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生产本土化,
为白酒走出去带来哪些思考?
近期,保乐力加集团宣布其位于四川省峨眉山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正式揭幕。无独有偶,11月2日,帝亚吉欧宣布其在中国的首家麦芽威士忌酒厂正式破土动工。洋酒跨国企业纷纷在国内设厂投资,将带来什么影响?威士忌等洋酒的本土化策略,对中国白酒走出去有何借鉴意义?
暗流涌动,威士忌市场布局加快
洋酒巨头们看中威士忌的中国本土化,归根究底是源于威士忌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异表现。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威士忌进口量为2213万升,金额折合人民币达20.36亿元,进口量和金额分别较去年(去年因有疫情影响)同期增加56%和97.6%。而根据帝亚吉欧2021财年数据显示,该公司在大中华区净销售额增长达到38%,其中威士忌领域在我国零售额排名第一占我国威士忌市场1/3的份额,预计未来销售额仍将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进口威士忌持续增长,释放了国内市场加速扩大的信号。对洋酒巨头来说,在国内就地设厂,不仅可以实现在采购与生产本土化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更加贴近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市场培育,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对于国内酒类市场来说,有分析表示洋酒巨头们对于威士忌的本土化操作将带来以下影响:首先,加快威士忌品类的市场培育进程。威士忌本土化企业的建立可以借助实体化的企业完成产品文化和价值的直观传递,强化市场教育效果。其次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产品格局。
最后,这种本土化建厂的举措可能引发国内酒类品牌的相应布局。事实上,在以上两大企业设置土化工厂之前,洋河、泸州老窖、青岛啤酒等企业都有过试水威士忌品类的举措。在新的产能扩张刺激下,国内酒企很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新试探。
“走出去”议题下,威士忌带来的思考
同样是跨国经营,洋酒巨头对威士忌的本土化生产布局,对于国内白酒企业走出国门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强化文化传播和市场培育。威士忌这种号称“生命之水”的烈酒,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其市场培育的作用不可忽略。此次威士忌工厂的本土化运作,也特别强调了在文化和旅游资源方面的开拓。无论是帝亚吉欧还是保乐力加,都特别强调了将威士忌文化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意图。在厂区规划上,它们也确实特别关注游客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这种注重体验文化和价值传递的做法,可以进一步拉升品牌高度。
其次,寻求更精准的生产规范。威士忌的本土化生产,虽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当地的生产原料,但在工艺和储藏时间方面,威士忌还是有其固定的标准的。以酿造时间为例,苏格兰威士忌法规定威士忌要在橡木桶中熟成至少3年,低于这个标准便不能被认可。正是这些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赋予了威士忌全球范围内的品质认证基础。与之同理,国内白酒在出海时,也应当有相对统一的工艺和成分配比标准,这将为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来极大便利。
最后,注重产业的环境价值。以帝亚吉欧为例,其帝亚吉欧洱源威士忌酒厂的建设采用了可再生和清洁技术,可以确保该酒厂在运营之初就实现碳中和、水再生和零废弃。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很多酒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威士忌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酒类企业的争相布局。伴随着这一品类的持续发展,相信还会有更多跟随者去追逐这一增长点。而这些洋酒巨头威士忌本地化的运营策略,也将为国内酒企走出国门提供参考。关注规范、关注品牌和文化价值,用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去参与生产,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国际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