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_酒史文化


在中国当代酒类收藏界,产于贵州遵义董酒厂的董酒独树一帜特殊的酿造工艺令董酒闻名天下,它是唯一一种用药材酿制而不被称为药酒的,具有保健功能的白酒,它采用大曲和小曲两种曲加入l35种名贵野生动植物中草药,其中包括虎骨、犀角、麻黄、穿山甲、玳瑁、虫草等;一度成为拍卖会场中买家争相竞逐的对象。成就了如今世人对其热烈的追捧。

董酒产自贵州省遵义市北郊的董公寺处。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庙,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名“龙山寺”,后改名为“西乐庵”。清康熙元年(1663年)迁任遵义兵备道的董显忠出资修葺该寺。后因年久失修而墙倾瓦塌。清乾隆六年(1743年),云游至此的僧人募资重修,并将寺名更为“董公寺”,沿用至今。

董公寺一带酿酒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董酒的酿造始于近代。创始人程明坤出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 9 0 3年)。程明坤自民国十六年(1 9 2 7年)起将松坎、山盆、观音寺等地糯高梁作为酿造原料,以河沙、自泥以及石灰建造酿酒窖池开始酿酒。经无数次酿造、试验终成米曲,取名“百草单”。民国十七年(1928年),程明坤用米曲下大窖,但米曲掺入高粱酒槽下大窖时,推积发酵急,升温迅速,反烧也非常之快,因而失败。后来发现大米比小麦热量大,改用小麦制大曲,并研制麦曲使用中药配方,虽经几次失败,但最终成功,并定名为“产香单”,为日后董酒的酿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程明坤酿制出“窖酒”,人称“程家窖酒”,本地的销售网点也从两家增加到五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程明坤又实地前往茅台镇考察,欲从茅台镇三大作坊处购得酒槽用于研究,但未果。也就在同年,程明坤以好香醅作槽,并增修窖池,开始扩大产量,并正式定名为“董公寺窖酒”。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窖酒的销售网点增加至20多处,遍及城内外的各处酒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当时高坪区区长任朝华的建议下,取头尾之字,定名为“董酒”。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贵州全省久旱无雨,董酒的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重重压力下,程明坤终究度过难关,重新整理了米曲的配方,并将其改名为“蜈蚣单”。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一日,程明坤从城内返回之时,受到匪人劫持,从城内所收款项均被如数抢劫。虽此案报至城中师管区,但仍然不了了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程明坤及他所酿制的董酒遭遇变节。一名在程明坤家中当学徒的小孩不慎淹死,区长认尸为亲。正是因为这场官司,程明坤损失惨重,仅仅让尸体防腐就用去董酒两千余斤,加上赔偿等费用让程明坤血本无归,而且在事件中,酒窖大池被踩塌。最终,程明坤将最后库存的董酒售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最终倒闭。在此期间,董酒的年产量一直未超过8吨。

新中国成立后,程明坤之子程正奎召集有经验的酿酒师傅,共同重新研制,终于在1957年让董酒重新走向市场。重建董酒厂之时,酒样被送到国务院,当时总理办公室曾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恢复和发展。”在1963年、1979年、1984年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评酒会中,董酒连续被评为国家级名酒,并获金质奖章。1984年,董酒又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获得金杯奖。

董酒_酒史文化

董酒_酒史文化

董酒_酒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