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教案-三级跳远
课 时 计 划 课次 十一 月 日 星期: 第 节 班: 人数:
教 学 内 容 |
|
课 前 批 示 | |
教 学 目 标 |
| ||
教 学 内 容 ﹑要 求 与 教 学 设 计 | |||
一、三级跳远项目的特点 三级跳远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直线助跑,然后进行单足起跳(第一跳)、跨步跳(第二跳)、跳跃(第三跳)等三次不同形式跳跃技术动作,最后落人沙坑的跳跃项目。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是提高身体素质、跳跃毹力和跳跃技术的重要练习手段。 二、三级跳远的起源和发展 三级跳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公元前的古奥运会上,就设有五级跳远比赛的项目。后来,以三次完成整个跳跃的比赛活动逐渐普及,并且很快在苏格兰、爱尔兰和英格兰地区广为流行。但人们普遍认为,和现代比赛方式相类似的助跑三级跳远运动的发源地是南苏格兰地区。 此前,人们在三级跳比赛中采用的是"爱尔兰式"的"单脚跳+单脚跳+跳跃"和"希腊式"的"跨步跳+跨步跳+跳跃"。后来出现了"苏格兰式"的"单脚跳+跨步跳+跳跃"。"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的跳法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夺,事实证明,"苏格兰式"可以使人跳得更远。现代三级跳远就是在"苏格兰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三级跳远技术是比较低级的,人们对这项运动的技术特点认识比较肤浅,只重视第一跳和最后一跳的远度,而把第二跳只作为技术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早期三级跳远的成绩进展幅度不大。 在1896年第l届奥运会上,三级跳远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美国选手詹姆斯以13.7l米夺得金牌,成为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个冠军。第1-3届奥运会,美国包揽了三级跳远桂冠。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流派脱颖而出,开创了日本田径在30年代的黄金时代,并连获第9-11届奥运会三级跳远金牌。 40年代后,前苏联选手在重视第一跳的基础上,加大了第二跳的摆动幅度和力量,采用了双臂大幅度摆动,使运动成绩提高较快,克列耶尔跳出了16.17米的好成绩。 50年代,开始以巴西和前苏联为代表的技术流派在国际大赛上的争夺。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巴西选手以16.22米获该项冠军,并创了新的世界纪录。前苏联选手获得亚军。 1960年,波兰选手施密特以17.03米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一个征服17米大关的人。 60年代后期,前苏联流派再次扬威世界,其代表人物是萨涅耶夫,他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从1968年-1976年,他连续9年列世界三级跳远年度第一位。他四次参加奥运会,三次成绩为17.23米和17.39米,1972年的17.44米,成为世界田径史和奥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70年代,巴西流派又涌现出一位代表人物,叫奥利维拉,在国际比赛中以17.89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80年代,美国选手班克斯跻身世界优秀选手行列,在1985年以17.97米打破世界纪录。 1995年,英国人爱德华兹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型跳法,突破了18米大关,以18.29米的成绩创世界纪录. 女子三级跳远于80年代开始举行国际比赛,并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风格越来越接近男的技术。二十世纪末,女子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已经达到15.50米。 三、中国的三级跳远运动状况 中国的三级跳远运动有较长的历史。1923年首次举行三级远的比赛,1936年王士林以14.36米的成绩创造了旧中国的最高纪录。1981年邹振先以17.34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亚洲纪录。1990年在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陈燕平以1751米和17.36米的成绩获得冠。 中国女子三级跳远发展也较快。李惠荣在1992年便跳出了14.55米的成绩。任瑞萍的全国纪录为14.66米。 四、三级跳远技术 包括助跑技术、第一跳技术(单足跳)、第二跳技术(跨步跳)、第三跳技术(跳跃)和落地技术。 五、三级跳远技术类型及特点 技术类型主要有三种。 (1)高跳型,也称"力量型"。二十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运动员创造。特点是第一跳高而远,水平速度损耗较大。三跳间的比例为38%、29%、33%。90年代后,已很少有人采用这种动作。 (2)平跳型,也称"速度型"。其特点是助跑速度快、前两跳身体重心轨迹低而平,第三跳高而远。三跳间的比例为35%、30%、35%。 (3)中间型。又称均衡型,其特点是具有平跳型的快速助跑和较低平的身体重心轨迹,保持第三跳的远度,又具有高跳型强有力的腿部力量,用来适当增加第一跳的远度。三跳间的比例为36%、30%、34%。
|