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大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前后。这里的清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节日来说,它因与寒食相近(只差一天),往往两者并称,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等风俗活动。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民俗演绎为节日的节气,与酒的关系也很密切。上坟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这一活动必须有酒。
《帝京景物略》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樯,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同圃,列坐尽醉。”北宋词人柳永仕途困顿,一生浪迹于花街柳巷、青楼红粉之间,所作多“低吟浅唱”、“偎红倚翠”之词,深得歌妓舞姬的喜爱。相传他客死襄阳后,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靠与他私交甚笃的妓女集资才得以入土。后来每到清明,她们都携酒带菜,赴其坟地祭扫,相沿成习,识与不识者纷纷前往,乡民们称之清明“吊柳七”或“吊柳会”。
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
道帝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
门静鞭鞑归燕逐,沙寒令省过渔惊。
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扫坟祭祖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追忆,但死者虽已矣,存者仍须生。那堆堆坟茔怎能不触发生者岁月无情、人生有限的种种感概呢?
曾云归去总天涯,三尺荒坟万古家。
若个年年吊寒食,半瓢清酒滴桃花
清·陆元泓《过河北刘媵庵先生墓》。相识者的古墓也好,不识者的新坟也罢,在诗人心中激起的都是无限的凄楚和感伤。也有人比较达观,认为死者虽去,来者更多,长江后浪推前浪。
清明今日是,原上一经过。新蔽冢无数,未来人更多。
此生曾悟否,樽前且醉歌。
死者前去,后者更多,死者今日乃后来者之明日。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祖宗坟茔是一个人根之所系,倘若清明日异乡飘零,不能前往祭扫,便会顿生断肠天涯之情,思乡怀人之意,觉得自己是断了线的风筝,迷了航的孤舟,没有归宿,心头惆怅一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感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时此刻,大概只有酒可抚慰那孤寂的心、忧郁的魂了。
清明节是个有着两种感情色彩各异的节日,不仅有上坟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赏纵情玩乐的欢笑声。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唐高翥清明对酒诗较好地描述了祭祀踏青的人们的活动及心理。酒终归还是被后人喝了,一滴未到九泉,只是寄托后人的哀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