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健身不成反伤身


    运动第一、健康第一、身体第一……令人可喜的是,很多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共识。如今,健身不再是一句空话和一点认识,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人们的行动中。但是在“动”起来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健身不仅仅是“让我们大家练起来”那么简单。

 
  健身不再是休闲

  律师李平向记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办公室紧张地工作了一天,下班后飞速驱车赶往体育馆,恰逢交通高峰期,一路上停停走走,到了体育馆还得忙着找停车的地方,然后,一头扎进健身馆,却发现你最喜欢的健身机已经有人在用了。

  “本来健身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可是经过一路的‘打拼’之后,有时反而心情更坏了,练时也不能全神贯注,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李平抱怨道。

  人们选择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却发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压力剧增,由于赶时间、带着工作压力锻炼以及锻炼太急于求成等种种因素,有时锻炼不仅起不到减压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健身后或健身过程中精神紧张,让人压力更大了。

  即便是对减压特别有益的瑜伽课也并不总是能够减压。北京一家著名的瑜伽俱乐部教练对记者说,当别人都陷入冥想的时候,时不时有些练瑜伽的人慌慌张张闯入,把垫子往地上一扔,发出响声;或者是本应该是“静音”的电话却此起彼伏地响起,令人心烦。而这样根本就没法进入状态,更难说达到预期的健身、减压的目的。

  对此,北京市体育科研所的白研究员认为,锻炼仍然是放松、减压的最好方法之一,不管到达健身馆时是否有压力,都应当试着锻炼下去,慢慢压力就会缓解。但是切忌带着不佳情绪去健身,这样反倒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不良环境成罪魁

  长期家里、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在某外企单位工作的张小姐觉得十分乏味,整个人也变得枯燥而没有活力。所以她选择用运动来改变精神面貌。可是,去健身中心锻炼几次后,她反而病了。“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喉咙不太舒服。没想到,后来又是感冒,又是腰酸背痛。”

  有关专家在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可能是健康房的不良环境在作祟。专家认为,全封闭、空气质量较差和汗身子对着冷空调等问题是健身不当反得病的“罪魁祸首”。

  记者在一家健身俱乐部里看到,20多平方米健身器械房里堆了不少健身器材,每件器材之间的相隔距离都很小。不过,令记者感到头晕的是,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橡胶味,由于天气寒冷,仅有的两扇窗户也是紧紧地关闭着。

  有关专业人士表示,健身房内一些设施也可能成为空气的污染源,比如:化纤皮革、密度板、人造胶合板和家具沙发等。特别是新装修、刚开张的健身场所,很容易埋下甲醛超标等空气污染隐患。

  北京市朝阳医院急诊部郁晓明医生告诉记者,健身时由于消耗大量体力,因此需要呼吸大量新鲜空气,并同时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特别是健身房,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对流装置,将会导致废气在有限空间里不断循环,这对于在健身房里做有氧运动的锻炼者来说,没有好处。

  同时,人体体表的汗液和微生物等也相应增多,此时如果空气交换不充分,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病原体和二氧化碳堆积,就容易诱发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另外,本来健身锻炼的目的就是要让身体出汗,但过低的室内温度反而会使运动者有汗出不了,导致毛孔堵塞,因而感冒。所以,在运动期间,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28摄氏度左右。

  专业水准追不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敖英芳教授介绍说,原来他们的患者主要是受伤的运动员,但现在普通患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与人们在锻炼中盲目追求“专业水准”不无关系。

  敖教授表示,非职业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从事专项体育锻炼的时候缺乏教练员系统的指导。这里所指的系统指导不仅仅是指运动技能、技巧方面的,还包括避免运动损伤的经验。如一些羽毛球爱好者,锻炼的热情有,恒心也有,球技也长进很快。但是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缺乏最基本的运动医学知识,不懂得在锻炼的时候如何自我保护,即使伤害即将发生他们也一无所知。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追求更好、更专业可以,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和放松,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运动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