年,她因表演舞剧《远山的花朵》,获文化部的“华表奖”表演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李青的舞蹈人生,起步于中小学生舞蹈训练班,并走向她的舞蹈艺术未来。

人类的审美文化核心,是人类主体的审美化。审美主体的人,若没有审美能力是产生不了审美要求的。欣赏审美对象,就需要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中小学生通过舞蹈美育活动的自动参与、观赏,是提升审美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主体审美化的最好手段。经过市艺术馆舞蹈班训练的中小学生,其气质、形体与未经过舞蹈训练的小朋友大不一样,有其美的魅力——舞蹈训练使他们人的主体审美化了,其审美能力提升了

四,        传承文化,培养人才

我国的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有着自身的光彩,还折射出整个民族文化的辉煌。舞蹈,是民族性格、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审美心理依赖于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应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授,使他们了解我国民族众多,舞蹈文化特色各异,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积淀丰富,并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热情。民族文化的根,在中小学生幼小心灵中扎得越深,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希望就越大,社会的进步发展前景就无限广阔。

 

中小学生的舞蹈美育,我们还处于摸索的阶段。随着实践的深入,舞蹈美育文化造就中华民族复兴人才,远远不止上述探讨的四个方面作用,它将发挥其更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革除一些陈规旧俗,既要为专业舞蹈培养人才,又要为大量的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他们的舞蹈艺术直觉,这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磨炼人的意志,开发人的智力,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当前急需的是唤起人们对中小学生舞蹈文化美育的重视,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开展校园舞蹈美育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注重人的审美素质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以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